书城社科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9653500000056

第56章 电视地理:集聚地理能量的利器(2)

2.客厅

英国学者罗杰·西尔弗斯通断言,“电视是家用媒介”。确实,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的家用媒介性质逐渐显现出来。作为一种家用媒介,电视最早摆放的位置是客厅。

这与电视机早期的集体收视有关。在家庭电视的集体收视阶段,客厅是住宅内聚集人群最好的场所。同时,电视收视需要视觉和听觉的同时作用,这必然与其他活动相冲突:如晚餐、家务、阅读等,因此电视不会被安放在厨房、书房或卫生间等场所。

客厅是家庭收视的典型场所,家人共同观看电视节目成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融入每个家庭的生活之中。相比工作单位或商业区来说,家是更加私人化的场所。

家不单是一个空间概念,更包含了人们的情感。家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情感既被电视强化,也受到电视的挑战,因为电视将一个更大的外部空间带入家庭。梅罗维茨认为,“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把敌对的外部社会)带到家里来,这既改变了公共领域,也改变了家的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大众媒介在公共领域的转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家庭领域也由于电视的进入而有所延伸,人们可以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

客厅带来的家庭收视也是家庭内部成员维系彼此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家庭成员围坐在客厅收看电视、随意交谈成为家庭成员沟通和交流的主要途径。同时电视在家与身份的确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电视作为家用物品占据着客厅的一席之地,成为家庭的标志;另一方面,电视通过电视节目确认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电视节目,尤其是家庭生活类电视剧为家庭成员提供角色想象,电视剧告诉人们怎样扮演父亲、妻子或儿子的角色;电视节目也提供对家庭生活、家务劳动的想象。

家庭成员在客厅共同收看电视一方面可以沟通感情;而另一方面,电视破坏情感的作用也不小。家庭成员时常为看哪一个节目而争得面红耳赤,每人拥有一台电视机成为人们的理想。

3.卧室

相比1978年每300人拥有1台电视机,如今在我国电视机已成为非常普及的家用电器。一个家庭拥有2台或2台以上的电视机是很普遍的现象。家庭拥有电视机的数量越来越多,客厅不再是电视机摆放的唯一地点。电视机于是逐渐进入卧室,成为更加私人化的媒介,家庭成员也不必为争夺遥控器而发生矛盾。

电视收视的卧室化一方面使看电视成为更加私人化的收视行为。客厅虽然处在家庭这个私人空间内部,但相对卧室而言,它仍然是一个公共空间,至少是家庭内部成员的公共空间。而卧室是私人化的空间,未经许可随便进入他人卧室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卧室收视行为也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当家庭成员都在各自的卧室单独收看电视时,彼此之间的交谈越来越少。对于儿童来说,单独收看电视更加影响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英国全国消费者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电视和电脑正在充当儿童的“电子保姆”。这些儿童在无成人看管的情况下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几乎丧失了家庭生活。他们接触广告的机会越多,物质化程度也越高。物质化程度高的孩子更容易与家人争执,对父母的评价较低,自尊心也较强。

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电视的“卧室化”,电视机本身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先进,电视变得更薄更轻巧,不需要占据很大的空间,不影响卧室的布局。

4.重归公共场所

这里所说的电视重归公共场所并不是家庭电视对公共场所的回归,而是越来越多的电视出现在公共场所,重新塑造人们的集体收视行为。

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已经成为城市中无所不在的媒介。移动电视是指可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数字电视,其信号传输网络可采用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也可以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区别于采用预录系统(CF卡、DVD等)播放的电视。目前移动电视主要安装在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2009年上半年度,我国的移动电视终端数量已达到19.55万个。楼宇电视主要是在商务楼宇电梯间放置液晶电视来播放广告。

当电视重归公共场所时,带来的不是公共领域的回归,而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楼宇电视经历了出生时人们短暂的新奇感之后,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首先,这与楼宇电视收视空间的封闭性有关。楼宇电视一般处于写字楼的电梯间,而电梯间无疑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封闭空间中,互不相识的人们因为等待电梯而被聚集在一起,本身就带着对外部世界的警惕性。楼宇电视强制人们与之相处,循环播放广告,只会让人们在这种空间中更添一些烦躁和反感。

其次,由于楼宇电视目前的盈利模式尚不明确,重复播放广告成为现阶段楼宇电视的主要内容。加之楼宇电视技术手段的限制,使得一部分广告的音响效果比较差。这对每天上下班经过电梯间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噪音污染。相比楼宇电视,人们对移动电视抱有一定的好感。在乘坐公交车或地铁时收看移动电视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选择。一份关于奥运期间大众传媒接触的研究报告显示,有24.9%的中国城市居民在奥运期间通过公共交通移动电视观看奥运赛事;在北京通过公共交通移动电视观看奥运赛事的人数仅次于传统的户内电视,成为大众关注的第二大媒体。移动电视想要长期吸引人们,必须更新技术,减少传播中的噪音;同时加强节目内容的制作。

当然,上述四种收视地点并无绝对的替代性,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可能是同时存在的。例如一个家庭拥有多台电视机,店铺、客厅和卧室都摆放了电视机,它们的功能是并行不悖的。

二、收视习惯的区域性

由于中国广袤的疆域、悠久的历史、复杂的地理环境、东西部的巨大经济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传播环境的不同,都深刻地影响和决定了不同区域受众的收视习惯。

以2002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刘老根》为例,3月5日至3月27日播出期间沈阳、北京、西安、成都、上海、广州六城市的收视率如所示:《刘老根》是由赵本山、高秀敏主演的北方农村生活剧,从这部剧的收视率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收视习惯的地域差异性。该剧在北方城市的收视率远高于南方城市,越往北收视率越高,越往南收视率越低;同时,东部城市的收视率与西部城市的收视率也有很大差别。

一方水土,一方媒介。在我国,受众收视习惯由于地域性而显示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地域差异既有因历史文化原因而形成的南北地区差异,也有因经济发展状况造成的东西地区差异。就南北地区而言,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观众收视习惯有着明显区别。南方地区向来是中国的商业中心,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人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观众收视需求和口味大都倾向于娱乐休闲、轻松幽默和时尚前卫的电视节目;而北方尤其是京津地区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当地的政治氛围比较浓厚。因此凝重的政治新闻、严肃的社会问题以及悲欢离合的家庭情感类电视剧是北方观众较为喜爱的。再以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为例,由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域文化的外向性强,东部观众获取外界信息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资讯类节目和休闲娱乐类节目是东部地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相对而言,经济欠发达、信息较为闭塞的西部地区观众对外界信息就不那么感兴趣了,他们更关心本地信息。

即使处于同一地区,各城市观众的收视习惯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2005年,AGB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电视媒介市场所做的受众调查显示:北京观众对中央、本地及卫视频道持一视同仁的态度;上海本地频道黄金时段占有绝对收视优势;广州观众则更青睐境外频道。

同时三大城市观众对不同节目类型各有偏好。电影、电视剧、体育类节目位列所有节目类型收视率比重的前三位。其中,北京观众对动画类节目的收视率比重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最低,仅为6%;上海观众比较偏好动画和新闻节目;广州观众则喜爱综艺及电视剧节目,两类节目比重均为14%。可见同处于东部地区的京、沪、穗三地,观众收视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

除了地区差异和城市差异以外,城乡差异也是造成受众收视习惯的重要地理因素。首先,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生活习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一般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晚上看电视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六点至九点之间;而城市居民由于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以及回家后的家务时间,一般开始看电视的时间比较晚,而睡觉的时间比较迟。其次,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收视需求也不同。乡村居民喜欢娱乐轻松、贴近自己生活的节目和频道;而城市居民可能更加关心新闻资讯和国家大事。我们在利用电视进行信息传播时必须高度重视收视习惯的地域差异性,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

第三节 电视内容与地理

当我们讨论电视的收看地点时,关注的是电视机的物理状态。虽然电视的物质属性也向我们传达了某些信息,但电视节目内容才是媒介地理学关注的重点。

电视节目内容与地理因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对电视媒介内容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电视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特点,从而造就出具有不同特色的电视节目风格。当然电视节目内容并非完全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它对地理环境也起着反作用。电视除了利用图像表现和反映地理环境外,还能凭借其对地理的描述与命名,重塑地理景观。

一、地理因素对电视内容的影响

地理因素在电视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电视节目内容而言,地理因素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地理因素不断影响着电视节目播出的方式和地区分布,还会影响不同地区受众对节目内容的解读。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视媒介反映最多的是城市环境,我们以中美两部电视剧为例分析地理因素对电视媒介传播内容的不同影响。一部是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及中央电视台(CCTV)投资拍摄的《粉红女郎》,另一部是美国HBO(Home Box Office家庭影院频道)投资拍摄的《欲望都市》(Sexand City)。选择以上两部电视剧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两部片分别由中、美的知名电视制作机构完成,在说明论点上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二是两部片子所反映的主题基本相同,都是以城市女性的工作、恋爱、生活等方面为切入口。同时两部片子中的人物都是大都市中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四个女孩。因此在剧情上会有很多共同点,适合用来进行对照,找出由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同的电视特征。

1.播出方式不同

虽然都是电视剧,但《粉红女郎》主要通过公共频道播放,如央视影视剧频道、北京电视台、浙江综合频道、天津卫视、安徽卫视、上海东方台等。而《欲望都市》则是用于付费频道的节目。这两种不同的播出方式,表明了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电视媒介类型的不同。除了有技术方面的表面原因外,地理因素的不同是其深层次原因。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而自然条件又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天然分开,如:至少一半的疆界是由海岸线构成的,形成天然屏障。因此,有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拥有共同价值内涵的统一的大民族,于是,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统一”的观念十分强烈,人们习惯于接受统一的教育、管理甚至生活方式。于是,在电视媒介的形态上,公共电视节目的认同和喜爱度都比较高——至少目前还是这样的,因此大众传播的方式在中国仍然比较“流行”。

而美国是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国家,由于人口构成比较复杂,且不是自然而然完成民族认同和统一的,虽然历史学家认定在18世纪中叶(独立战争前)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但并不似中国一样将各个民族融和于整个大民族中。因此即使在美国统一的“民族精神”下,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倾向依然明显,移民国家那种复杂的文化特征都体现在美国的身上。

因此,在美国,公共电视频道往往被比较个性化和人性化的付费电视所排挤,看看默多克的BskyB在美国盈利多少就可以推知公共电视台的地位了。“小众化”的电视媒介在美国更受青睐。

2.反映的地区风貌不同

《粉红女郎》体现的完全是中国城市的建筑风貌以及城市景观,比如在第1、2集当中拍摄的百货公司和高架桥以及四个女性所居住的出租房,都明显具有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特点。而《欲望都市》则表现的是纽约曼哈顿区的繁荣景象——特别突出了纽约夜晚的喧嚣,而代表纽约的城市景观也毫不例外地成为剧中的重要符号——如帝国大厦、中央公园、酒吧街等。房屋是反映城市地理特征的一个重要符号,以房子为例,哈妹、万玲、如男和小萍均是工薪阶层,却可以住在离城市不远的近郊小别墅。这一影像符号所反映的是中国城市当前的独有特点——房地产泡沫泛滥。在西方国家能住上别墅的至少是中产阶级,而她们四人都是工薪阶层,却也可以住上别墅。这是因为某一阶段炒房过热,导致许多房子成为“烂尾楼”,与其闲在那里等待折旧还不如廉价出租。

再看《欲望都市》中米兰达等四人,她们住的是纽约标准公寓,公寓高度基本与大型写字楼相同,虽然房间比较拥挤,但里面的设施比起《粉红女郎》中的别墅来更加完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纽约曼哈顿地区的一个特征——寸土寸金,但追求精细包装。电视媒介顺理成章地把中国和美国的城市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表现出来。

可见,不同的地理环境使我们的电视媒介对于同一风貌(城市)产生了不同的反应,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虽然电视媒介对都市的表现往往具有“乌托邦(utopia)”的特点,但并不妨碍它执行对地理环境的表现,特别是对本土核心文化的抽离与表述,电视媒介都表现不俗。因为,电视媒介一方面表达一种杜撰的不存在的空间状态,另一方面它却又是与社会中的真实空间有一种直接或倒转的普遍关系。

事实上,这种直接或倒转的关系往往起源于对实际世界的不满,因此电视媒介乌托邦式的描述通常会以一种完美的形式来呈现社会或将社会倒转,或是藉由受众通过电视媒介到达另一个地理上与本土隔绝的地方,从而于该处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冲突。也就是说,地理环境无意识地结合电视媒介反映现实,对自身进行了与本土核心文化相适应的逆转或另类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