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相同的媒介形态却能反映出不同的地理样本
传播是人性的外化,也是环境的折射。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等著作,裴秀《禹贡地域图》、郦道元《水经注》、玄奘《大唐西域记》、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罗洪先《广舆图》、徐霞客的游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著作,都是平面媒介对不同地理形势的描述和反映。地理学家则在电视发明的初期便利用它记载人群形象与地理外貌。
1983年,中国和日本合拍了一部描写长江地理风貌和两岸人民生活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话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20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也是中国纪录片的高峰。它用浓笔重彩、翰墨华章的解说词向人们展示了长江两岸的旖旎风光,以及长江从古到今的传奇故事;同时用镜头记录了从神奇的源头到壮观的入海口的长江全貌,以及长江沿岸的山川地理、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江畔居民的生活。全片介绍和涉及大小河流、湖泊、峡谷49个,名山28座,大小名城52座,各项工程25项,历史典故与民间故事27个,风景名胜110处,古今名人104人。可以说是对当时长江地理形貌全面真实的记录。20年后,《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并且用高清摄像机拍摄了当年《话说长江》限于技术问题而没能拍摄到的长江源头。《再说长江》的总制片人刘文说:《再说长江》策划时明确的主旨就是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20年的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变。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部风光片,散文化的解说,让没走出过家门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国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20年后,长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胜地了,早已不再神秘,所以这次我们以人为本,以纯纪实手法讲故事,用对比来展现长江的变化、中国的变化。然而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变,20年巨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变。在相同的电视镜头下,它们展现的却是不同的地理风貌。
电影镜头同样可以记录不同的地理样本,各个民族的文化和性格、各个区域的地理形势能够真实地反映在电影之中。正是电影地理学提供了意义的地图,才让我们得以在当代世界里顺利航行。在现代大众传播的社会里,传播者依然认为媒介地理形势以及它的认同格外重要,并试图让每一个文本透过这些因素而生产某种类型的受众。
3.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
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形态包括传播和文化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的人种带有不同地理环境的印痕,不同的印痕又决定着人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在热带的人群,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生理特征,如具有暗黑色的皮肤,能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的灼伤;卷曲的头发,能防止头部被晒得过热;宽鼻、厚唇、大嘴巴,便于散热;他们用来描述炎热状态的词汇特别丰富。长期生活在寒带的人群,身材魁梧,具有高窄的鼻子,使冷空气较慢地进入气管和肺部;肤色浅白,以防冻伤;而他们的语言对于寒冷和冰雪则有着更细致的描述能力。
同样,传播作为人类的活动,也是人性和生活的建筑材料。其实当我们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传如其人”时,也等于在说“传如其地”。音乐地理学告诉我们,渔歌、牧歌、秧歌、山歌等,就既是唱歌人面貌和人格的本质反映,也是其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陕北民歌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这是一种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信天游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地理环境最直接的反映。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山连着山,沟接着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或是在山上劳作耕耘,或是赶着牲灵在险峻的山路和深深的沟壑之间跋涉。在繁重而单调的生活中,一则为了排遣心头的忧愁和寂寞,宣泄孤独,自慰消遣,二则思念起家人、朋友、恋人,便见景生情,以景寄情,信口编唱,用高亢而悠长的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感触,诉说自己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释放积压在心头的郁闷和愁苦。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
4.空间、景观与地方的视觉元素已经成为当下媒介的重要内容当下媒介所关注的空间、景观和地方等视觉元素,在邻里、城市、区域、国家等所有尺度上,都不是简单的观念,而是各种现象的综合体;也不只是自然的、地理的现象,还是社会的和媒介的反映对象和传播内容。不同的空间、景观和地方向度既可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也可看作是文化层面的多种精神建构和内容产业,具有观念形态的特征。大众媒介的广泛介入极大地推动了空间复苏、景观转向和地方觉醒,同时又使得人类的空间感由实境转向虚境,由时间模式转向空间模式,由直接的亲身体验转向间接的媒介体验,于是视觉传播打败了听觉传播和触觉传播,本来以呈现和表达社会为己任的媒介反而成为社会必须关注、使用和依赖的对象,否则就会威胁到它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5.不同区域的受众对媒介内容会有不同的地理“看”法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25名欧洲裔学生和27名华裔学生的眼睛活动进行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学生在看指定图片时,目光会停留在不同区域,并且停留的时间也不同。图片上画着丛林中的一只美洲豹,欧洲裔学生的目光会长时间停留在豹子身上;华裔学生则更习惯于花时间观察图片背景和整体,并且会在背景和主体之间来回移动目光。在另一组实验中,研究小组请来一些美国人和日本人观看并描述所见水下图片。美国人的目光直接落到了图片中最明显的或在运动中的物体上,比如三条鲑鱼在游水;日本人则描述他们看到了水流、水是碧绿色的、水底有岩石,最后才提到鲑鱼。结果显示,日本人对背景的描述比美国人多60%;对近景与背景物体的关系的关注度是美国人的两倍。研究小组组长理查·尼斯比特就此得出结论:“他们‘看’世界的方法确实不同。”西方人注重主体,是个人主义;东方人注意背景,更多地关注别人。这项研究甚至显示一个真理:某些地域的人更善于做某些事,另外一些地方的人则善于做其他事。这也是传播人种学提供给媒介地理学的一个有力证据,不同地区的受众对媒介内容的理解各不相同。
第二节 媒介地理学的对象与体系
如果说媒介地理学是媒介学与地理学互动、融合的结晶,那么它的研究对象和体系也应该在对“人、媒介、社会、地理”这个互动、融合地带的扫描、分析中确立。
人是媒介学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体。事实上,各种社会科学家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不过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人罢了。体质人类学家是从人类的身体特征去研究人;文化人类学家是从人类的生活方式去研究人;心理学家是从人类的思想(即头脑)去研究人;社会学家是从人类的群居生活中去研究人;经济学家是从人类的交换行为中去研究人;政治学家是从人类的权力关系中去研究人;历史学家是从人类的“记忆”中去研究人;法律学家是从人类社会中的强制性的规范上去研究人。同样,媒介地理学就是从人类、媒介、社会与地理的关系中去研究人,研究人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发明媒介、使用媒介和活化媒介,如何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媒介呈现地理、审视地理或突破地理。中国媒介地理学的传统思想就十分强调人与媒介、家庭、社区、地方、国家、地理的和谐与融合、同体与化一。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学术思想中吸收精华、结合中国国情和联系中国实际建构起来的媒介地理学,将是传播学和地理学研究中最有希望、最为繁荣的一门学科,将是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最有可能作出自己一份贡献的学科,其特殊作用也将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以人类社会的某一特定现象或实践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媒介地理学就是以人类与媒介、社会、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它既研究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研究人之间和媒介之间的空间关系。同一般的媒介学相比,它侧重把媒介现象尤其是传播活动现象放到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并探索其本质和规律。同一般的地理学相比,它将地理形貌和地理信息的媒介再现、转换以及它对媒介工作者和受众的影响、制约等作为分析、研究的重点,对地球表面自然现象的研究不是它的任务。因此,不论是在媒介学者还是在地理学者的眼里,媒介地理学都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和分支学科。
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从它的学科定义上得到解释,还可以进一步从它的分析框架得到说明。我们认为,媒介地理学的研究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媒介地理学需要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媒介地理学面对的现象和问题十分复杂,需要的知识和方法日益丰富,通常它需要动用和吸纳传播学、媒介学、地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视野对媒介地理学研究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微观和宏观的分析研究。媒介地理学具有这样一种视野:跨过学科的边界,从众多的媒介文本中去深入挖掘地表之外的社会内涵。媒介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主要表现为对多种地理的关注。除了地理地貌上的差别,一些构想出来的空间,比如性别、民族、社群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差异也非常重要。这些差异并非自然的反映,很大程度上经由主观意志的投射,并通过媒介文本反映出来。
一些地理学家认为只有当现象环境(真实的世界)与行为环境(根据文化代码和惯例所形成的对世界的感知)结合起来的时候,世界才获得意义。沿袭文化地理学理念的媒介地理学,打破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固有界限,将文化充分融入地理的景观中,并通过媒介的文字、视像、声音等手段来予以描绘。权力的层级关系、政治经济的地缘因素、性别之间的气质差异等等都能被纳入想象的空间中,被媒介绘制成为有意义的地图。由于现实中的地理要素,与这些文化层面的内容交织构成更为生动的图景,所以这些想象的地理比真实的风景更具有吸引力。
此外,不同的媒介样式对于相同的文化也会有迥异的再现方式与再现结果。
因此,媒介本身也常常作为想象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媒介的分布状况中,我们能从媒介的密集程度来透视一个地区的文化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从媒介的传播生态中也能发现各种生动的媒介地理图景。网络媒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跨越地域,重构人们的日常与社会生活,重绘媒介图景,同时也成为一道重要的媒介地理景观。
二、媒介地理学需要建立一个有梯度的、有层次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就是:媒介地理理论、媒介地理历史、媒介地理应用。媒介地理理论着重研究各类媒介地理现象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所遵循的总体规律,通过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建立与客观对象相一致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空间结构论、景观呈现论、人地关系论和尺度区别论等。媒介地理历史是研究人类文明史上媒介的发明、创造、演变和发展的进程和地理因素、地理作用及其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媒介地理应用是研究如何通过媒介地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社会、经济、文化、传播和媒介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专门的学科,如电影地理学、报刊地理学、广播地理学、电视地理学、网络地理学、出版地理学,甚至音乐地理学、创作地理学、女性地理学等。
实际上,地理学的不少分支学科就是为了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历史地理学就是为了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除去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和历史地图。历史地理学又发展出其他的分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