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9652900000012

第12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特点(6)

二、在国际传播中具有更大的传播空间

在新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国际传播语境也发生变化。“传统的空间场景丧失了稳定感、归属感和凝聚力,物质上空间的分隔与断裂被新媒体打破。”对于大众传播的内容,只有适应语境的变化和受众文化意识,才能影响受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们参与社会传播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整体教育水平、文化生活方式都会对传播内容的正常流动造成影响。因此,受众对传播内容所产生的不同反响和态度,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影响。

国际传播的对象是各国人民,细心观察各国人民的文化差异和在各自实践中相互接近的东西,把意识形态的潜望镜转向他们的融合之处。媒介有了驾驭全球事件的分析器,尊重世界各国的国情,从中找出相近点,才能对全球事务看得更全面些。为了改变我国在国际传播中传受双方不对位的尴尬局面,我们应当更多地考虑受众,了解受众,研究受众。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模式基本上是以我为主的宣传型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播主体主导,而将受众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国际传播领域中的受众因其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接收习惯的不同而显现出更大的选择上的差异。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仍试图以固有的编码、译码信号去影响另一个语境中的译码者,其结果必然造成信息的浪费。

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是国际传播必须考虑的问题。从传播内容到传播形式,都要适应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的特点,把强调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作为报道的平衡方法,使国际传播推动全球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网络电视继承了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天生就具有跨国界传播的特点。国内的观众可以轻松收看国外的网络电视节目,目前,国内许多人使用“网络电视王”、“网络电视小精灵”等软件或是登录某些视频网站,已经能够直接观看国外电视台的节目。同样,国外的用户也可以方便地观看国内的网络电视节目。目前,“世界华人华侨人数已近3000万,他们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喜好程度,向他们传播最急于知道、了解的中国信息。在英国,“中国之音”的开通旨在“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资讯,推广学习汉语,服务海外华人。”该网站以网络广播电视的形式为居住在英国的华人华侨及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渠道。“中国之音”网站的“网络电视”可以看国内电视节目;“网络广播”可以听亲切的家乡之音;“孔子学堂”可以在家舒服学汉语等。近些年来,不少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都是在电脑上实时观看央视春晚的。2005年11月9日开通的“麒麟电视”,作为北美地区首家提供华语节目的网络电视,“已能够向全北美的注册用户提供超过15000小时的中文节目,除了可以实时提供来自中国电视频道的节目外、还提供电影、电视剧、以及其他娱乐节目供用户点播。”文广新闻对网络电视的投入,更多是从布局角度考虑。透过网络电视它可以不受地域限制成为面向全球的内容提供商、发行商和服务商。东方宽带与微软合作,在微软的视听软件Media Player上集成自己的网络广播,中文用户打开Media Player,可以在主页面上点击文广新闻BB(东方宽带)看节目。2005年4月17日,美国互联网门户巨头美国在线(AOL)中文信息平台开播来自东方宽带的中文视频节目。中国媒体电视节目第一次进入美国主流网络。“网络是一个直接的平台,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常用手段,满足了美国人和华人要了解真实中国的需求。同时,传播成本比通过卫星传送要经济、有效。”跨地域传播一方面使得传播的范围与影响得以轻松扩大,另外也增加了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国外的一些传媒机构就是利用网络电视的这种特性,绕过了政策法规的限制,直接将节目传输到国内。国内的一些企业及个人,通过网络电视技术实时传播国外的电视节目。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第四节 新媒体使国际传播趋向多元复杂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由于新媒体为传播带来的方便快捷,传播的主体呈多样化,传播的主体并不完全是政府或官方机构,传播的内容并不能由政府或官方完全控制。这种官方、民间共存的局面使国际传播的舆论趋于多元和复杂。

当今社会,行为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到舆论的生成和传播。舆论多元化的趋势给人们作出合理判断造成了许多障碍,但同时也提供了可以进行合理判断的更多的信息,当然,也给政府和传播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传播舆论多元化

个人参与国际传播古已有之,但早期的个人参与是以人际传播的形式进行的;传统媒体条件下个人也可以参与国际传播过程,但是由于媒体机构受控于政府,个人尚不能成为国际传播的主体,而且参与的条件十分有限,参与的方式有限。互联网创造了全新的、没有中心和强权的信息空间,任何人无须经过政府机构的批准、检查,就可以在网络上制作他人能够阅读到的网页,或者通过博客、播客、电子邮件、新闻组、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栏等各种方式向众多网民传播信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麦特·德拉吉通过个人网站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性丑闻案中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调查报告向全世界披露,让人们有史以来第一次不是通过报刊或广播电视,而是通过互联网去了解一件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新的世纪,在德拉吉式的个人网页的基础上,“网络日志”逐渐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博客的兴起使网上的每个人都成为了独立的媒体发言人,并以蜂窝状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众性的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首次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变为传播媒介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变为国际传播主体中的一员,堪称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正是因为网络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发布源,传统的舆论控制模式也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传播的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对各国的国际传播控制形成了挑战。传统媒体的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具有单向性的特点,而“点”上的媒体是有数、有限的,国家只需通过控制媒体就可以形成对信息流和舆论的控制。

互联网则不然,网络是一种开放的媒体,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发行邮件等形式向外发布信息。传播者的广泛化和媒体的个人化,为不同思想、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使信息监控和管理成为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一个国家除非不接入互联网,一旦接入,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有益信息和消极有害的信息便会同时涌入。尽管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阻挡或过滤掉有害的信息,但是这种阻挡或过滤的功效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调整传播控制的方式方法,以便使自己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致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与侵害,就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在网络信息管理方面,不少国家都采取了变堵截为疏导、变直接控制为间接控制的策略方法,也就是通过必要的政策措施和立法形式,规范信息活动和传播行为,消除不良影响。欧盟委员会于1996年10月通过《互联网有害和违法信息通信》和《在新的电子信息服务环境中保护未成年人和人的尊严》的绿皮书。绿皮书规定,网络主机服务商和检索服务商应对其主机和服务器上的违法和有害信息承担法律责任。欧委会还建议对互联网信息建立评级制度,鼓励开发和采用过滤软件及评级系统,鼓励网民报告违法和有害网址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如今,传媒日益加速的跨国化趋势对新闻、音乐、电影、娱乐以及各种形式的信息表达形式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于传媒发展早期限于一国界限之内的情形。互联网的出现使地球村真正形成,新的传媒环境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便是舆论的多元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流通更加自由和快速,普通受众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力。“现在(指互联网时代),数以百万计的人在网上积极交谈,个体公民再也不是李普曼所谓的坐在后排的聋子旁观者,相反,他们能够获取大多数事情的大多数信息。”莱文森预测,互联网的流行意味着政治上网络民主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方便了民众广泛地获得管理国家的信息和参与国家政治;在网络民主时代,个人的传播能力大大加强,国家和组织垄断大众传播的能力减弱,政府的执政行为日益公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