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96529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变得更加密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给新闻传播业带来一场革命,媒介全球化的特征愈加凸显,世界新闻媒体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这样写道:“20世纪见证了种种传播系统的引入,它们使信息能够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广泛传输,起初,它们通过对信息的电子化模拟征服时空,继而通过数字化加以征服。”以卫星通信和国际信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开创并加快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但使传播事业及理论面临根本性变革,也极大地改变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支柱的国际传播,使国际传播在媒介选择、传播主体、传播模式和内容以及影响力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对外宣传的主阵地是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一些传统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力量格局中,西方媒体占据绝对优势,已经形成了垄断。据统计,世界上80%以上的信息由西方一些主要媒体发布,如此巨大的差距不是短期内可以弥补的。传统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在突破西方媒体垄断时遇到的困境:报纸无法卖出去,广播、电视不仅落地率不高,即使落地,也无力与西方传媒巨头竞争,争夺受众。中国在世界的声音并不多,而只能听到发于西方媒体之口的中国声音。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l communication)是什么?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国际传播是一种跨国界、跨民族的信息交流与分享。它包括的形式极其广泛:

①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体;

②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

③卫星电视、网络等新媒体;

④电影、录像带等音像媒体;

⑤邮件、电话等电信媒体;

⑥跨国旅游、留学和移民;

⑦跨国宗教活动、文艺演出、展览、体育赛事;

⑧外交、军事活动及国际会议。

有学者将上述形式概括为国际间的大众传播(如①~④)、国际间的人际传播(如⑤~⑦)和国际间的组织传播(如⑧)三种渠道。过去,国际传播主要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在传播主体来说,主要是指国家或国家的组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有影响力的个人。在传播内容方面,主要是指国际新闻的传播,有人提出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三分法,还有人则认为应该包括一切信息。因此,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际传播,即由各种传播媒介支持、具有全球化视点,供不同国家和地区交流与共享的信息的流动。

当今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了解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和享受服务的重要渠道,成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远程教育的重要平台,成为社会影响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媒体,为新时期国际传播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有效通达的途径,提高了国际传播能力。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加强网络建设,广泛利用互联网开展国际传播,使之成为对象国受众了解他国的窗口。

随着宽带、下一代互联网(NG)、3G移动通讯等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将全方位地渗入生活、学习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正在通过话语的强弱和思想的交锋最直观地表现出来,中国人既有的文化传统、文化语境、价值观以及种种思想方式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面前面临着新的抉择。在新的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传播媒体选择面前,应该学会充分利用新媒体赋予的种种机会,通过新媒体在展开文化互动、论战的同时增强话语的触动力和吸引力。同时,重点研究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具有哪些新的特征?新媒体手段可以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什么作用?在这些特征之下如何运用新媒体的手段谋划国际传播策略?国外一些主要国家在新媒体环境下有哪些国际传播的经验可以吸取?

如何实施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面对数字化未来,这些问题是新时期国际传播的重要命题,值得我们努力探索和认真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与国际传播:一种新的视角

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传播呈现出以下新特征:在国际传播体制方面,出现了全球性与国家性的并存,尽管出现了信息全球化,但国家的主体性作用并未改变。国际新闻传播体制内争夺新闻信息控制权的斗争仍非常激烈,在世界范围内对信息的控制和发布成为国际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新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传播的作用力方面,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近年来,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扩大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在国际上发出自己声音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还不相适应。因此,“加强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事关我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事关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事关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球化的信息传播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改变了国际传播的传受关系,使国际传播形态复杂化。网络消除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障碍,使得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之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统媒体的网络化,推进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的信息传播使信息封锁、信息垄断不再可能。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使国际传播的主体多样化,民众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如博客、手机短信、社交网络等各种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它改变了国际传播的传受关系,使国际传播形态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从新媒体的视域考察国际传播的特征将使我们有新的发现。

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国际新闻市场的垄断局面。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一些西方新闻媒体在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中歪曲事实报道,这些报道通过互联网传入国内后,在中国青年人中间引起巨大的反响,不少中国读者利用互联网反击西方新闻媒体肆意歪曲事实真相的采访报道行为。

“互联网教育了中国的读者,互联网也掀开了中外新闻交流的序幕;互联网让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联网也让中国人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国际地位;互联网改变了中国的新闻生态,互联网也改变了外国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在世界的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网络传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从最早的克林顿性丑闻、印尼骚乱到科索沃战争、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中美撞机事件、美国“9·11”恐怖事件以及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网络传播的威力已不容忽视。作为新兴的传播形态,网络传播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只要世界上有重大的新闻发生,网络就成为媒介进行国际传播和受众查看新闻的重要渠道。网络带给传播的革命性的深刻变化,以及它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势头,使之必然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2009年的伊朗大选和杰克逊去世的新闻中,网络再次成为主角。据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报道,这两个事件表明,社交网站已经成为网民关注新闻的第一落点,而传统媒体则进一步遭到冷落。当新闻发生的时候,数以百万的读者不再依赖一张早报或是其网络版来获取新闻,许多人是通过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的朋友以及陌生人那里获得消息。消息公布之后,美国的互联网站Google、Facebook及Twitter的使用量都出现了暴涨,Google甚至将“杰克逊”的搜索关键词识别为网络攻击。互联网同样成为伊朗大选新闻的一个主要传播渠道。不过和杰克逊去世不同的是,伊朗本地的目击者通过网络,发布了大量视频和消息,以便让外界了解新闻事件的真正进展。正如研究社交网络的专家———美国著名教授香农·瓦勒所说,“人们第一个去浏览的是社交网站,而不是传统媒体。许多人将传统媒体作为获悉消息之后获得更多详细内容的一个渠道。”

二、互联网的发展是国际传播的助推器

互联网作为一种快捷的平台,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世界各国网络的不断发展,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使得通过各种新媒体传播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截止到2009年9月30日,全球互联网平均普及率为25.5%,共有17.25亿用户。其中,北美洲普及率为74.2%(2.53亿用户);澳洲、大洋洲普及率为60.4%(2097万用户);欧洲普及率为52%(4.18亿用户);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普及率为30.5%(1.79亿用户);中东地区普及率为23.8%(4823万用户);亚洲普及率为19.4%(7.38亿用户);非洲普及率为6.8%(6737万用户)。

据eMarketer的数据统计表明,2009年美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21170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68.9%。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互联网网民规模为20320万人,网民普及率为66.8%;2009年美国互联网网民增加850万,达到21170万,网民普及率增至68.9%,接近70%;预计2010年美国互联网网民普及率将超过70%,2014年将达到77.8%。根据Pew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调查,在美国的宽带用户中有43%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随着宽带的普及,大约有34%的人称他们把绝大多数的时间花在了互联网上,而有33%的人则表示他们在业余时间会选择看电视。在欧洲,人们从互联网获取重要新闻和信息已经超过了报纸和杂志。市场调研机构Jupiter Research公布最新研究报告称,尽管在许多欧洲人中电视仍然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媒介,但在他们获取重要新闻和信息时,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是观看电视的三倍。

罗伯特·阿克塞罗德在解释受众信息处理方式时,提出一个称为“信息处理的概略理论”。格博雷在解释阿氏理论时这样论述道:“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发生足够的变化以使其成为现存知识的必要补充。”过去有关报道中国的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信息比较贫乏,导致国外对中国存在诸多偏见。“事件的某些方面被削弱,而另一方面则被突出。经过这一编码过程,对接收者似乎重要的那些事件元素就与不重要的细节区分开来。”人们倾向于将来自证据的结论而不是证据本身储存起来。此处理模式是将新进入信息与自身已有的知识做一个对比而确定自身态度,自身参与度低而对信源依赖度很高。现在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介入,一些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将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揭穿。例如,某些西方主流媒体涉藏报道不实,中国网民便通过种种新媒体方式自发掀起了揭批潮。其中,对CNN主持人卡弗蒂的辱华言论,电子论坛、播客、MSN的舆论声讨,从历史、偏见、意识形态领域设置议题,推动了全球华人抗议潮的形成,最终以CNN总裁道歉而告终。

网络传播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快捷性以及海量信息服务的特点,尽管现在西方有几家大的网络传播集团,但网络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易形成垄断,这就为我们进行国际传播提供了机会。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已达3.84亿,居全球第一位。网络传播整合了以往所有媒体的传播方式,既可以“一对多”地传播,也可以一对一地交流,还可以多对一地信息轰炸,传播方式的灵活多变,为传播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受众也易于接受。由于现代卫星、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格局的不断形成,国与国的物理疆界正在弱化,强国的思想和文化正在冲破疆界,在世界各地长驱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