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9652700000041

第41章 后记

关于审美时空的思考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2001年初次接触西方现代美学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西方诸多的现代哲学/美学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在阅读海德格尔后期语言美学理论时,海德格尔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论述艺术的本质,结合存在主义的思想,印证了我对诗歌的阅读和创作时的体验。“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异常强烈。时间和空间最抽象也最具体。时空结构体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范畴,而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与审美时空结构体也颇为相似,时空结构体可以连接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我的硕士论文《语言视域中的审美境界——海德格尔语言美学阐释》集中阐述了硕士阶段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提出了审美四维空间的概念。

2004年到北京师范大学跟随周星老师研究电影理论,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和国内电影理论,研究的视域变化不大,于是尝试从时空结构体的角度解读电影的审美体验机制。传统电影美学苏联蒙太奇学派、巴赞长镜头理论和电影符号学的优势和缺点都异常明显,而数字技术时代带来的电影理论挑战非常强烈,电影理论新路的探讨十分必要。电影一直被认为是时空艺术,但是很少有人从电影艺术的本质角度研究电影时空的意义,特别是生命层面上。生命是审美时空的内核,而时空是生命的外在环境。时空会深深进入生命的内涵。文化人的塑造其实就是外在时空嵌入生命的过程。在电影中,人类生命的状态、故事、言语、想象、美感等都会凝聚在电影审美时空结构体——电影审美四维空间中。所以,电影时空美学应该也是一条研究电影的途径。博士论文《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对这一新视界做了系统的研究,集中阐述了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的概念。

在后现代文化盛行的年代,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似乎不符合时代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理论,西方现代理论为中国学人开拓思路、开阔眼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西方理论引进中,发生的水土不服、翻译偏差、人为抬高、盲目跟风等文化病症不一而足。生吞活剥到营养吸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我所用”应该是引进西方现代理论的治学态度,学习的重要原则是不要忘记自己。中西视界融合应该是中国学人的视角选择。

在研究过程中一直获得导师周星教授的支持,一直铭记导师第一次上课时系统讲授的治学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感谢导师的指导、关怀和提携。治学道路并不是一条坦途。在北京辗转求学,得到众多老师的点拨,感谢王志敏教授、张同道教授、张颐武教授、周月亮教授、王一川教授、王德胜教授、胡克教授、钟大丰教授、丁亚平教授的教导和帮助。

在此还要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刘鸿庥教授、林树明教授的教导和支持。感谢刘老师每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我的生活费。感谢我的父亲和母亲,胼手胝足,为我带来贫穷的幸福。

感谢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的赵智勇书记、彭菊华教授,学院的支持让本书出版获得了资金保障。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吴磊老师,吴老师的高度责任心、严谨细致的工作让本书能够顺利出版。

时常在深夜里感念帮助我的人,怀着感恩和愧疚的心情入眠。

周清平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