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9652400000044

第44章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5)

记者(采访同期声):群众一般都把余粮送到你们这里来是吗?

经营者B(采访同期声):可以是这样讲。

记者:像你们这镇上,就是像你这样的加工厂多不多呀?

经营者B:多。

记者:有多少?

经营者B:有百把家。

记者:100家?

经营者B:对。

记者:就你们这个镇,他们都是向农民收粮食吗?

经营者B:都是向农民收粮食。

……

安徽省南陵县粮食局副局长杨赤峰(采访同期声):这些小米厂(大米加工厂),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全县)肯定超过500家。这500家呢又分布在全县的各个角落,收购量呢每年几万吨是有的,三四万吨粮食应该说它是能够消耗掉的。

记者(采访同期声):占国家收购的粮食大概是个什么比例?

杨赤峰:嗯,将近三分之一。

记者:将近三分之一,就是说全县有三分之一的粮食被个体户收走了。

解说:个体大米加工厂收购的粮食居然占到了三分之一,国有粮站当然也就无粮可收了。粮站收不到粮食,粮仓又何以装满呢?粮仓装不满,就只有在上级领导面前弄虚作假,临时调粮充库了。

记者(采访同期声):从其他粮站调粮到峨岭,这个决定是谁做出的?

安徽省南陵县粮食局副局长杨赤峰(采访同期声):县粮食局呢肯定也参与了。对这个事情的参与者嘛,我肯定也参与了,也有推卸不了的这个这个,这么一回事吧,县政府也参与了。

解说:但是,这位代表县委县政府出面接受记者采访的副县长,却说了这么一番话。

安徽省南陵县副县长汤春和(采访同期声):这个实际上不是作假。因为是粮食,这个粮食它不叫作假,因为是我本地的粮食呀,我不是在外面搞粮食来,我又不是搞其他东西来,它本身就是粮食调到这边来给他看更方便一点,这个不叫作假。

解说:南陵县粮食局局长张厚发在解释调运粮食的原因时说。

安徽省南陵县粮食局局长张厚发(采访同期声):它这个粮食嘛恐怕就欠缺一点,欠缺一点嘛就做了一点小包装嘛。但是呢,它不是峨岭粮站的粮食嘛,那我们也不存在给国家造成什么损失,或者是名誉上或者是经济上,或者是欺上瞒下。

……

主持人(演播室主持):我们的记者采访结束后,朱镕基总理了解了这件事情的过程,他支持对这种弄虚作假、破坏党风的行为予以公开曝光。无数事实已经说明,不按照中央的有关规定去做,弄虚作假,不仅会损害国家的利益,最终也会害了弄虚作假人自己。现在要想真正搞好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就必须严格贯彻中央的有关规定,不能从个别地方的局部利益出发,也不能按照个别人的意愿随意行事,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将党中央的有关规定变成一种实在的行动,才能真正搞好这项工作。这条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在于“地方粮站欺骗总理”,作为深度报道,它还必须要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揭示出来。而记者通过不断采访相应的当事人,使得新闻的原因一步步被揭示出来,这种“揭示”形成了这样一种新闻报道的线索:

群众举报粮站作假,央视派记者展开调查——采访峨岭粮站站长,他承认粮食是从别处调运来的——记者去调粮粮站核实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调粮”——采访南陵县粮食局副局长,他的回答是“从农民手里收不上粮食,为了脸面不得不调粮”,带出新的问题“为什么收不上粮食”——记者访问农民,农民回答粮站不收粮食,只好卖给大米加工厂——采访私人大米加工厂,发现政府管理不力。

采访至此,这件新闻事实的根源基本上被挖掘清楚了,是相关政府部门管理不力,导致农民的粮食大量流入私人的粮食加工厂,国营粮库粮食不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好从别处调运粮食,弄虚作假。在这条新闻报道过程中,电视记者揭示事实的方法是通过采访新闻当事人来完成的。通过当事人的讲述,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则越来越清晰,其根源也慢慢地显露出来。比如,粮站收购粮食不力是通过采访农民得出结论的,政府管理粮食加工厂不力,是通过采访粮食加工厂的经营者来完成的。这些采访串在一起,构成了这篇电视深度报道的基本结构。

在新闻叙事的过程中,证实性的画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粮食加工厂正门紧锁但车间里面的生产热火朝天的画面凸显了私人粮食加工厂业务的火爆。农民面对镜头激烈的批评言论显示了他们对基层政府这样弄虚作假的极大不满,这些无疑都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同时,这也证明了和广播、报纸等媒介的深度报道不一样的是,画面在帮助揭示新闻事件原因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渲染电视传播的情绪方面,有的时候甚至会直接推动新闻叙事的进一步发展。

电视深度报道要以某个新闻事实为中心,一方面向前追溯,即揭示产生这一新闻事实的原因(why),另一方面要向后拓展,即对这一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后果进行追踪,这一追踪可以是按照线性进程发展的。在《粮食满仓的真相》中,记者拍摄了南陵县当地农民对粮食局相关领导弄虚作假的不满情绪,这是新闻事实产生的后果。随着节目的推进,记者逐渐将产生这一后果的原因揭露出来,这其实是将新闻线索往回追溯,通过这种追溯,电视媒体能将一件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完全整理清楚。而从论证关系上来看,深度报道是要为观众找到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后果的资料,以完成一个因果证明的关系。

由于电视视觉传播的媒介特性,深度报道的证明资料都必须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使得电视深度报道成为所有媒介形式的深度报道中难度最大的一种题材。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曾经播出了一大批较有影响的深度报道节目,有的时候囿于各种限制,在证据画面提供方面也显得薄弱。比如它曾经播出的引起全国轰动的节目《命运的琴弦》,揭露了中国音乐学院在艺术考试招生过程中的不公正的现象。其中有一位学生面对镜头说到他之所以未被录取是因为没有接受某位评委老师的暗示。那么,这一事件的原因就应当追溯到这位老师那里——他是谁?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但相应的追踪采访很难,更不要说获得这位老师的相关影像资料。那么,节目配上的画面只是老师向学生暗示的场所——教学楼的厕所来表征这一事件的进程。出于这一原因,电视深度报道的记者有的时候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来获得相应的影像资料,比如说隐性采访和隐蔽拍摄。在《新闻调查·阿文的噩梦》一期节目中,记者为了探究戒毒所将戒毒女送出去卖淫的深层动因,化装成嫖客前往戒毒所,同时将摄像机置于挎包中,对交易现场进行隐蔽拍摄,这些画面成为日后节目在叙事过程中非常有力的证据,它足以证明节目中所曝光的事情是真实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

在电视新闻体系中,评论所占的量可能不会很多,但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因为评论代表的是电视媒介的观点和价值观念,这是其他类型的信息所不能替代的。从根本上看,电视新闻评论是要用电视的语言——声音和画面来针对某一新闻事实讲道理。掌握电视新闻评论,其关键在于如下方面:

1.说理形象的建构

在前文我们已经论证了,电视媒介说理的方式还是要通过语言来完成,因此说理形象的建构也是离不开语言的配合的,总的来看,电视新闻评论讲道理的形象可以通过如下两种方式建构起来。

(1)主持人或评论嘉宾的直接说理

这是电视媒介在传播新闻的时候最常见的说理方式,即主持人或者嘉宾直接出镜通过语言表达道理,这也是一般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必要的元素。目前,我国大量的电视新闻节目都是采用这种讲道理的方法的。

比如,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中,画龙点睛的评论往往出现在节目最后。在详细分析和阐释某一新闻事件的全貌以后,主持人将会发表对这个事件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在2007年6月9日的节目中,报道了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的审判过程,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翟树杰作了如下的评论:郑筱萸收受贿赂款物折合人民币649万余元,但其玩忽职守造成药品监管秩序混乱,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失不能用金钱来估量。所以说渎职侵权被人们称为“不揣腰包的腐败”,其危害程度远比那些把钱揣入自己腰包的腐败危害更大。当前渎职侵权案件查处的主要重点是在食品卫生、医疗医药、教育管理、社保基金等民生领域,以及严重危害司法公正和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目前,全国检察机关正在开展反渎职侵权宣传日活动,各级检察机关都公布了举报电话,6月11号到15号接受群众的举报。这段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郑筱萸案件危害巨大,因为它是发生在民生领域,检察机关因此对其非常重视。这一结尾是对这一栏评论节目最后的总结和定论,同时主持人也做出了自己价值观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