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9652400000020

第20章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论(7)

四、新世纪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进入新千年之后,有两个因素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二是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倾向。前者极大地改变了广播电视媒介的节目制作、传播通道、接受方式和经营方式,而后者则重构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竞争格局。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互联网事业在中国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居全球第一。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意味着一个广阔的互联网市场,这个市场正在影响中国中国媒介格局原有的发展轨迹。更具体地说是互联网得以分享人们的闲暇时间,而人们在闲暇时间的休闲活动正是广播电视媒介以前着力占领的市场据CNNIC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有88.4%的网民在家上网,33.2%的网民在单位上网。于是,一方面广播电视媒介都面临着一个与互联网争夺受众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逻辑也开始渗入到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中。这一端倪已经显现并日渐深入,同时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新世纪对中国广播电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个社会因素是,社会多元化倾向的加剧。换言之,就社会整体来说,“社会分化”无疑是新千年中国社会最典型的特征,这种分化体现在社会阶层和群体数量的增加。比如,杨继绳认为当下的中国社会是由如下阶层构成:上等阶层(政府高级官员、国家银行及其他国有大型事业单位负责人,国有大型企业或大型股份公司经理、大中型私有企业主……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中上阶层(高级知识分子、中高层干部、中型企业经理和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型私有企业主、外企白领等)、中等阶层(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律师、会计、党政机关公务员等)、中下阶层(工人、农民阶层等)、下等阶层(城乡贫困人口和失业人员等)。而另一位社会学家陆学艺则认为这些阶层之间的收入、生活方式、教育水准以及由此造就的媒介接受习惯都是很大差别的。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媒介接受习惯和接受倾向,在广播电视领域也不例外。

除了社会阶层差别之外,广袤的中国领土还形成了其他方面传播与受众的差别。比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有中西部发展水平的差异,由于区域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关外文化等)不同,造就了文化习惯和文化接受方式的不同。由于中国广播电视的布局是按照1983年的“四级”策略在中国社会四个行政区域(中央、省、市、县)渐次分别发展的,因此不同层级的广播电视媒体会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况,按照各自的发展策略分别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这也导致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多元化。

1.广播事业的起起落落

新千年的头十年对于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来说,是一场严峻的不可忽视的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广播一直受到电视媒介的挤压和挑战,而进入新千年之后,广播的竞争对手又增加了一个——互联网媒介。网络极大地改变了广播生存的生态,尤其对音乐广播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传统的音乐唱片产业与广播音乐电台之间合作互动的关系被打破,这进一步延缓了中国本土唱片产业的发展,也改变了音乐广播的格局。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这包括私家汽车的普及,以及地铁、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的迅速建立和拓展,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日渐庞大的“移动人群”,而这一人群成为广播听众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伴随性收听”的特性依旧是广播媒介发展自我的不二法宝。

广播的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窄播”趋势更加明显

进入新千年之后,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纷纷改版,而改版的方向之一就是继续细分广播节目市场。比如,2006年,中央广播电台文艺之声改版:一方面增加了一个调频频率的广播,另一方面将自己的听众进一步细分——将“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和亚文化进行节目诉求,为他们新增畅销书和青春文学系列的广播,这改变了传统“长篇连播”的节目风格(这是没有细分的传统广播节目形态);黑龙江电台则建立了自己的“都市女性”广播,专门针对女性进行节目播出,整档媒体运作得相当不错;而江苏经济广播电台从2005年~2007年逐渐细分为三个电台——理财频率、健康频率和生活频率,开始针对听众不同的生活内容予以更有针对性的传播。节目细分使得广播传播更加专业化。

而更能表现“窄播”趋势的是针对专门“移动人群”的广播——交通广播的崛起和繁盛,这成为新千年开端中国广播事业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内容。

(2)作为广播核心听众的“移动人群”——交通台的崛起

进入新千年以后,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发展,城市私家车的拥有量不断攀升。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北京市的私家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29.8万辆,而截至2009年12月,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398.1万辆。中国其他城市的私家车拥有量也是迅速攀升。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导致人们流动性的不断加强,为了适应这种流动性的需求,中国的公共交通设施也飞速发展——地铁、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网络日益完善,人们的出行日益方便,“在路上”成为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交通广播在新世纪迅猛发展起来。一方面,人们在“移动状态”(坐在汽车等交通工具里)除了广播基本没有媒介选择,加上越来越多的开车的人对“交通路况”等信息的刚性需求,都导致人们对交通广播的日益依赖。中国各地的交通广播电台也因此经常成为市场占有率和听众占有率最高的电台。

据中国广播调查网提供的资料,在2010年4月份,在对中国二十城市“收听率/市场份额”的调查中,有天津、武汉、合肥、乌鲁木齐、大连等17个城市和地区的交通广播电台的市场份额和收听率在当地都排名在1~2位,这显示了交通广播在整个广播电台的播出格局中强大的市场占有率。

(3)音乐广播的“模式化”播出倾向

总的来说,音乐电台整体频率的“模式化”播出逐渐替代了20世纪90年代音乐节目的“栏目化”播出。“模式化”这种来自美国的广播音乐编辑、播出以及频道营销的理念,在新千年伊始成为中国音乐广播发展的主流。

按照音乐广播的“模式化播出”的理念,广播编辑会预先按照自身广播频率的定位——古典音乐广播、流行音乐广播、怀旧音乐广播等等,将选定的特定种类、风格、年代的音乐作品予以集中编排和播出,而在播出过程中,主持人较少阐释和打断音乐,听众欣赏音乐的过程则因此更为连贯。相对于1990年代由广播DJ主导的栏目化的广播音乐节目(DJ用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引导和带领听众欣赏音乐),“模式化”广播音乐的编排与播出淡化了DJ的作用,更完整地呈现音乐原汁原味的风格和魅力。就广播音乐的市场营销来看,“栏目化”的音乐广播向广告客户推广的是栏目本身乃至特定的DJ(及其所主持的栏目),而“模式化”的音乐广播营销的则是整个广播频率,较少受到DJ个人风格的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频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三个音乐频率、江苏音乐台等中国主流的音乐电台都采用这种播出模式。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样的,网络的崛起无疑是最关键的。首先,互联网使得普通受众可以更容易地通过互联网下载等方式获得自己想听的音乐,而不像之前那样必须通过广播、唱片等媒体平台,对作为“把关人”的DJ的依赖也越来越小。这种变化对流行音乐传播的影响尤甚。其次,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流动性生活的增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需要将音乐作为背景,即所谓的“音乐墙纸”(music wallpaper)来使用,比如开车时听音乐,而不是那种专门的收听。因此长时间同一风格音乐的连续播出,更容易获得听众的青睐。再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欣赏音乐的层次化也逐渐拉大。除了广播之外,日常收听音乐也可通过MP3、手机等移动终端完成。对于高品质、高层次音乐作品的需求,人们也可通过HiFi音响或音乐会等渠道来获得,这些都导致了人们在收听广播音乐时注意力的分散。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模式化”的广播音乐编排和播出方式其实是广播媒介用“音乐集约化”的方式,配合广播收听的方便性,力图占有更大市场的一种举措。

(4)“多元化”的产业经营方式

进入新世纪,广播媒介的业务被大大拓宽了。除了提供信息服务以外,由于频道细分,每一个被细分的频道都会较为明确地针对受众的某一方面的社会需求。正因为如此,电台有能力拓展自己的业务——从信息服务到向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最典型的是交通广播。由于交通广播针对“在路上”的移动人群,且司机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交通台除了提供交通路况信息以外(这是其核心内容),还针对“交通服务”拓展自己的业务,比如为司机提供购车、年检、交通事故投诉、汽车美容等等服务;广播音乐台和文艺台则会与相关机构合作举办音乐会、演唱会以及歌手大奖赛;经济广播提供的服务则更为广泛——法律咨询、心理服务、商业机构的降价促销服务乃至婚恋介绍服务等等。电台用这种方法一面拓展自身的业务,能获得更好的市场收益,另外也能通过这种方式保持和听众更为密切的联系,培养听众对自身节目的忠诚度。

2.社会多元化与中国电视事业深层变革的进程

(1)迈向世界的中央级电视媒体

新千年,中国两家全国性的媒体的发展变化尤其引人注目。一是中央电视台在新闻、文艺和娱乐节目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二是凤凰卫视的蓬勃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二者都在互联网传播的领域获得了令人注目的进步。

作为国家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改革的持续推进。

2000年之后,央视在新闻方面的改革重点放在整合全台新闻报道方面,尤其在重大新闻报道方面各机构不再各自为战。比如对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伊拉克战事爆发后,中央电视台前所未有的介入和报道(特别是直播),可以说是央视新闻频道运作的大彩排,特别是24小时新闻直播的大彩排。据相关报道,央视对这次战事的新闻报道从力度到广度都是空前的。央视第一频道、第四频道、第九频道三个频道总动员,采用了长时间的直播方式,有2000人直接为战事报道服务。战况紧张时,出现了央视直播室外嘉宾排着队等候上镜的紧张场面。央视通过这次伊拉克战事直播,收视率增长了28倍,直播花费1000万元,但是广告费也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