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9652300000061

第61章 日本出版业被印刷业“整编”?

可以认为,对于日本出版行业,印刷行业在经历了漫长的等闲视之、隔岸观火、犹豫徘徊之后,终于进入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阶段。

“有雷声没雨点”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过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洗礼的日本印刷行业开始崛起。而与之有着天然联系的出版行业,却从1997年开始,逐步陷入了长期不景气的泥潭。2000年以后,就不断有媒体提起印刷行业兼并重组出版行业的问题。2005年前后,媒体的议论达到了高潮。

这一年,大日本印刷(公司)年销售收入1.6万亿日元,凸版印刷(公司)年销售收入1.6万亿日元,共同印刷(公司)年销售收入1.3万亿日元。这三家印刷公司的销售收入加在一起是4.5万亿日元。从理论上讲,这三家印刷公司联合起来可以收购6个东贩或6个日贩,30个讲谈社或30个小学馆,45个丸善书店或45个纪伊国屋书店,并且几乎可以收购两个日本出版行业。为什么印刷行业没有在关键时刻进军出版行业呢?

据有关专家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日本的出版社大都是私营企业,“出版领域山头林立”,“出版过于自由”,政府的行政指令往往不起作用。日本经济不景气,当年的小泉政府让各行各业多缴税,对出版行业也提出了缴纳“门脸税”(有办公住址并挂牌经营的出版社拟上缴的标志税)的方案,顿时激怒了出版界。在此之前,日本的另一位出版专家佐野真一写了一本名叫《是谁扼杀了图书?》的专著,在这本书里一筹莫展的出版界联系现实,认为“扼杀”图书的是小泉纯一郎。这时“印刷大鳄”们不得不想,还没有把“出版小鱼”吞下去,自身会不会先被出版人的口水淹没?二是日本的出版社大都是家族企业,现代市场运行规则在血缘关系、等级观念面前往往碰壁。例如,讲谈社、小学馆的年销售收入约为1500亿日元,日贩、东贩的年销售收入约为7000亿日元,从市场经济角度看,谁占有份额大,谁就是龙头老大。可日本出版行业不是这样,讲的是论资排辈。从辈分上讲,讲谈社、小学馆是“长辈”,日贩、东贩是“晚辈”,所以,再牛气的“晚辈”也得看“长辈”的眼色行事。从企业性质来讲,无论讲谈社、小学馆,还是日贩、东贩,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株式会社”。在这种状态下,“印刷大鳄”纵然张开血盆大口,对着既现代又“封建”的出版行业该从哪里开吃呢?三是再销售制度的存在。所谓再销售制度,就是定价销售制度或固定价格销售制度。二战以来,日本政府为了便于国民获取知识,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出版物为不参与市场竞争的商品之一。为了维持出版物的这种垄断性,就必须依赖再销售制度。不可否认,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前期,作为“经济杠杆”,再销售制度维系了日本出版行业近半个世纪的繁荣。从1997年至今,作为“救命稻草”,再销售制度在十几年当中不断扮演缓解日本出版行业颓势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再销售制度本身的弊端一再显现,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几次要废除再销售制度,但迫于日本出版界和日本国民的压力,每次的结果都是不得不认可继续“暂时”保留再销售制度。再销售制度实质上把出版行业限制为“保本微利”行业,这对在印刷价格上升降自主的“印刷大鳄”也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雷声大雨点小”

在印刷行业“默不作声”的过程中,出版行业还是有一些兼并重组的“小动作”。

1998年,日本头号报社读卖新闻社购买了中央公论社,以“中央公论新社”重新开始。1999年,法国最大的出版集团阿歇特,兼并了日本的妇女画报社,改名“阿歇特妇女画报社”。从此之后一直到2008年以前,出版行业可以说是“倒闭关张”热闹,“兼并重组”冷清。

2008年,以新风舍(出版社)、草思社的倒闭为契机,出版行业才又重新出现兼并重组的迹象。这一年,属于自费出版社中的大牌社文艺社,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接受在新风舍(出版社)没有实现出版愿望的作者的书稿。至于如何出版这些书稿,文艺社没有明说,但“危急时刻拉兄弟一把”的姿态,却也使出版同行不得不佩服。不仅如此,而且文艺社还决定支援草思社,这就更让出版界感到吃惊。草思社因此成了“被支援出版社”的典型案例。最终结果是草思社进入文艺社的旗下,文艺社派人入主草思社,以“新草思社”的形式开展出版活动。当时,日本大众媒体认为,文艺社的举动是近10年日本出版社之间兼并重组的先声。今后,出版社之间兼并重组的情形将越来越多。2008年,文艺社出版的由作者自费出版的《B型人说明书》,位居当年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可以说创了纪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日本自费出版社的形象。

“雷声大雨点大?”

2009年,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重创日本经济的同时,也使日本出版行业雪上加霜。出版行业再也无法支撑了,这就给印刷行业提供了天赐良机。

2009年,日本出版行业报纸《新文化》、出版行业杂志《出版新闻》以及《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对日本出版业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在日本印刷企业中排名第一的大日本印刷(公司),将把丸善书店、准瓜堂书店、图书馆流通中心、图书休闲(书店)、文教堂、主妇之友社等纳入旗下,组建编印发一条龙的大集团。由此,出版行业兼并重组的趋势更加明显。

其中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即将进入大日本印刷(公司)麾下的图书休闲(书店)的举动。图书休闲(书店)2008年收购了倒闭的青山图书中心和流水书房;2009年以业绩恶化为理由,请求大日本印刷(公司),讲谈社、小学馆、集英社(以下称“大牌三社”)入股。结果不仅大日本印刷(公司)欣然同意,而且出版行业的“大牌三社”也表示接受。从入股的份额看,仅“大牌三社”就占了13%。从客观情况看,大牌出版社获得图书休闲(书店)的股份,等于形成了与其他书店竞争的态势。图书休闲(书店)的举措,极大地震动了出版行业特别是书店行业,在2009年全年这都是热门话题——图书休闲(书店)这样做是什么目的?大牌出版社为什么要进入书店行业?而面对日益严重的事态,书店的“娘家”日本书店商业组合联合会竟然无所作为。在全日本一两万家书店中,只有一家书店的店主,在2009年的一期《全国书店新闻》上,对讲谈社、小学馆和集英社的做法提出质疑。

处在整体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的背景下,在各出版社尤其是各书店看来,与图书休闲(书店)的竞争关系着自身的生死存亡。与之相反,“大牌三社”则声称,为了挽救出版行业的颓势,与其退避三舍,不如参与最熟悉的书店行业——出版是龙头,发行是关键——为多卖书做点实事。图书休闲(书店)在“搞定”大日本印刷(公司)、讲谈社、小学馆和集英社以后,马上开始在名古屋等地建立新书书店,展开新的业务竞争。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是即将进入大日本印刷(公司)麾下的图书馆流通中心的背景。该中心在2008年成立了“财团法人图书馆振兴财团”,由中心的董事长、法人代表石井昭担任理事长。财团法人图书馆振兴财团的基金为50亿日元,其中基本财产40亿日元,运用财产10亿日元。而在日本书店中排名第一的丸善书店、位列次席的纪伊国屋书店,以及讲谈社、小学馆等,都是该财团的理事。

以大日本印刷(公司)为核心的出版社、书店搞集团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

大日本印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不无低调地指出,只是为了“实现联机实时出版和印刷”。

在此之前,在日本印刷企业中排名第二的凸版印刷(公司),与在日本图书交易批发公司中排名第一的东贩牵手,共同出资成立了名为“出版服务”的联机实时公司。凸版印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解释说,“我们(这么做)仅仅是‘下游主动为上游服务’。”

2009年,大日本印刷(公司)和凸版印刷(公司)大举进“犯”出版行业,也让在日本印刷企业中排名第三的共同印刷(公司)按捺不住,风传该公司2010年将有所动作。

据初步统计,2009年日本出版行业的销售总额不足2万亿日元。其中,讲谈社、小学馆、集英社的销售收入均低于1500亿日元,东贩、日贩的销售收入均低于5300亿日元,丸善书店、纪伊国屋书店的销售收入均低于2900亿日元。而日本印刷行业的销售总额达到6万亿日元。其中,大日本印刷(公司)的销售收入约为1.8万亿日元,凸版印刷(公司)的销售收入约为1.7万亿日元,共同印刷(公司)的销售收入约为1.4万亿日元。因此,超级印刷企业与顶尖出版社、顶尖图书交易批发公司、顶尖书店联手,这实际上真正拉开了印刷行业兼并重组出版行业的序幕。

(古隆中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