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9651900000063

第63章 广播电视艺术的功能(3)

广播电视艺术形式多样、五光十色,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电视剧等,都具有鲜明的大众娱乐功能。与市场经济伴随的往往是多元并存的大众市民文化,而且以休闲消费文化为特征,娱乐是其本位。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已然融入大众市民文化的建设,其打破神圣等级、鼓励自我参与、受众与媒体共娱共乐的存在方式,其弃表演而求真实、有程式却生活化、共时性交流的特点,给广大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娱乐无极限》、《玫瑰之约》,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艺术人生》等融娱乐、情感、音乐、益智于一体的综艺类节目,是经过仔细包装的以娱乐为本位的大众文化。世俗化、大众化的娱乐文化节目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而另一方面,也受到学院派专家学者的普遍怀疑和对其负面影响的不断批评。它与生俱来的市场文化的趋利性、时尚性,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冲击和瓦解,对历史已经被赋予的说法和形象的消解和重构,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必须以健康向上的精神信仰力量作支撑,才能不负提升大众文化素养的神圣使命。

广播电视艺术的娱乐功能,不仅表现在丰富多彩的节目样式,也表现在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节目主持人。电视节目主持人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中,从美国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国。作为电视文艺传播者,主持人利用电视传播的一大特点——现场感,尽力吸引受众。今天,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在中国迅速扩张,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电视文艺传播者(主持人)的文化修养显得格外重要。主持人对社会、人生、哲学的感悟和理解,用适当的方式将其有效传递给广大受众,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存在价值。

有力度、有意味、有品格的电视文艺作品,凝聚着主持人平常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思考,是其长期文化积累、文化思考、社会思考的结果和体现。

第四节 文化消费

广播电视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因为其亲切、紧凑、通俗的特性而获得了巨大的普适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解放生产力,除了物质层面还有精神层面的更高要求,但是电影、话剧、音乐会等票价长期居高不下,广播电视艺术欣赏和接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文化消费形式之一。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落后的文化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仍是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工作者面临的主要矛盾。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作报告,论述“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他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六大”报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定性分析和正面价值判断,蕴含着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的深刻认识和战略性引导;在文化产业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政策性机遇。据此,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广播电视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

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电视剧名著改编以巨大支持,古典名作的改编被看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任务。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编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于1987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和香港亚洲电视台同步播出,最高收视率达到70%以上,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掀起了“红楼热”。此后,中国四部古代小说经典的其余三部(《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陆续被改编为电视剧。这些中国古典文化精华,抚慰了抵抗西方文化和境外文化冲击的华人的现实焦虑,通过弘扬文化传统来加强民族的统一性,通过民族想象来支撑国家的政治凝聚力。正如《红楼梦》等电视剧的制片人在谈到名著改编时所说,“我们要为民族发展拍摄生命力强的作品,需要影响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多人。能赚钱更好,不能赚钱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弘扬……”

名著改编电视剧大多采用了还原小说原作的改编原则,“忠实于原著,慎于翻新”,力图用原作自身的艺术力量争取观众的认可,从而得到观众的普遍关注。

20世纪90年代后期,43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之一杨争光在谈到改编策略时说:与原来小说不同,电视剧“表现了水浒好汉们从个体到群体,从起始的英雄气概到最终的悲壮结局的全过程。……以忠和义的矛盾为焦点来组织人物、构置情节,英雄们的性格从单纯走向复杂,情节由线条织成网络,痛快张扬的气象为苍凉悲壮逐渐取代”。该剧不仅得到了多数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认可,而且官方媒体评论也认为:“《水浒传》的成功给四大古典名著的改编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显著成就,对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掀起了阅读这些名著的热潮,并且向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增进了东西方国家的了解和文化交流,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此外,一些根据中国古代历史典籍和文学记载改编的历史剧,如《官场现形记》、《封神榜》、《聊斋》、《唐明皇》、《东周列国志》等,这些改编“既建立在原作基础之上,建立在姊妹艺术(如戏曲、曲艺)改编的基础之上,也标志着电视剧艺术在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从普通市民到文化精英,从大众娱乐到艺术精品,各个阶层的文化消费者,表现出对广播电视艺术作品不同种类、层次的强烈需求,追求生理感官的休憩与享乐,或对精神世界的探寻、发现与抚慰。广播电视艺术的高度发达,肯定个人对自身的文化利益需求,肯定小康社会个人对消费的合理性,给予大众市民文化批判的依据和平台,是对过去时代泛政治价值观的反拨和对先前政治伦理一元评价结构、僵化思维方式的冲击,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法治化进程有巨大推动作用。

历经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早已不是从前那种同质化社会。当今中国社会,处在历史上最为开明、复杂、多元、健康的上升时期。那种无所不包的、万能的、一次性将所有问题一网打尽的阐释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广播电视艺术繁荣的根本保证。这个时代需要多元的、不同的阐释模式相互宽容、理解、共存,不仅容忍且呼唤异质评价标准,而且又努力在不同标准之间建立良性互补与对话关系,在多元基础上进行对话与沟通,寻找共同文化基点、游戏规则,这些本身就意味着平等、民主、多元、开放、宽容。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事业,要紧紧围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个中心任务,创新体制、转换机制,转变管理方式,强化依法行政,确保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快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应该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不仅属于华语文化圈,也属于一个更加广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