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论(第2版)
9651800000007

第7章 广播电视概述(3)

随着数字压缩、光纤传输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数字化、光纤化、交互化成为有线电视的发展趋势。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完成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光纤化、交互化改造,有线电视网已成为提供多种业务服务的综合信息网络:不仅提供多套模拟电视、数字电视节目,还提供多套模拟声音广播、数字声音广播节目;不仅提供视频点播(VOD,即Video On Demand)、准视频点播(NVOD)业务,还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IP电话、电子邮件、新闻资讯等通信信息服务。2005年9月,我国青岛市完成了城区60万有线电视用户由模拟向数字化的转换,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城区普及有线数字电视的城市,有线数字电视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的方便快捷、安全可控、简单易用的多媒体信息平台,提供电视、广播、点播、信息、商务、宽带接入等多种服务。

2010年底,青岛、杭州、深圳、佛山、大连、太原、南京、南宁、银川等180多个城市已完成了城区的数字化转换,杭州、苏州、厦门等城市正在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占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数1.87亿的40%多,我国有线电视进入了由小网向大网、模拟向数字、单向向双向、标清向高清、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的综合服务发展的新阶段。

三、卫星广播电视:推动全球覆盖

卫星通信源于1945年10月英国人阿瑟·克拉克发表的《宇宙中继站》一文,他在文章中提出利用赤道上空约35800公里静止轨道上的卫星作为“宇宙中继站”进行远距离通信的设想,如在静止圆轨道上以120度间隔设置3颗卫星,就能实现全球通信,因此他被称为“通讯卫星之父”。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1960年10月,美国发射了主动式“信使2号”通讯卫星。1962年6月,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首次成功地将美国的电视节目传送到巴黎和伦敦,此后巴黎和伦敦通过该卫星向美国回传了电视节目。1964年8月,美国发射了同步静止卫星“同步3号”,对同年10月在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进行了电视实况转播。同年8月20日,国际通讯卫星组织成立。1965年4月,国际通讯卫星组织发射了名为“国际通讯卫星1号”的同步卫星,又称“晨鸟”卫星,标志着世界进入了国际卫星传播的新时代。1967年7月25日,欧、美、亚、澳等洲的14个国家利用卫星进行了一次全球性的电视转播,节目为《我们的世界》,延续2小时,观众达3.5亿。苏联1965年发射了“闪电1号”通讯卫星,覆盖了东欧国家。1972年加拿大发射了“阿尼克1号”卫星,并成功地将12条彩色电视线路传送到边远地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内卫星通讯网。1974年4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国内通讯卫星“西星1号”。1976年8月,印度尼西亚委托美国发射了“帕拉帕1号”卫星,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第一个拥有国内通讯卫星的国家。

我国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84年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1985年8月,我国首次利用卫星传输中央电视台的节目。1988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2号”通讯卫星。此后,中央和各省节目陆续上卫星传输。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始采用数字压缩技术,通过“中星5号”传输加密节目(CCTV3、5、6、8)。1996年8月1日起开始租用泛美卫星公司等多个境外卫星公司的卫星转发器进行全球覆盖。1998年中央电视台通过租用泛美4号、泛美5号、热鸟2号、银河4号等卫星实现了对欧洲、北美洲、澳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覆盖。

1999年10月我国所有省份的广播电视节目都实现了卫星传输覆盖。

由于地球同步轨道上能安置卫星的轨道位置是有限的,为了合理利用轨道位置资源,国际电联1977年召开了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制订了直播卫星(DBS,即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业务规划。1978年4月,日本率先发射了直播试验卫星;1984年发射了BS-2a直播卫星,以解决边远地区接收广播电视困难的问题,还播送高清晰度电视;1990年又发射了BS-3a直播卫星,以推动日本卫星电视的发展。9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压缩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得到了快速发展:既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数字音频广播,又可以提供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既可以固定接收,还可以移动接收。1994年7月,美国直播电视公司(DirecTV)和美国卫星广播公司(USSB)开展了直播卫星业务,用户只需在窗外安装直径为45厘米的卫星天线及解码器,就可以收看到150多套电视节目。1995年,美国世广公司(World Space)提出了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方案,即分别在东经21度、东经105度、西经95度上部署“非洲之星”、“亚洲之星”和“美洲之星”,形成覆盖全球的广播媒体,其“非洲之星”、“亚洲之星”已分别于1998年、2000年发射并投入使用,用户通过L波段数字卫星接收机,可以固定接收或者移动接收其卫星传送的数字音频广播节目和数字多媒体节目。2001年美国XM 卫星广播公司(XM Satellite Radio)发射了两颗数字音频广播卫星(XM-1、XM-2);2005年又发射了一颗XM3卫星,汽车等移动用户通过XM 卫星收音机,可以接收到150多套的CD 音乐、新闻、体育和其他娱乐广播节目。2004年3月,韩国SK 通信公司与日本卫星移动广播公司(MBCo)合资发射了S波段广播卫星(MBSat1),向汽车等用户终端和手机用户终端提供10多套数字电视节目、20多套数字广播节目和多套数据广播服务,同时以地面无线发射为补点,进行无缝隙覆盖,力争实现“走到哪里、听到哪里、看到哪里”的目标。我国1999年1月启动了卫星直播到户(DTH,即Direct To Home)的试验平台,以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进程。2006年10月29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直播卫星———鑫诺2号卫星,但是由于故障无法使用。2008年6月9日,我国发射了法国阿尔卡特宇航公司研制的中星9号直播卫星,用于解决我国70多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通广播电视的问题。2010年底已完成1300多万套村村通直播卫星设施的安装任务,解决近5000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四、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开拓新型服务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出现了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即第一代计算机网络。60年代后期出现了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典型代表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即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协助开发的ARPANET,即因特网(Internet)的前身。70年代末至90年代出现了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1983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资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TCP/IP),成为ARPANET网上的标准通信协议。1985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在全美建造了五大超级计算中心,将100所大学科研单位连到网上,全国按地区划分建立了计算机广域网,构成了美国国家NSFNET 网,这就是初期的因特网(Inter-net)。1987年位于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首先把报纸内容搬上了互联网,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1989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对公众开放,成为因特网(Internet)最重要的通信骨干网络。1990年万维网(WWW)开始在因特网上出现,万维网服务是一个基于超文本和多媒体的全球分布式的信息查询系统。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我国被国际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1995年我国第一份网络报刊《神州学人》通过中国教育与研究网向全球发行;同年10月,《中国贸易报》开办了电子网络版。1997年美国政府宣布研究开发下一代互联网,以期继续主导全球互联网的发展。1999年以IP为代表的包交换技术成为全球电信的一大热点,价格低廉的IP电话开始风行。90年代末以来,随着局域网、光纤传输、多媒体、智能化技术的成熟进步,以因特网(Internet)为代表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互联网不仅是数据通信的重要平台,也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兴起的“第四媒体”。2010年全球网民数超过20亿人,我国的网民数超过4亿人。

网络广播(Internet Broadcasting),也称为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1993年世界上第一个网络电台Internet Talk Radio在美国诞生。1997年3月18日,我国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梦晓时间》节目新开设的《东广信息网》与“瀛海威时空”合作,开了我国网络广播的先河。1998年2月2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动心9时》开始网上直播。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电台也都推出了网上广播。2004年2月12日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的一篇文章《听觉革命》(Audible Revolution)首次提出了“播客”(Podcasting/Podcast)的概念,指听众可以将广播节目从因特网下载到电脑、MP3以及其他播放器,在方便的时候收听;听众还可通过一个麦克风、一台电脑和制作软件,将自制的音频节目传到网上。Podcast是苹果电脑的iPod播放器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英国广播公司、加拿大广播公司、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等相继开通了“播客”频道,不但将自己的节目上传到网上,还通过传统电台播放“播客”上传的内容。

网络电视(Internet Television)是指以宽带互联网为载体,以视音频多媒体为形式,为宽带用户提供个性化交互式的电视服务,接收终端主要为计算机、IP机顶盒+电视机、手机等。1995年,美国人史蒂夫·佩尔曼(Steve Perlman)创造出了网络电视机顶盒的工作原型,并将网络电视推向市场,用户只要装上网络电视机顶盒,就可以自动拨号到当地服务点,使所需的软件自动升级,便可以畅游万维网。

1997年4月,美国微软公司出资4亿多美元收购了拥有30多项网络电视领域基础专利的WebTV 公司,向计算机用户力推网络电视。目前,许多电视台和互联网站都在国际互联网上传送视频节目,用户通过计算机上网就能看到国际互联网上的视听节目,或者通过互联网电视机收看国际互联网上的视听节目。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成立。2010年5月20日,谷歌公司宣布推出了名为“GoogleTV”的网络电视,其宣传语是“Where TV meets web—and web meets TV”。随着数字压缩、IP网络以及流媒体等技术的发展,通过IP局域网络传送稳定清晰的电视节目得以实现,用户可以通过IP机顶盒+电视机接收电视节目,这就是互联网协议电视(IPTV)。2000年英国Kingston通信公司、视频网络(Video Networks)公司启动了IPTV 试验,2001年意大利Fast Web 电信公司开始了IPTV 服务,2003年香港电信盈科公司开展IPTV(“NOW 宽带电视”)业务。到2010年初,全球IPTV 用户数3600多万,香港电信盈科公司的IPTV 用户数100多万,已超过香港九仓有线电视公司的用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