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9651600000043

第43章 广播剧(1)

第一节 广播剧的诞生和发展

一、广播剧的诞生

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的KDKA广播电台第一个获得了营业许可证,并开始定时播音,它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正式广播电台。此后,许多工业先进国家陆续建立了无线电广播事业。

前苏联在1919年建立了第一座实验广播电台,1920年秋开始试播。伊里奇·列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无线电广播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1922年2月14日晚8时,英国伦敦广播电台开始正式播音。次年5月28日,一些评论家被请到这个广播公司,在萨汰伊山的播音室,他们被邀请观看了一次节目试播。这是一档根据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改编的节目,进行了广播化的加工,对原著进行了删节,在有些地方添加了解说,总共播出了1小时45分钟。就在播出后的当天晚上,一位听众向电台发来电报,向该公司表示祝贺。《第十二夜》开了在广播里播送戏剧之先河,但它还不能算是广播剧。

一部闪耀人性良知火花的力作,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1924年1月,伦敦广播电台播出了理查德·休斯的广播剧《煤矿之中》(也有人译成《危险》),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为广播电台撰写的广播剧。从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剧部剧本编辑理查德·伊米森的文章《广播剧——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中证明了这一点。广播剧《煤矿之中》主要有四个人物:年轻姑娘梅丽、青年小伙子杰克、老矿工巴克斯和一个工人。老矿工巴克斯带着梅丽和杰克到井下参观,但到了底层正赶上煤矿塌方,把他们都封在矿井里。被堵在坑道里的人和外面的家属都非常焦急。正在情况十分危急时,被堵死的矿井终于打开了一个小口。时间就是生命,但大家还是互相谦让着一个一个地离开了这个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发生危险的地方。

无疑,这是一部闪耀人性良知火花的作品。这部剧通过人物语言、音乐、音响制造了浓厚的戏剧气氛,在听众的心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同年,该剧由日本的小山内熏翻译,在朝日广播电台反复多次播出。古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煤矿之中》所使用的模拟的媒介——广播中的语言、音乐、音响,是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它的模拟方式虽为戏剧的台词,表演方法却又有所不同。《煤矿之中》这部剧的出现,引发了一个新型艺术形式的诞生。从此以后,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便在世界上传播开来,并得到蓬勃的发展。

二、广播剧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

广播剧从诞生到发展兴旺,不像话剧、中国戏曲那么迟缓,可以说,它一诞生就得到了蓬勃发展。20世纪20年代,广播剧的剧目就渐渐多起来,而且理论研究也已开始。

1928年,英国广播公司演出部部长戈登·李撰写的《广播剧及剧作法》出版,该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理论性的专著。同年,由法国的加希和戈米纳合著的《广播剧是戏剧》一书也与读者见面了。戈登·李著的《广播剧及剧作法》一书,共分九章:

【第一章:舞台戏】

【第二章:舞台戏的局限】

【第三章:广播剧文本】

【第四章:广播剧的说明法(解说词)】

【第五章:广播剧的内容】

【第六章:听众的目的】

【第七章:音乐与音响效果】

【第八章:广播剧的演员与演播技巧】

【第九章:对文学的影响】

作者在这本书里,从剧本创作到演播技巧都一一做了阐述,并提出了语言、音乐、音响在广播剧中的重要作用。在当时广播剧诞生只有几年的时间里,作者能够提出这些问题,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

1930~1932年间,英国曾出版过三部有代表性的研究广播剧的著作:歌德匹赤的《广播剧》,泰伦恩的《松鼠笼子和其他(麦克风)广播剧》和瓦尔·吉日伽德的《如何写广播剧》。

广播剧形式在欧美各国逐渐完善起来。20世纪30年代后期,广播剧已经遍及欧洲和美洲。美国于1938年10月30日晚8时播出了广播剧《星际大战》,此节目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星际大战》是奥森·韦尔斯根据英国幻想小说《宇宙战争》改编,由CBS水星剧团演播的。该剧以插播新闻的形式出现,引起听众的恐慌,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意外的损失。《星际大战》造成的影响,使美国增添了一项新的广播政策:在广播剧中,不允许插播虚构的简明新闻。

美国广播巨星,著名广播剧作家、导演诺尔曼·考温于1942年出版了几本广播剧集,他用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为民主理想、世界大同做过不少宣传,他也因此获得了“天下一家”大奖。考温的一篇童话广播剧《阮宁·琼司远征记》,虽然荒诞,却表现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这种表现从另一方面看又是讽刺。该剧有七个场景,每次都用音乐转场,音乐暗示了下一场的气氛和情绪。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考温的广播剧《我们掌握着真理》在美国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它是一幕一幕地介绍美国宪法的制订修正和民主政治的实现,最后用罗斯福总统的广播讲话作为全剧的结尾。剧中聚集了许多电影明星演播美国宪法史上有名的人物,如林肯、杰弗逊等。剧中大部分戏是在美国西部的好莱坞播音,而罗斯福是在美国东部的白宫讲演,剧中又穿插了美国国歌。据统计,这部广播剧的听众多达6000万人。

考温的另一部广播剧《我的摇钱树可儿怜》,写得很美,很动人。此剧写一个小孩训练了一只蝴蝶,能按他的音乐节拍跳舞。一个商人知道了,就把小孩叫去为他赚了许多钱。后来这只蝴蝶不见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也就被商人赶了出来。等孩子回到家里又重新弹起他的钢琴时,这只蝴蝶又从钢琴缝里飞了出来,又开始在他的伴奏下跳舞了。考温还有一些广播剧是新闻报道式的,也很有特点。

联邦德国广播剧《课堂作文》是20世纪50年代的著名作品,作者是埃尔文·魏克德,1954年1月19日在西南电台播出。该剧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某城市一个高中毕业班的七名学生,从毕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后28年的不同经历和遭遇,由此展现了德国近30年的社会矛盾和发展变化。该剧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完全以剧中人盖格的回忆为线索,清楚地表现了七个同班同学毕业后28年所走的不平坦的人生道路。这七个人的经历不是交织在一起表现,而是逐一进行交代。这很符合广播剧的特点。它的戏剧场面不多,很多事情是靠盖格的叙述交代的,语言生活化,叙述性很强,听来像讲故事,颇能吸引听众。它的音乐、音响极少,完全靠情节抓住听众。

50年代的作品,还有德国的一部广播剧《扬子江》,作者是龚特·魏森堡。这是一部广播诗剧,通过描述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战胜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的事件,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作者魏森堡1956年秋曾来中国访问,回国后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根据我国昆曲改写的剧本《十五贯》,以及这一韵文广播剧《扬子江》。这是专门献给我国的广播剧。

《扬子江》采用拟人手法。浩瀚的长江也说起话来,自称是“众水之父”,它要表现自己的威风,它要自由地流淌,过去从来没人能阻挡它。它的同伙风和雨也都来助威,以显示它们的力量。但它们没有想到,现在是流淌在解放了的土地上,碰上了解放了的中华民族,它们终究失败了,低头了,只能按照人们给它规定的道路去走,去为人类造福。开头是这样展开剧情的:

【合唱】(渐强)

嗨——唷——嗨……扬子江!

嗨——唷——嗨……扬子江!

(其中混着浪涛、风声音响。然后拟人化的扬子江开始独白)

扬子江:(不很响)谁在唤我?我是长江、洪流、大江,是一堵高耸的洪水之墙,浩荡前进,漫不经心流过一省又一省。我身长万里,脚蹬大海,头枕西藏。我的洪流不可阻挡,三秒钟迈过一米远,一点钟跨过二里长,将万艘巨轮背负在我的身上。我在武汉身宽三公里,在上海便是无边的汪洋。我是堤岸围住的大洋,在堤内奔流浩荡。人们尊我为“众水之父”,我是亚细亚众水之王,我是扬子江,扬子江!

(剧里面的风雨也被拟人化了)

雨:亲爱的兄弟长江,你伏在地上奔流,闪着青色的光芒,你为何唤我?(哗——哗——)我是灰眼睛的雨,挥着天鹅绒的爪子在雾中游荡,拨开那暖暖的云层(哗——哗——)温柔又耐心地将许多省慢慢地没入水中。我总是以恩赐开始我的杀戮。当我终于赐下雨水时,人们欢呼。但后来,他们不再欢呼了。你为何唤我?我刚好淹没一个省,你妨碍我的工作。我正试着把一个省变成明镜。(哗——哗——)

狂风:(音响效果)呼!扬子江,老家伙,是我在这里!呼!我将万只黑色的暴风之犬放到水上,使水吓得哗哗作响!波浪就像绵羊!

我的黑色恶犬兴风作浪,嬉戏着那飘浮的屋顶,这些可爱的兽群,拔起树木,并把树木掷向天空。一个地方有一座染坊,昨天把它们踏平。嗯,什么事情,什么事情?

扬子江:亲爱的兄弟狂风,古老的中国起了变化,这变化你看不见,但我感到一种危险。人们把我另眼相看,不再毕恭毕敬像对一个神灵。从前我心烦,他们便一齐逃开,现在却想利用我的巨力,想锁起我来把我利用。

该剧和一般广播剧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它有一个广播员,有第一个讲述者和第二个讲述者。这就成了三个解说者,他们是交替着讲述自己的观点,很有特色。

20世纪50年代值得称道的还有冰岛的儿童广播剧《天鹅湖畔》,作者是奥·约·西古德逊。该剧通过三个小孩的两段冒险经历,描绘了冰岛的自然景物以及冰岛农村儿童的纯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勇敢坚强的精神面貌。

前苏联广播剧《走向新岸》也是这个时期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它是由尼菲道娃根据维里斯·拉契式德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写1919年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革命者的革命斗争故事。

在这个时期,德国广播剧创作达到了高峰,著名诗人、广播剧作家君特·艾希是其中突出的代表。1948~1958年的十年间,他创作的广播剧(包括短广播剧和儿童广播剧)达50多部。《维泰波的少女们》(1952年播出)被听众誉为艾希最完美的广播剧之一。在这部剧里有两个空间,同时进行着两个故事: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是幻觉的。现实的空间是祖孙二人为了躲避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屠杀,藏在别人的地下室里长达三年之久。幻想的空间是祖孙二人所讲的故事: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古墓,他们迷了路,走不出来了。现实的空间他们只有没被发现才能生存下来;幻想的空间他们只有被人发现才能生存下来。二者在没有解说的情况下,极其巧妙地紧密交织在一起。君特·艾希的另一部广播剧《梦》,对德国广播剧的影响很大。该剧是由五个互不联系的梦组成。它反映了联邦德国货币改革以后,政府在政治、经济、道德等各方面流露出的一种沾沾自喜的情绪。该剧很富有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生活特征和气氛。

随着广播剧的发展,广播剧的社会宣传、社会活动展开了,广播剧社会性的评奖活动也开始了。瑞士广播剧《深秋夜话》(作者杜伦·马特)曾获意大利广播剧大奖。这确实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广播剧。剧中有两个年龄相仿的男人,全剧始终在一个场景中进行,两个人只是坐在那里对话,几乎没有音乐和音响,等这两个人同时站起来,这部剧也就结束了。

到了20世纪70年代,广播剧作品更加丰富,除了有头有尾、情节性比较强的传统广播剧以外,还有不以人物、故事取胜,着重在表现声音方面下工夫的新广播剧,又称实验性广播剧。此外,还有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的原素材广播剧。

70年代在广播剧的发源地——英国,仍是传统广播剧占统治地位,并已形成广播剧的创作队伍。据BBC的雇员介绍,一个写广播剧的作家可以依靠剧作酬金维持自己的生活。BBC每年生产的500部左右广播剧里,绝大多数还是传统广播剧,代表性作品如《古堡幽怨》。

广播剧《古堡幽怨》(也有人译成《记住我》)于1978年5月20日在BBC4首次播出,该剧被评为1978年英国最佳广播剧之一。作者是吉尔·海姆。该剧表现的是旅游区的旅店女老板西尔玛·威登太太把她的房客保罗的妻子骗到秘密地道里,企图置她于死地。原来西尔玛少女时曾与保罗热恋过,并订了婚,后来因为保罗又结识了现在的妻子,西尔玛遭到遗弃。她在痛苦中度过了18个年头,精心置办了这个小旅馆,并设法吸引保罗夫妇前来度假,以寻找机会报复遗弃她的保罗。

深深的痛苦使仅有三十几岁的西尔玛过早地衰老,致使保罗未能认出她来。骗走保罗妻子后,她要求同保罗重归于好。保罗当然不会答应,他在众人的帮助下,找回了奄奄一息的妻子。此时的西尔玛却穿上了早年准备好的结婚礼服,在深夜登上了汉娜岭跳崖身亡。全剧充分表现了一个女性复仇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