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9651600000041

第41章 综艺节目的编创(1)

第一节 综艺节目的形成和发展

一、综艺节目的形成

综合文艺节目(简称“综艺节目”)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并在全国各级广播电台迅速兴起的一种节目形式。这个时期是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一个变化转折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广播电台的改革也在一步步地深化,节目的内容、风格、样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综艺节目的出现、发展、兴盛,正是广播事业改革开放的产物。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广播节目的发展出现了几次高峰,综艺节目是第一个高峰的标志(其他高峰时期的标志还有:主持人节目的出现,直播节目的发展,电话热线、短信互动的应用等)。

综艺节目是将以往电台中分门别类设立的单一品种的各种文艺节目,在统一的编辑思想下,集中、融合在一个节目框架内,在固定的时间播出,使听众在一个节目中能够欣赏到包括文学、音乐、戏曲、曲艺等多种文艺节目形式。综艺节目以娱乐大众为目的,因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而深受听众的欢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全国城市级以上的电台几乎都设有综合文艺节目,其中以中央台的《今晚八点半》最具代表性,成为影响最广的综艺节目。

广播电台节目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从播出形态上分,可分为常态型和非常态型;从表现形态上分,可分为栏目型和晚会型;从播出技术上分,可分为录制播出型和直播型(现场直播、播音室串联直播)……本书意在通过“播出形态”来说明问题,故其他分类方法不再涉及。

常态型节目都有这样共同的特点:有固定的节目时长、播出时间和播出周期。

由于绝大多数节目都是以“日”为固定的播出周期,故业内也将这类节目称之为“日常节目”。如中央台的《今晚八点半》节目,时长为60分钟,在每天晚上8∶30~9∶00的固定时间播出,且以“日”为周期,每天一次。

非常态型节目,是指那些临时安排的或一次性播出的节目。如遇重大事件而临时安排,或是虽有预期安排却是一次性播出的节目。这些节目大多是节庆性的节目,如各类节假日的文艺晚会。

由此可以看出,常态型节目是电台节目的主体,电台的绝大多数节目都是单一的常态型节目。

从播出形态上看,综艺节目是电台中一个非常特殊的节目类型:它不是单一播出形态的节目,既有属于常态型的有固定的节目时长、播出时间和播出周期,也有属于非常态型的各种晚会类节目。如果从节目表现形态的分类上看,综合文艺节目中既有栏目型节目,也有晚会型节目。

二、综艺节目的发展

(一)早期的晚会型节目

实际上,综艺节目不是一种新兴的节目类型,它一直存在于电台的节目之中,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综艺节目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界,在此之前,它以晚会类的非常态型的节目形式存在,其典型代表即是为配合节假日、重大宣传任务而录制的晚会类节目,如每年元旦的“迎新晚会”,春节的“联欢晚会”,“五一”、“六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的晚会等。这类晚会节目已经具备了今天综艺节目的许多特征,如主持人串联、多艺术品种融合、以娱乐欢庆为主要基调等。但晚会节目毕竟是临时性的或一次性播出的节目,往往要根据不同的节假日和宣传目标而临时制定相应的晚会策划方案、结构、样式等等,一台晚会一种样式,随意性很强,内容多是各类文艺节目的搭配拼排,不具备常态型节目严谨的节目编辑思想和规范的编辑方法;又由于任何一家电台都没有为晚会类节目而设置专门的行政机构、编播人员,往往是临时搭班建组,晚会制作完成后,便曲终人散。所以,这类应时应景的晚会类节目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综艺节目,只能说是综艺节目中“晚会型”的雏形,而且是早期不成熟的“晚会型”。

(二)成熟的综艺节目

综艺节目作为一个独立的节目类别,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资料显示,第一档综艺节目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7月推出的。笔者以为,综艺节目最成熟、影响最大的,当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87年1月1日开播的《今晚八点半》。

这时的综艺节目,具备了常态型节目的一切特征:固定的节目时长、播出时间和播出周期;同时,与早期的晚会类节目相比,此时的综艺节目具备了完整的节目形态,统一明确的编辑思想,完备成熟的编辑方法,独具特色的外在形式。

综艺节目一经出现,即在极短的时间里完备成形,并迅速发展。全国几乎所有的电台都办有综艺节目,成为当时广播界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

三、综艺节目产生的原因

综艺节目为何会在这个时期出现,并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展成熟?其中有许多原因值得探讨。

(一)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因素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任务的社会变革迅速在全国展开。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经济领域、经济体制的革命,更极大地冲击着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作为思想文化领域一部分的传媒机构——广播电台,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场思想变革的影响。电台的工作人员已经认识到,广播电台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承担着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而文艺节目更是肩负着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使命。

(二)节目编辑指导方针的改变

改革开放直接导致电台编辑人员的节目编辑思想、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电台文艺节目的编辑思想除了政治、宣传上的要求外,在编辑业务的要求上,可用“三性”来概括,即欣赏性、知识性、趣味性(即现在所讲的“娱乐性”)。但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选材、撰稿、解说、制作),编辑人员更多的是在欣赏性和知识性上下工夫,趣味性(娱乐性)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原因在于:以前电台(包括整个新闻媒体)过于强调其宣传教育功能。所谓教育,是指对听众在思想、文化、道德以及行为等方面实施引导、教化、训诫的方式和活动。而欣赏性、知识性节目的讲解、介绍的方式,与教育活动的灌输式的方式完全吻合,所以,这类节目十分符合电台所强调的教育功能。因而,强调欣赏性、知识性是当时文艺节目的编辑指导思想,从而形成了大量“我播你听”的单向传播的文艺节目,如《阅读与欣赏》、《外国交响乐作品欣赏》、《一支名曲》、《每周一歌》、《戏曲名段赏析》等。在这些节目中,主体是电台,听众处于被传播、受教育的收听地位,他们的娱乐性要求没有被重视、被满足。

改革开放以来,电台的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广播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性,打破了极“左”的思想禁锢,响亮地提出了“为听众服务”的口号,强调文艺节目的娱乐性。正是这个指导思想的转变,直接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广播文艺节目的大变样。节目编辑指导思想的转变是综艺节目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电台内部节目改革的小背景因素

节目编辑指导思想的转变,给节目的面貌带来了变化。许多节目的编播人员本着“为听众服务、办活节目”的宗旨,尝试着对节目进行改革。这些节目充分考虑到听众的收听意愿,强调听众的参与,选取听众喜闻乐听的内容。同时,在节目的表现形式上,强调灵活多样、轻松活泼。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全国各电台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深受听众欢迎的节目。尽管这些节目大都不是新创的,而是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但它们焕然一新的面貌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这充分说明节目改革的势在必行,同时为以后广播节目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经验。当然,这也为综艺节目的出现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四)主持人节目的出现,为综艺节目在节目样式上做了准备

在电台初期的节目改革中,已经出现了主持人节目的雏形。这时的“主持人节目”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即以主持人为核心组织素材,编辑节目),而是仍沿袭着以往节目的编辑方式,即编辑人员编辑节目、撰写稿件,由播音员播讲。

但与以往所不同的是,播音员不再是理性客观地播念文稿,而是强调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要求播音员把自己的情感带进稿件中,情绪上不再游离于节目之外,在播讲方面强调播音语调的“口语化”、“生活化”,以充分体现出播音员的个性,使听众感到亲切。这种主持人节目,在本质上仍是以往编、播分离的节目方式,只是在外在形式上模仿了主持人节目的形式,所以被业内人士戏称为“中国式的主持人节目”。即便是这样,由于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艺节目刻板、冷静的播音员的形象,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拉近了节目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因此仍然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

当时也有电台开办了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信箱》,该节目在经过了一段“中国式的主持人节目”的尝试之后,节目的两位幕后编辑王玮、笑非直接走到了前台主持节目,自己编辑、自己主持,应该说,这是中国广播界最早出现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

综艺节目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由主持人串联节目,从这个意义上讲,综艺节目也属于主持人节目。因此可以说,广播节目改革初期的主持人节目的探索和尝试,为以后综艺节目的出现和迅速成熟,在节目形式上打下了基础。

(五)多年分类设置、制作节目的实践,在编辑水平方面为综艺节目做了必要的技术储备

在综艺节目出现之前,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是按照文艺形式的类型而分门别类设置的,大体可分为这样四大类:文学节目、音乐节目、戏曲节目、曲艺节目。有些电台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再加以细分,甚至达到了过细的程度,并相应地设置了节目组。如中央台音乐节目又细分出“中国音乐节目组”专门制作中国音乐节目,“外国音乐组”专门制作外国音乐节目。文学类节目中又细分出“广播剧组”、“电影话剧录音剪辑节目组”等。

多年分类办节目的实践,使各类节目办得十分精致、精彩,更使相应节目的编辑积累了大量的编辑经验和编辑技巧,这为日后综艺节目的出现和迅速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综艺节目正是各分类节目的有机组合,每一个分类节目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综艺节目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