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9651600000021

第21章 剪辑类节目的艺术特征(8)

5.作家、作品介绍

以介绍作家、作品作为剪辑的开头,一般用于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影录音剪辑《简·爱》的开头就做了这样的介绍:

【解说】英国故事片《简·爱》是根据英国19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布朗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夏洛蒂·布朗特1816年出生于北方山区一个农村牧师的家庭。因为父母早死,她和五个姐妹兄弟先后都在类似电影里罗乌德那样的慈善学校度过了没有欢乐的童年。后来为生活所迫,有时也当过家庭教师。作者就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塑造了简·爱这样一个出身卑贱,但精神上优越,对现存秩序充满了对立情绪的个人反抗形象,为英国文学创造出了新型的女主人公。简·爱那种追求自由平等。不屈从环境的性格特点,虽然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至今在艺术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思想上也能给人以启示。

电影录音剪辑《巴黎圣母院》的开头也是这样:

【解说】《巴黎圣母院》是根据法国19世纪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吉卜赛女郎惨遭迫害、被处死刑的故事,揭露了教士伪善无耻的狠毒,控诉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野蛮、残暴。

这种介绍作家、作品的开头方法,对许多文学、历史修养不深的听众来说,既可以增长一些文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正确领会影片的内容。

6.渲染时代背景

在未展开故事之前,先把故事的时代背景加以渲染和介绍,这不仅可以帮助听众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将故事本身渲染得更有气氛,引起听众的关注。许多电影录音剪辑的开头都用字幕加解说的方式进行烘托和介绍。电影录音剪辑可以多借鉴这种方法,尤其是那些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电影录音剪辑《屈原》的开头是这样处理的:

【解说】(音乐——混播)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屈原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大诸侯国各霸一方,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战国七雄中,地处西北一带的秦国最强,关东六国都受着它的威胁。

屈原于公元340年生于楚国,他靠着自己的才能,曾一度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做到了仅次于宰相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工作。他积极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变法图强,进而统一中国。但是,屈原的政治主张,却遭到了以南后、晋尚大夫为代表的奴隶主集团的抵制破坏。他们包围楚怀王,挑拨离间,玩弄阴谋,致使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并且终于放逐了他。屈原在过了二十多年的流亡生活之后,愤而投汨罗江自尽。但他的诗篇《离骚》、《天问》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电影录音剪辑开头的方法,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在这里无法概括全面。总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引人入胜;二是适合广播,立足广播。

(二)结尾

电影剪辑的结尾,不像开头那样多变,编辑一般对结尾不做什么改动。但为了使结尾给人以大可回味的感觉,就需要在解说上多下工夫。电影录音剪辑《牛虻》的结尾,编辑写下了这样的解说:

【解说】又一次失去了亚瑟的琼玛,她不会只沉溺于悲痛,还有多少该去消灭的老鼠啊!

这虽然只是二三十个字的结束语,却是意味深长的。它暗示意大利的爱国者的革命烈火不会熄火,因为还有许多该去消灭的敌人。

《舞台生涯》录音剪辑的解说,从头至尾紧紧抓住一个主题思想,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当你老了,不能再为资本家赚钱时,就没用了。该片的录音剪辑是这样结尾的:

【解说】迷人的舞台灯光,就是这样照着年老的下台,年轻的登场。

这是多么令人心酸,促人思考啊!

当然,也不是每部电影录音剪辑结尾时都要概括主题,引人深思。比如一些战争片、惊悚片等等,结尾最好戛然而止,干净利索。

第二节 从舞台剧到广播叙述法

从银幕到广播的电影录音剪辑曾有过其辉煌的历史,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它的收听率按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统计,仅次于新闻联播节目,占据了第二位。

从舞台到广播的录音剪辑节目也深受听众的青睐。这一节里,我们分别阐述话剧、戏曲和歌舞剧录音剪辑的艺术特性及要求。

一、话剧

话剧在社会主义文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能比较深刻、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艺术形式至今仍有广泛的群众性。话剧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直接以人物的对白造成戏剧效果。很多经典的话剧独白、对话,人们都会经久不忘,成了人民群众团结向上,或者针砭时弊、揭露黑暗、打击邪恶势力的武器。我们回忆《雷雨》、《日出》、《屈原》、《茶馆》、《丹心谱》等优秀剧目的演出,都会有这个感受。所以,扩大话剧的影响,对于广播工作者来说,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另外,从丰富文艺广播节目品种考虑,从听众有着多方面的欣赏兴趣考虑,目前话剧的播出仍应在电台占据一定的地位。

前面讲电影录音剪辑时,提到把话剧变成广播节目播出,编辑从中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的天地不像电影录音剪辑那么大。但是也必须对话剧做一定的广播化加工,方可使其成为广播节目。电影“上”广播,严格来说只有电影录音剪辑这种形式,话剧的播出形式却并没有这种局限。常用的有三种形式:话剧录音剪辑、话剧选场或片段播出、话剧剧场实况广播。

(一)话剧录音剪辑

话剧录音剪辑,不像电影录音剪辑那样复杂。原因很简单,话剧和电影的表现手段不同。话剧主要是靠语言表现剧情的,它受舞台框框的限制,情节比较集中,线索听起来一般也是比较清楚的,所以在结构上不需要做大的调整,解说语言也只能是画龙点睛,不宜太多。

话剧录音剪辑的基本要求:

第一,基本上保留原剧的情节结构,但是可以打破话剧分幕、幕间间隔,使故事一气呵成,连贯到底。幕与幕或场与场中间除了运用解说,还可以用舞台音响连接起来。比如《茶馆》这部戏,三幕中间都有大傻杨敲牛骨数来宝的表演,在录音剪辑中则可以去掉这个人物,直接用解说把剧情时间、地点的转换说明清楚,使剧情一气呵成,连贯到底。再如话剧《蔡文姬》,从文姬归汉的路上,到曹操在邺下等候文姬,这是前后两场戏,在录音剪辑中只用了这样一段解说就把情节转到了下一场:

【解说】文姬在归汉的路上,一直怀念着丈夫和一双小儿女,整天吃不下,睡不稳,情绪极坏。正使董祀见此情景劝文姬不要辜负曹丞相的期望。听了董祀这番话,文姬的心情开朗多了,她步态矫健地走回去,准备明天一早赶路。曹操在长安附近的邺下等候他们。这一天曹操拿到了《胡笳十八拍》的诗稿,晚上在书斋里看着这些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写成的诗篇,反复吟诵,赞赏不已。

这样,幕间间隔就用解说的形式代替了,使人听起来一环紧扣一环。另外,当然也可以保留原剧分幕分场的形式,场次之间做报幕即可。

第二,从广播效果出发,做适当删剪。

所谓从广播效果出发,就是要求剧情紧凑,时间要比原剧短。如果把一场大型话剧搬上广播,一般“剪辑”成120分钟的节目为宜,时间过长听众会感到疲倦,乃至听不下去。

从广播效果出发,又必须去掉不易在广播里表现的场面,比如大段的武打、搏斗或战斗场面,或是时间较长的“静场”。静场,是人物表演发挥作用的时候,在剧场里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而在广播里就无能为力了。具体来说,删节哪些场面,怎样缩短节目时间,要因戏而宜。比如,和主线关系不大的过场戏可以删剪;剧中人物表演的中空时间、打斗场面等可以剪掉。在话剧录音剪辑《王昭君》中,匈奴单于平定叛乱的那场戏,就可以用解说一笔带过。

另外,还有一种忍痛割爱的剪辑方法,只保留几幕或几场重场戏,其他的都大段删剪。这种剪辑方法,对于反映一部话剧的全貌是一个损失,但能使听众在较短的时间里欣赏到一个戏剧故事,听众也是欢迎的。

第三,对解说的要求。

话剧录音剪辑的解说,由三部分组成:1.入戏解说(即开头);2.转场解说;3.动作解说(即中间人物的上下场、人物动作说明)。

1.入戏解说

话剧剪辑的开头,总要有一段解说把戏“引”出来。它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介绍时代背景(时间、地点、环境以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二是介绍出场的人物;三是引出人物的戏剧动作。

这三方面是在一段巧妙的文字里体现出来的,不是要求解说呆板地截然分成三个组成段落。

例如,话剧录音剪辑《茶馆》开头的解说,很好地完成了这三项任务:

【解说】(茶馆的嘈杂声)这样的茶馆现在已经见不着了,那会儿虽然还只不过是清朝末年,可是看到舞台上这些还拖着条长辫子的人和要在文物展览馆里才能看到的穿着打扮,就更使人感到似乎就更是遥远的过去了。这正是裕泰大茶馆宾客如云、生意兴隆的好年月。年轻的王掌柜遵循父辈的遗训,开的是茶馆,凭的是人缘。王掌柜练就一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本领,虽说免不了买卖人有点势利眼,可做生意讲的是和气生财。王掌柜从不轻易得罪一人,到时候该舍该送也就得少赚几杯茶钱。就说这位唐铁嘴,满脸枯黄,一身尘土,喝茶甭指望他付钱,那王掌柜也不能硬把他撵出去不是。

这段入戏解说,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清朝末年,地点是裕泰大茶馆,这里正“宾客如云、生意兴隆”,人物是王掌柜,并对王掌柜的性格做了一番活灵活现的介绍。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人物动作:“就说这位唐铁嘴,满脸枯黄,一身尘土,喝茶甭指望他付钱,那王掌柜也不能硬把他撵出去不是。”在这之后引出唐铁嘴的表演。

“引出人物动作”很重要,它可以一下子把解说同“戏”连起来,听众会很有兴趣地听这位王掌柜怎么应付这位唐铁嘴;不引出人物动作,解说就显得呆板。如果解说最后一句这样写:“一个满脸枯黄、一身尘土的人进了茶馆,他,人称唐铁嘴。”这样的解说,和戏联系的有机性就较差了。

应当说明,不能把入戏解说所要完成的这三项任务当做一种不可打破的公式看待。是否每个录音剪辑的开始都要有一句“引出人物动作”的解说?这要因戏而异了。有的戏开始是序幕或是群众场面,主角还没出场,而这个开头在录音剪辑里又必须保留时,就不宜特意点出那个人物的动作;有的话剧录音剪辑开始先出事件,然后再解说参与这个事件的人物,由此展开剧情,这也是一种入戏解说的方法。

2.转场解说

转场的地方,解说除了要把下一幕或下一场转换了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新出场的人物介绍清楚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使上下两幕或两场连接得自然。语言应该是从戏剧故事当中自然引申出来的,切忌呆板地介绍新的时间、地点、环境。换言之,不可是“报幕式”的,要讲故事,讲人物。请看三幕话剧《茶馆》录音剪辑中的两段幕间解说:

【解说】大清朝终究完蛋了,可刚建立起来的民国又被军阀割据,陷入了连年混战。在二十多年里维持下来的裕泰茶馆却也大改了样。现在前面只卖茶,捎带点瓜子什么的,后面改成了公寓。茶座一律是靠背椅,小方桌铺上一块桌布,还多添了个话匣子,放点时兴歌曲和洋人大笑之类的唱片。就是那红纸写的“莫谈国事”照样贴在墙上,这大概是改不了的。老裕泰时期就在这当跑堂的李三也还在这儿,岁数不饶人,腿脚不那么利落了。王掌柜已经四十好几,家里面再也没有多的帮手,幸好内掌柜人也勤快,啥事都能搭把手。

【解说】王掌柜该记得的事可太多了,他记了一辈子可还是没闹明白,为什么这日子老得让人踩箍着过。又过了二十多年,都已经抗战胜利了,老百姓的苦日子还没熬到头。王掌柜的老伴已经去世了,儿子大栓娶了媳妇,给他添了个孙女小花。那年留在店里帮工的康顺子,现在都管她叫康婆婆也还在这儿。裕泰茶馆这么改,那么变,现在就连这么几口人的一顿饱饭也混不上了。

这两段转场解说,都是讲故事,讲人物,上下衔接得清楚、自然。

3.动作解说

动作解说,是剧中人物上下场,对人物动作所做的必要说明。这样的解说要简短、明快,在通过人物对话可以听清动作的地方,则应省去对人物动作的说明。因为话剧讲究“语言有行动性”,许多地方通过听对话,可以明白人物的行动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剪辑就可以节省笔墨,以免解说太碎。

话剧不仅讲究“语言有行动性”,而且讲究“行动有语言性”。人物的表演、动作、表情是“会说话”的。因此,解说动作,应当注意把人物动作所表现的内心活动点出来,这样解说听起来就生动了。

比如《茶馆》中庞太监买老婆的一段戏,在录音剪辑中有这样两处动作解说:“刘麻子在庞太监耳边说了那么几句,一听说‘钱’,庞总管的眼睛也睁大了。”“听说‘钱’,眼睛就睁大”,这就把庞总管见钱眼开的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

“庞太监笑得差点给憋回去。泣不成声的父女俩从门外进来了。”请看,庞太监笑,说他“笑得差点给憋回去”,就把人物内心的东西挖掘得淋漓尽致。注意动作解说要挖掘人物动作的“语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