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9651600000010

第10章 广播与文学(1)

20世纪广播技术的诞生和迅猛发展,能使以抽象书写符号为存在形态的语言艺术,变成了以听觉为特色的声音的具象展示,是一次思维空间的拓展,更是一次接受方式的彻底变革。

广播中的文学节目从它诞生到现在,一直拥有着庞大的听众群。回顾20世纪的岁月,一百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只能算是短暂的一瞬。这一瞬,由于科技的诞生与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传播媒体各显神通。广播曾有过自己最辉煌的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起虽受到电视的巨大冲击,而现在总算走出它的低谷,许多受众又回到广播中来。以文学节目而言,就其题材的文化内涵和选材的广度、深度而言,其涵盖面既广且深,其中有时代的投影,有历史的回响,有各类人物内心的展示,有灵魂的写真,有乡情,有友情,有爱情,有亲情,有党情,有民情,有风情,有艺情……其中充满着歌颂、欢乐、自勉和互勉的丰富的文化和心灵的内涵。正如席勒所说:“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让他成为审美的人。”

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格局形成后,文学逐渐远离了社会关心的中心区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文学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特殊的作用,能积极影响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在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中,有计划地播出一些具有审美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成为审美的人,并逐渐净化我们的心灵。

从古至今的中国,是一个蕴涵着丰富资源的文学宝库,如甘甜的清泉一样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而近现代的中外优秀经典名著,依然激励着现代人,成为慰藉人们心灵的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广播中的文学节目是广播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包含文学评价、重要的动态报道)由文字变成语言化、声音化、广播化的节目形态。广播中的文学节目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文学节目囊括广播电台的一切文学性的节目,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古典文学、革命故事、民间文学、广播剧、长篇小说连续广播、电影录音剪辑、话剧录音剪辑、文学作品朗诵会、阅读与欣赏、文学评介、文学报道等。狭义的文学节目不包括广播剧、广播小品、电影录音剪辑、话剧录音剪辑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类节目。

经过精心筛选的大量文学作品,经过文学编辑、演播者(话剧演员、电影演员、朗诵艺术家、播音员、故事员等)的再创造,听众听后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别有一番听觉审美享受的情趣。

文学节目在丰富听众生活,增长文学知识,推广宣传优秀文学作品,扩大审美视野,提高全民族的文学素养等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电台的文学节目办得好与否,很能代表这一电台的实力。

第一节 小说广播的审美表达

小说进入广播,那还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那时的人们能进书店买得起书的为数不多,尤其是作为非工具类图书的小说,要是能买回家细细阅读,那也可算是有产阶级了。当时人们要想看书,一是利用休息日去书店整整坐上一天,一是去图书馆借阅。但最方便的还是听广播,从广播中听小说。当时的中国百姓,首选的家用电器就是收音机。这种俗称“话匣子”的小物件,是一般家庭中唯一的对外窗口,人们可以从中获取信息,得到知识和力量,受到鼓舞和鞭策……小说广播最能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

小说广播,在电台分作两大类:一类是短篇小说广播;一类是中篇小说广播和长篇小说连播。另外,广播小说是广播文艺中相对独立的艺术品种,我们也把它归入这一节来论述。

一、短篇小说广播

短篇小说广播的初期,只是由电台的播音员或外请演员单独播出。小说的叙述部分和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由这一个演播者来完成,人物的语言部分也是稍加一些表演色彩,以示和叙述语言的区别,不像现在小说中人物形象那么“立体化”,而基本上还保持着原小说的形态,即原作的原汁原味。

(一)选材

对于编辑来说,小说广播的选材是一项重点工作。编辑要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中选出名篇和当代最有影响的佳作,推荐给广大听众。选得准确与否,这就是编辑的水平了。这种选择要坚持政治标准和艺术水平兼备,不可以个人的好恶为准。小说广播是名篇欣赏,能使听众在审美的愉悦中了解并掌握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作品,以及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在小说广播中,中国小说在总体中占的比例较大,这其中又以当代小说为多数。一般来说,在社会上反响较大的或是大家比较认可的作品(要注意不能违背当时的宣传政策),都可以在广播中与听众见面。比如,每年在评奖活动中的获奖作品几乎都在广播中播出过,并得到听众的欢迎。

(二)编辑手法

对于小说广播来说,编辑的案头工作不甚复杂,也就是说,编辑对原小说不需要做太大的广播化加工。

删减,是编辑过程中必须做的。这种删减有时是根据节目的时间而定。为了缩短节目的时间,就必须删除多余部分。凡是能压缩的就压缩,如果压缩以后交代不清楚的,就用最简单的文字把事件的过程予以改写。

修改容易给听众造成一些误会。从听觉习惯出发,为了避免语意的误会,在个别文字上编辑要注意做适当的改动;对于不易听明白的、令人费解的词句,也要作出适当修改,否则会影响播出效果。

短篇小说广播,既可以单人朗诵,也可以男女对播。男女主人公的演播也可以分别担当,这对听众来说,声音上有了较好的调节,收听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广播中的短篇小说,可以只是单纯地播送小说,也可以同时播送对该小说的介绍和评论文字,以帮助听众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一些当代的新作,编辑如果把握不准,可请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加以评论,千万不可误导听众。

对于一些情感很浓厚的小说,或是情景交融的作品,可以配乐播出,在广播里这也被称为“配乐小说”。这是小说广播在发展中的提高,是文学作品(小说)和音乐相结合的广播文艺节目形式。它是将语言与音乐融合,达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音乐最擅长表现情感,表现人物的最细微之处,所以能够给听众的情绪以强烈的感染。不仅如此,音乐还能够描述环境,烘托气氛,塑造人物性格,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根据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和诗人阿那邦的同名小说制作的配乐小说《一个夏天的悲剧》,就是一个极受听众欢迎的节目。

(三)导演任务

在配乐小说制作中,编辑还要承担导演的任务。

首先,要启发、诱导演播者依照原小说的背景进行演播。

其次,要保持原作的文学性,而不能单纯地去说故事。演播中要注意体现原作的语言美,语言、文字的力量要充分体现出来。比如配乐小说《一个夏天的悲剧》,讲述老夫妻俩辛苦了一辈子,到了老年仍不能吃饱穿暖,生活没有丝毫的着落。他们一辈子共生了五个孩子,但一个都没能长大成人,老年无依无靠……他们在年老多病又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决定把自己送上最后的归宿……他们盛装坐进了勉强还能发动的汽车,缓缓向河边开去、开去……最后加大油门冲下斜坡……河水溅起很高的浪花……作品的悲剧性,人物凄苦的心理,情节中悲凉的细节描述,在演播中都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中、长篇小说广播

对于中、长篇小说的广播,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选择其中的片段播出。

这种节选的片段,首先要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是该书中的精彩章节。另一种就是连续广播了。

(一)小说连播节目概说

小说连播是广播文艺中的一棵常青藤,自诞生至今,一直枝枝蔓蔓地缠绕着广大听众,是他们怎么也舍不得丢弃的一种广播文艺节目形式。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的崛起,大有横扫一切之势,但小说连播是其他任何传媒所不可取代的,它已矫健地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进入了成熟期。

我国的小说连播节目,追其源头,有正式记录的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故事节目》里首次播出长篇小说。有资料记载,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电台当天就被接管。当时的《天津日报》刊出消息,称天津台于4月24日由徐薇晔(已故)直播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又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当时的播音员郭冰回忆:上海台于1949年5月27日建台后的第二天便开设了《讲故事》节目,并由他本人每天直播《李勇大摆地雷阵》。到了6月11日,小说连播就成了上海台的挂牌节目了。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史记载,中央台于1950年4月正式开播《故事讲书》节目,每天一次,每次播30分钟。最早播讲的是由小说改编的评书《铜墙铁壁》和《铁道游击队》等。1954年8月中央台已挂牌《讲故事》节目,开播长篇小说。1958年5月改为《长篇小说连播》节目,曾播出过《林海雪原》、《苦菜花》、《敌后武工队》、《红旗谱》、《青春之歌》、《红岩》、《红日》和《小城春秋》等。到了1964年5月,《长篇小说连播》更名为《小说连播》。这时播出的长篇小说有《艳阳天》、《三里湾》、《风云初变》和《百炼成钢》等。

据记载,1965年11月又曾把这个节目改为《说新书》节目,在这期间播出过《焦裕禄》、《欧阳海之歌》等。“文革”期间,几乎一切节目停播,《小说连播》也难逃厄运,直到1974年才重新开播。在没有固定节目时间的情况下,《小说连播》先后播出了《金光大道》和《欢腾的小淳河》等作品。直到“文革”结束后,小说连播节目才步入它的良性发展轨道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特别是优秀的中长篇小说大量出版,为小说连播节目提供了可喜的书源。如《四世同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李自成》(第三卷)、《高山下的花环》、《人生》、《芙蓉镇》、《蹉跎岁月》、《夜幕下的哈尔滨》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和听众见面的,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随着长书节目播出量的增加和节目艺术质量的提高,从事小说连播的同仁们,对节目的艺术特性、社会效益、受众接受心理,以及节目的选材、改编、语言、配乐和演播等,开始了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

在小说连播节目排除重重困难顺利发展的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小说连播研究会于1990年8月20日在乌鲁木齐正式成立。这对加强全国小说连播同仁之间的联系,组织经验交流,展开理论研究,提高大家的业务能力,促进小说连播节目编播艺术的精当与发展,起到了组织性的保证作用。

(二)小说连播节目的选材与编辑艺术

1.选材是小说连播节目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书海茫茫,编辑要从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广大听众,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挑选,一不能挑错,二不能挑漏,要恰到好处地把该选的作品都选出来,这当然要把握好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

首先,作品要有积极向上的立意,把握时代脉搏,传播最新信息。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机构,广播起着“喉舌”作用。这就决定了小说连播节目必须坚持正面宣传,给人以积极奋进的宣传导向,同时要讴歌时代主旋律,反映现实生活环境、思想状况和精神风貌。由于和听众同处一个时代,书中所写的就像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加之内容鲜活,感觉亲切,无形中增强了吸引力,能让听众产生共鸣。

自小说连播节目诞生以来,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播送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从《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岳飞传》、《杨家将》、《成吉思汗》、《康熙大帝》,到《家》、《子夜》、《围城》,到《红旗谱》、《红日》、《红岩》、《暴风骤雨》、《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到《义和拳》、《曾国藩》、《重庆谈判》,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乔厂长上任记》,等等;国外的作品,从《悲惨世界》、《乱世佳人》,到《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播出的这些佳篇名作,记录着各个时代的风云,蕴涵着历史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时代英雄的群体。

例如,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推出了长篇纪实文学《风暴》,及时准确地让听众了解到共和国第一大案的整个查处过程,使人们从中得到有益的警示。这样一些作品为小说连播节目描绘了一条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风景线,从不同侧面满足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其次,雅俗共赏的故事内容,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所谓情节,高尔基提出:“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动人心弦的坎坷命运,要让听者欲罢不能,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