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9651200000001

第1章 序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主办主管的《环球时报》,创办之初只是一张4开8版、发行量仅两万份的周报,历经17年栉风沐雨的洗礼,犹如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样,现今已是4开16至24版、发行量突破二百万份,品牌价值达到41亿元人民币。以“反映中国民意,发出中国民声”为己任的《环球时报》,还锲而不舍地提升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环球网”和该报英文版的问世,更吸引众多国外读者饶有兴味地看中国、看世界、看中国与世界,被誉为“中国第一份国际新闻日报”。这就是中国传媒界关注并热议的“环球时报现象”。本书作者对这一现象情有独钟,经过长期跟踪观察,采访数十位相关人士,掌握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在王武录老师等的指导下,作者运用多学科理论作为支撑,终将《环球时报》的成功秘笈,客观准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便是书名《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所鲜明标示的:用智慧办报。

作者揭示,《环球时报》团队的智慧,首先表现在精准确定该报定位和报道视角。《环球时报》是党中央机关报的子报之一,与报系众多子报一样,无疑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引导。在这个共同遵循的大前提下,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特色鲜明的定位和个性化的报道视角。面对国人在改革开放发展大潮中渴望开阔视野、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环境因素,依托《人民日报》丰富的办报经验和人才资源,“环球人”办报伊始就确立主打国际新闻报道这一独特定位。在坚忍而用心的探索过程中,他们又深化并贯彻如下共识:国际新闻报道必须确立中国自己的报道视角,既要体现报道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又要体现媒体自身的价值观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以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以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以国际眼光看中国与世界”,当属源于实践的深刻见地和精辟概括。

作者揭示,《环球时报》团队的智慧,还表现在十分明晰并执著坚守该报的报道视野和独树一帜的报道风格。报道视野是影响报道效果的本质因素,报道内容则是报道视野的具体化、形象化。从作者调研获得的大量数据看,备受读者关注的国际时政新闻始终占该报整个版面的半数以上,记录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发展以及全球对中国经济关注的经济报道节节上升,介绍国外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扫描国际军情的报道广受好评,“异国风情”、“时尚生活”、“娱乐与体育”、“漫画与文摘”等版面争芳斗艳。凸显国际新闻报道特色的《环球时报》,奉献给国内外受众一个信息集聚、多元多样、处于深刻变革中的真实世界。而在报道风格上,该报紧盯新闻、抢发新闻,追求独家报道,强调言论以“意见”取胜,讲求旗帜鲜明、草根表述的标题“一瞥艺术”,以及整体风格统一与多样化形态的版面语言等,都极具抓人眼球的风采与魅力。

作者还揭示,《环球时报》团队的智慧,在发行、广告、经营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出色表现。发行队伍的精心运作,“给报纸插上翅膀”,覆盖全国,走向世界。广告队伍倾心“做有品质的广告”,广告占版严格控制在25%以下,始终保持清新、高雅、大气的广告形象。市场营销队伍致力打造综合市场营销平台,正向现代化、集约化报业集团的经营模式挺进。正如有的专家所言,《环球时报》“既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同时也有能力取得十分良好的商业效果。研究这样的案例非常有价值。”

本书作者正是抓住《环球时报》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深入、系统梳理。本书的付梓问世,不仅填补了对我国专门从事国际新闻报纸研究的空白,而且充实和丰富了新闻理论,为新闻实践提供了颇有启示的指导依据。其学术价值和开拓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对于在改革创新中扬帆奋进的中国传媒业,如何实现正确舆论引导与可读性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也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样板。

当然,作者在探究“环球时报现象”上,尚有密切关注、继续精进的空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谨以屈原的名句相赠。

2010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