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播音创作基础训练教程
9651000000051

第51章 语气(7)

训练提示:从本文的题目《从酒驾说社会顽疾的专治、综治与根治》就可以确定文章的基调是对酒后驾车的批评,那么开篇表述新闻事实的语气要严肃,使受众通过播音员的语气就知道酒后驾车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对酒驾严格惩治的必要性。

在分析酒后驾车现象严重的三方面原因时,语气的运用也有微妙的变化。“首要原因当然在犯法人本身”,这一段的语气应该以批评为主;“法律的‘仁慈’是酒驾泛滥的又一重要原因”这一段讲述了他国与我国惩处酒驾力度的不同,并点明法律法规过于“仁慈”,往往会对犯罪行为产生“宽纵”的副作用,这里就应当用略带急的语气,期盼相关法律法规快速出台;第三个原因是执法不严,应该是批评的语气。

稿件的结尾总结了应该采取的措施,这时就应该是建议性的语气,并伴有急切的成分。

当心过度追求奢侈消费断送了中国发展

丁刚现在,真的该轮到中国走上世界“炫富”的舞台了吗?最新消息表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的增长速度近年来高于GDP增长3倍。请看看这些数据:宝马集团全球销量同比下降一成九,而在华销量同比增长二成六,几乎所有奢侈品牌在中国都有分店,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超过1亿,中国占世界奢侈品消费份额的25%……人均收入不及美国1/14的中国,在奢侈品消费额上,已超过美国、逼近日本,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这一消息不能不让人想起尚未完全平息的金融危机。记得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美国历史学家斯蒂夫·弗瑞瑟就断言,“一个炫耀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弗瑞瑟说的是美国,是华尔街用泡沫支撑而起的奢侈消费。弗瑞瑟举例说,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的几个月之前,该公司的一位高层主管以32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自己的海滨豪宅,富豪们开始抛售那些一度很少有人愿意出让、价格超过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豪华游艇。

不可否认,美国人大手大脚的消费有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也因此而获得了不少动力。但是,过度的奢侈消费最终却必然导致危机,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美国消费模式在为全球经济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经济、贸易结构的失衡,并向全世界传播了一种奢侈消费的欲望。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格夫称,美国的消费者“消耗地球上的一切(帮助美国鲸吞世界石油产量的25%)却从不储蓄”。他还说,“拜美国无与伦比的财政制度所赐,其消费者可以几乎不用首付就购买豪华轿车。他们能够以房产的价值作抵押,每年都贷更多的款,并花光每一分钱。他们能以自己越来越少的积蓄享受越来越早的退休生活。实现这样的生活方式需要勇气和能量”。

以研究奢侈著称的德国学者桑巴特曾这样写道:人们浪费自己的收入,挥霍尽财产,奢侈像无底洞,吞噬了一切……这些话虽然是在百年前写下,但用来描述金融危机前美国人的疯狂消费,似乎并不过时。

当资本主义与奢侈粘连在一起,它就注定要导致疯狂,引发危机。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关注资本主义模式的时候,不是把目光投向它的体制,而是投向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原因所在。

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是一个好消息,但它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像中国这样正在努力提升内需的国家,要提升消费,更要学会如何提升消费,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模式,这是一个关系到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强调拉动内需的时候,不仅要想方设法提升消费,更应当从美国的消费模式中吸取教训。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大胆地花钱,也要学会更聪明地花钱,更科学、更理性地消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还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如果任凭对奢侈品的过度追求腐蚀社会风气,就有可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以奢侈为荣的风气,最终就会断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现在,该是扭转对奢侈品过度追求的畸形消费的时候了。

(人民网2009年10月12日)

训练提示:本篇稿件对中国奢侈品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如果任凭对奢侈品的过度追求腐蚀社会风气,就有可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以奢侈为荣的风气,最终就会断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通篇基调是严肃的、担忧的。开篇是对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情况的分析,严肃语气的运用在分量上应该稍加强,通过语气表明现存形势不容乐观。对于事例的分析则应将严肃的程度略微下降,这时候需要通过事例说服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追捧应该降低,因此要娓娓道来,不能高高在上。结尾的3个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在提到“拉动内需”、“是一个好消息”等等态度时,应该将语气略微调整,但一个转折之后,提醒消费者“更科学、更理性地消费”,也就是结尾处要回到严肃的语气,提醒到了扭转目前的消费形式的时候了,“如果任凭对奢侈品的过度追求腐蚀社会风气,就有可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以奢侈为荣的风气,最终就会断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五、专稿类稿件

红手印留下来的好书记

王景山按手印,这一中国农民表达意愿的传统方式,多少有点儿悲壮的色彩。所以,识字不多的农民在使用时从不轻易为之。因为,他们实在清楚那按下去的红手印的分量,很多时候,那就是身家性命!

31年前,连年讨饭的小岗村,18位农民为了填饱肚子不再外出讨饭,秘密按下了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小岗“大包干”带头人的红手印,不但解决了自己渴望多年的温饱,还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大门的开启。在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中,产生如此巨大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的小岗红手印,使小岗村成为中外皆知的中国改革第一村!

时隔28年后,小岗人又集体按下红手印,而且是连续3次,目的竟都是为了留住一个人——全村信服的致富带头人,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

第一次按手印,他凝聚民心办实事

这个让小岗人如此爱戴不舍的沈浩,本是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公务员。生于淮北萧县农村的他,原名沈明月,在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五,幼年父亲就去世,过早的人生磨难,让他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情感。考入铜陵财专后,他总觉得自己的名字没有阳刚之气,男子汉要有浩然之气,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自己把名字改成了沈浩。

2004年2月16日,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6000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中的一员,被选派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任期3年。

此时,39岁的沈浩还是一头浓密黑发,微微上翘的憨厚嘴唇,流溢出率直和热情。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厅领导要求我到小岗以后,要加强学习,一心为民,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我一定要按照领导要求,引导和带领小岗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为小岗人民增富,为财政厅添彩!我相信,我一定能干好!”

然而,美好愿望与眼见现实的巨大落差,让沈浩怎么也想不到中国改革第一村仍停留在温饱阶段,村委会账本上3万元的集体欠债、2300元的人均收入,进出艰难的泥土道,难抗风雨的茅草房,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加之农村中错综复杂的宗族矛盾……正如他后来总结的——“小岗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他掏心窝地喊出:“小岗一定要发展,不发展不行啊!”

沈浩面对的,正是“任重而道远”!

65岁的严立华,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就是在他家按下的红手印,他是大饥荒年代家里唯一没被饿死侥幸存活下来的。在向记者追忆沈浩时,他还清晰记得,沈浩刚来小岗村的第三天就到家里看望他,与他拉呱(即聊天):“沈浩问:‘老华,你看我们村怎么发展呀?’我回答他,我们这儿一没个像样的路,二没有企业。”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沈浩挨家挨户地把全村108户梳理了两遍,征求意见,了解村情,听取民意。谁家的屋子漏雨最厉害已成危房,哪家的生活最困难需要照顾……都被他一一写在日记本上,刻在心上。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伴随改革开放得出的经验,此时仍应验于小岗,路,成了制约小岗与外界联系求发展的瓶颈,也是村民反映最强烈、最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难事。

村民所盼所想,就是村官应干之事。沈浩把到小岗后要为村民干的第一件事锁定在延伸1200米的友谊大道——这条村民家门口天天要走的民生路。

几经努力,沈浩从省里争取来了第一笔帮扶资金50万元。钱有了怎么花,既合法又省心的办法是招标给施工单位去做,但要价最低的也需58万元。

肥水能否不流入外人田呢?

沈浩开始动起脑筋,如果组织村民自己来干,这样既可以保证质量节约成本,村民们还可以通过干活挣到劳务费。于是,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商量,得到多数人的拥护。说干就干,他又请来工程技术人员落实施工机械设备,待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备齐后,把村民分成4班,歇人不停工地干了起来。自大包干后,这是小岗村民们首次集体劳动,又是为自己修路,热情高、干劲大,互相交流,减少了隔阂,凝聚了人心。

63岁的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是当今12位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中唯一担任村干部的,黝黑的脸庞、结实的身板,平时总是未言先笑的他在向记者讲述沈浩时神情沉重:沈浩刚来时,我们都怀疑他是不是也来“镀金”的?修路的那些日子,他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一次,看见一桶就要漏跑的水泥浆,愣是用双手把水泥一趟一趟捧到路面上,手都烧破了。我们看了,很感动,认定他肯定能带领我们发展。一个星期路就修好了,我们一算账,整整省了20多万元。

路,在村民们的踊跃参与下,又快又好又省地修成了,多年想干没有干成的事在沈浩带领下成为现实。当村民们在隆重的总结表彰会上戴上大红花捧过奖金时,当村民们行走在由自己修成的7米宽的友谊大道上时,自豪的笑容再次溢满小岗人的脸庞,沈浩也由此被认可被接纳。

记者此次随中央新闻采访团在小岗吃住农家采访沈浩事迹的4天里,仍处于巨大悲痛中的小岗人,不断向记者念叨着沈书记为村民所做的桩桩好事实事……其中,房东郭平先的讲述很有代表性。

沈书记来的那年,她一家4口还住在一间用10块旧楼板搭起的高7尺、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雨季时外面下多大屋里就下多大,加之地势低洼,经常是被水泡着。8月,她和丈夫从张家港打工回来,想找新书记反映困难批块地方盖新房,可又不了解这位新书记是不是真为老百姓来干实事的。

一天,正犹豫的她得知沈书记正好在他们大严村民组干部吴广兴家里,就冒雨找上门去说:“沈书记,也要到我们困难的家里看看啊。”

正在谈着工作的沈浩立即起身踩着泥水随她来到家里,看到男主人韩庆红和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正忙着往外排雨水,沈浩动情地说:“你这房真是不能住了,特别危险,这地块太低洼,不能再建房。我们马上要搞小区规划建楼房,先让你们住进去。”

为了早日让郭平先这样的危房户、困难户住上楼房,沈浩再次多方奔走,从省里争取到一笔支持小岗新农村建设资金。他与村民精打细算地测算出,一套两上两下近160平方米的二层楼,需要6.5万元,村集体负责补助2万元。

然而,就是这样优惠,郭平先一家还是一时拿不出那4.5万元的盖楼钱。她又忐忑地找到沈浩,问能不能缓交?沈浩不假思索地大声说:“你家的情况我知道,啥时候凑齐啥时交,不影响住楼房,你放心。”可郭平先还是有些不踏实,真的能有这样的好事?毕竟自家是村里的穷困户啊,交不齐钱,施工队能给建吗?沈浩看出郭平先的心思,当即给施工队写下一纸缓交说明,并承诺如果郭平先家不交建楼款,一切由他负责。

郭平先怀揣这张类似向银行借贷的担保书,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

2005年年底,还没凑齐楼款的郭平先一家,与周围另外十几户一同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危房,成为小岗首批26户楼房小区的主人。

小岗在中国铺天盖地的名气,固然是其他村庄无法超越的资本,但这一独有优势如果发挥不当,也会将一些矛盾掩饰,甚至错失发展良机。沈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发挥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与村民一道探索向富村迈进的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但思路从何而来?

沈浩带领在村里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大包干”带头人和党员干部村民代表36人,先后到南街村、耿庄村、红旗渠、大寨村、西沟村、华西村等经济强村参观学习。这正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通过交流和算账对比,大家的思想都受到巨大触动,名村小岗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同样需要谋求科学发展。

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民心思稳、民心思和、民心思富、民心思进的心劲儿越来越高,除了修路建楼房,多年被侵占的集体资产全部收回;开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修起了小岗农贸市场;建立了村卫生院;村里还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组建起腰鼓队和锣鼓队;新建的由万里题名的“大包干纪念馆”,成为凤阳和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