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9650900000043

第43章 艺术作品论(1)

无疑,艺术品作为主体审美的对象,作为心灵交流、审美沉思之寄托,在整个艺术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尽管艺术品不是艺术的全部,但事实上,当我们提起“艺术”二字的时候,总是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具体鲜活的艺术作品来。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家审美意识创造性行为的过程或成果。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当它作为欣赏对象的时候,都是在经过了艺术创作的冶炼之后,以一个由它的各个要素融合而成的完整形态展现的。尽管艺术作品自身乃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则将之分为外在的物质形式层和内在的精神内容层两个方面。形式与内容之称谓,也可用能指与所指、符号与意义来替代。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内在的含义,是题材、主题、情节、细节等因素融合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层面都非常重视。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论”,要求以形写神。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法之中,第一位就是气韵生动,可见对艺术作品内容意蕴层面的重视程度,而在此内容之后,才从骨法、形状、色彩、布局、技巧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形式上的要求。刘安的《淮南子》中写道:“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归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可见,只顾形似不顾神似的艺术作品难以获得成功。雕塑家罗丹也一直强调内容的重要性,他曾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又说:“一副素描或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

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由题材和主题构成。

1.题材

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础的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广义题材的概念侧重共性,因此更为宽泛,带有归类的性质;狭义题材的概念侧重个性,因此更为具体,涉及作品自身的特定含义。以卡梅隆导演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从广义上看,这是一部灾难题材的影片;从狭义上看,这部影片说的是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悲剧故事。

题材和素材既有关系,也有区别。素材是题材的基础,是题材的原材料;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形成的。从素材的积累到对素材的加工、取舍、提炼,都体现了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某种关注、倾向,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艺术眼光和艺术功力。

关于题材,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是“题材决定论”,一是“题材无差别论”。前者把艺术的成功完全归因于题材的作用,后者则完全无视题材的价值,这两种态度都走了极端。

“题材决定论”的观点自古以来就很有市场。比如西方美术理论中,把题材划分为宗教、神话、历史、风俗、风景、静物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等级次序,这就是“题材决定论”的一个重要体现。这种态度,容易把艺术创作完全归结于内容、意义层面,从而忽略艺术自身的审美形式层面,把艺术只是简单地看做意识形态、社会意义等功利性层面的玩意儿,这种态度很容易导致艺术堕落为政治统治的工具、说教的工具。

题材固然重要,但不能因重要而单一化。茅盾曾说:“重大题材的作品好比百花园里的参天松树,而重大题材以外的作品好比百花园里绕阶延砌的映山红,光有松柏,这百花园未免单调,正如光有映山红未免单调一样。”艺术要讲究百花齐放,若只以题材重要次要而决定取舍,到最后终会落得写尽千篇皆一律的重复性之囹圄。

另外,题材虽然重要,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审美形式的重要性。一个艺术品,倘若首先不能给人以艺术之美感,而空流于宏大题材的喋喋叙事,也终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品。

“题材无差别论”的理论依据则是把艺术只规定于形式一方面,对艺术价值来说,题材只不过是借以表达艺术家的艺术感受的一种媒介而已。此观点认为,只有外行和一般大众才对题材和故事感兴趣,而美术家们则只关心那些与绘画、雕塑的本质特征相联系的艺术语言,比如说空间、结构、色彩、线条等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艺术家对艺术语言偏爱之事实是有因可循的,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他和普通大众的最重要区别,不在于心中所想是什么,而恰恰在于如何把心中所想完美地表达出来。因为,单从想象力的丰富、情感的体验深刻上来说,普通人未必就一定逊于艺术家,而艺术家比普通人优秀就在于其艺术传达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从艺术创作过程上来看,体验和构思都不是他们之间真正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传达。因此,“题材无差别论”的态度常会导致艺术创作者忽视对生活的体验和对题材的提炼,而只是把心思全都专注于艺术技巧层面。

题材当然是有差别的,因为社会生活是广阔的,源自其中的题材自身当然也就有差异性。有的是重大历史题材,有的是普通生活题材,有的甚至就不能算作是题材,就像鲁迅所说的:“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比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鬼,画栗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对待题材不能无视其差异性。甚至,题材还不只是一个内容问题,它更是一个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层次问题。

2.主题

主题,又可称为主旨,是指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生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用高尔基的话说,作品的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

作品主题往往被称为作品的灵魂,是统帅,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如果说题材是用艺术手段再现的物理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主题则是由社会生活本身的进程提出的精神问题。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犹如乌合。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主题不仅是一个作品的中心思想,它同时也必然负载着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艺术家在感受生活的同时不可能不思考生活,不可能不对生活下判断,普列汉诺夫就认为:“纯客观的,没有是非之心、好恶之心的感受,是不可能的。作品是对于具体事物生动直观的结果,也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艺术家的眼睛和思想家的眼睛,本来是二而为一的。”比如挪威19世纪戏剧家易卜生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玩偶之家》,这部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男权社会制约下的家庭生活中严重存在的男女不平等以及妇女的觉醒。这是作品的主题,也是易卜生对社会直观、思考的结果,也是他个人对社会的一种情感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其主题显现的程度也有差别。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叙事性强的艺术作品的主题一般而言比较明确,而音乐、舞蹈等抒情性作品的主题则相对较为含蓄。

二、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的样式,艺术作品的形式基本上是由内在的结构和外在的艺术语言构成,也即通常所谓的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创新历来是中西艺术家们孜孜追求的目标。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安格尔就曾经直接高呼:“形式,形式,一切决定于形式。”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说:“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艺术则把它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因此,绘画才优于现实。”形式主义代表人物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感人的审美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不同于对自然美的感情,“意味”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关系,意味与形式存则俱存,亡则俱亡。由此可见,形式之重要。

艺术作品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要素上。

1.结构

结构就是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结构的功能和目的,就在于把作品中的各个部分、因素组织成一个既和谐统一又多样变化的有机整体。

艺术作品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艺术的材料按照艺术理想、创作意图和艺术形式之原则来创建、组织和构架,这是使内容向物化显现推进的第一步,是作品成形的第一关键。

在不同的种类里,艺术的结构有不同的形态。美术作品的结构被称为布局、构图,谢赫的绘画六法称之为“经营位置”。小说作品的结构表现为对故事的编织方式,包括不同人物之间关系的建立,及由此引出的细节、情节、环境的安排,主、次线索的穿插,开头结尾的设置,事件详略的处理,叙事顺序的布置等。音乐作品的结构主要表现为曲式和织体。以西方音乐而言,曲式有二段体、三段体、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织体有单声织体、复调织体、和声织体等。中国音乐也有各自的结构模式,比如唐代大曲的结构可以分为“散序”“靸”“中序”“破”等。音乐作品结构的要素有重复、对比、变奏等。这些基本要素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发展乐思的重要手段,也是符合音乐形式美原则的基本结构方式。不同作曲家个性化地运用这些要素,才会创造出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

2.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往、表意的工具和方式。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它既是一种感性的、表象性的和情感化的符号,又包括这些符号组合在一起的原则。

不同门类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它们表现在物质媒介材料以及其组合方式的不同上,文学语言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美术语言由颜料、木石、泥巴、金属、体积、面积、色彩、线条、笔墨等因素组成;音乐语言则是诉诸听觉的音响,包含旋律、节奏、和声、复调、配器等因素;戏曲的语言主要是唱、念、做、打等综合性因素;影视则有自己的视听语言。

艺术的语言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其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其二是审美的功能。艺术作品的质量取决于对艺术语言的把握程度。我们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楼台会”一段,作曲者采用越剧“楼台会”的旋律为素材,音调缠绵悱恻。这里,音色是塑造音乐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于大提琴圆润、深沉的音色接近于男声,而小提琴优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于女声,因此,作者用独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独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过音色鲜明的对比,以及两个声部时分时合,一问一答,使人仿佛看到梁、祝伤心凝望、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

当然,艺术语言会随着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变化,因此,艺术语言的创新也就成了必然,一方面艺术创作者要不断创新发展艺术语言,另一方面艺术接收者也要不断适应接受艺术语言,这样才能使人们审美交流的效果得到提升。

三、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形式与内容本为一体,只是为了研究和阐释的方便,才分开来探究,但这并不代表形式和内容是可以分离的。内容必须通过外在的符号形式得以传达,符号形式也必须承载相应的内容。没有什么辩证统一之说,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不辩证它也是一个东西,只是从内外两个层面看而已。

从艺术活动发生的流程来看,创作是意义编码为符号的过程,因之,先有内容,后有形式。欣赏是符号解码为意义的过程,因之,先有形式,后有内容。《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说的正是从形式到内容和从内容到形式的两个过程。但这并不代表说是谁决定谁,因为二者本为一体,也就无所谓先后。要说内容决定形式,也不符合事实。作曲家在作曲构思中,若不事先就有些音色、节奏、旋律的形式感受,直接就有音乐的主题构思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艺术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我们可以借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理论再来深入探究。

1.能指和所指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索绪尔将符号分成能指和所指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能指”(Signifier),指的是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Signified)则是它所表达的概念。索绪尔把它们比作一张纸,思想是纸的正面,声音是纸的反面,它们永远处在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中。这是语言符号两个最为重要的特征。索绪尔说:“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后两个术语的好处是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它们和它们所从属的整体间的对立。”

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就是符号形式,也即符号的形体;“所指”即是符号内容,也就是符号能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或曰“意义”。能指和所指也就是形式和内容所构成的二元关系。比如,交通路口的红绿信号灯是能指的符号,“禁止通行”或“允许通行”的含义是所指的意义;而在家里用作照明的灯则不具备符号指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