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肖凤文集(散文卷)
9650700000046

第46章 欧洲文化觅踪(2)

凡尔赛宫

被法国历史学家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也就是那位宣称“朕即国家”的专制君主,不喜欢巴黎。他在权力极盛时期的1671年下令,要在巴黎西南郊的凡尔赛修建一座华丽的宫殿,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的能享受也是出了名的,他选择的凡尔赛宫位于一片大森林里。虽然这座凡尔赛宫只是路易十四的行宫,可是因为他“喜欢”,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此地逗留,也在此地“理朝政”。

凡尔赛宫里设有各种各样的大厅,每座大厅的用途都不一样,然而都装饰得金壁辉煌。墙壁上有的裱糊着丝绸,有的裱糊着丝绒。天花板上画着穹顶画,家具上镶着金银。我们走进路易十四的卧室、皇后的卧室、路易十四接见大臣们的多个大厅、皇后接见宫庭贵妇们的客厅,还有四季厅,这是皇后举行音乐会的地方,以及警卫厅、战争厅、狩猎女神厅、战争油画画廊、玻璃走廊,等等。最可笑的是,路易十四的卧室里有好几个房门,导游说这是为了他的情妇们出入方便特别设计的。

凡尔赛宫后面还有一座御花园,这座大花园的美丽和气派曾经多次在电影和电视中看见过。由两位著名男女影星主演的法国电影《总统轶事》,片中的总统与他的情人和私生子团聚,就在这座御花园里。另一部电影《铁面人》,也把这座花园当背景,展现皇亲国戚们的享乐生活。

凡尔赛花园的独特之处,是到处可见造型别致的雕塑,在花坛旁,在喷泉边,在茵茵绿草地上,一座又一座的雕塑作品都在吸引着游人的目光。用它们的洁白和艺趣,点缀着五彩缤纷的花团锦簇和大片大片的绿地。透明的喷泉水柱在音乐的伴奏下时高时低地舞蹈着,整座花园给人留下的是既华丽又浪漫的印象。

从巴黎市内趋车至凡尔赛宫,大概有半个小时的路程。这个距离类似从北京市的中心地区开车到颐和园。如今的凡尔赛宫,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文物,法国政府对它进行着刻意的保护,世界各国的民众也都兴致盎然地来参观。我们到的这天,就看见了停放在凡尔赛宫门口的一排接一排的大型旅行客车,简直望不到边,它们装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者,前来造访此地。

历史上的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四皇帝及其继任者们居住的地方。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仍在凡尔赛宫里纵情享乐的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被革命者从这里押送至巴黎,四年后把他们双双送上了断头台。今天的凡尔赛宫,是法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围绕着这座庞大的宫殿,已经形成了一座城市——凡尔赛镇。

凡尔赛镇上有的街道很宽,左右两边都有快行道与慢行道,街道外面盖着考究的房子,大都是两层或三层的典型欧洲式小楼,也偶见四层的或五层的楼房。房前路边停放着家用汽车,快行道与慢行道中间种植着梧桐树。凡尔赛镇上也有古老的小巷,这类小巷的地上都铺着古典的鹅卵石。无论在小巷里还是在宽阔的马路上,都有一间又一间出售鲜花的花房。整个小镇都给人以世外桃源般的感觉。几乎看不见行人。

凡尔赛宫里也收藏着许多艺术珍品,不过规模远不及卢浮宫。

香榭丽舍大道

青年时代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常在书中看见香榭丽舍大道的名字。“十年浩劫”后期从“五七干校”劳改后回京,躲在家中陋室偷读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又见香榭丽舍大道的名字。知道这是一条不寻常的街。

如今自己竟然来到了这条街,才知它是一条从东到西、从西到东的大道。对方向的认识法国人与国人不同,国人重视朝南朝北,尊贵的一方必须座北朝南,而法国人重视朝东朝西,他们认为东西是日出日落的方向。

香榭丽舍大道的西端有个星形广场,广场的中央就矗立着著名的凯旋门。众所周知,这座凯旋门是拿破仑为了炫耀他在奥斯特里兹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立的。关于这场有名的战争,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在他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里描写过,法国的电影界人士也曾不厌其烦地数次把它搬上银幕。现在的凯旋门,已经成了巴黎市的象征物之一和旅游热点。走至它的脚下,才感到这座建筑物异常高大。它的内墙和外墙,刻满了内容丰富的浮雕。门下面的平地上,有一座馒头型的无名烈士墓,墓前点燃着一支永远不灭的火炬,红黄色的火苗在寒风的吹袭下顽强地燃烧着,这是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国捐躯的法国军人而特别建立的。凯旋门的周围,在星形广场的边缘上,有许多条马路通向四面八方,多条车道上都有数不清的车辆呼啸而过。

香榭丽舍大道的东端,是同样著名的协和广场。广场的中央树立着一根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据说这是“资产阶级的国王”路易·菲利普在他刚刚登上王位后,于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运回巴黎的古文物。协和广场可以说是法国历史的见证物。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它的名字是“路易十五广场”,而在大革命爆发的四年之后,也就是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里描写的1793年,法国民众砸碎了广场中央原来矗立着的路易十五的骑像,同时在协和广场上搭起了断头台,把这座原本象征着王权无敌的广场,变成了处死路易十六皇帝和他的皇后玛丽的行刑场。今天的协和广场,也像大道那一端的星形广场一样,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者正在其中轻松地漫步;广场外面的车道上,也是一片车水马龙。站在协和广场的正中央,导游李先生指着正北方马路对面的一座临街楼房说:“请看,那就是巴黎招待来访的各国首脑们下榻的宾馆,相当于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我抬头注目,看见了一座外观很旧的楼房,大约有七八层,颜色土暗,与普通的楼房没有什么两样,而且临街,窗下就是马路,噪音肯定不小。比起巴黎郊区法国平民百姓居住的别墅式小楼来,差得多了。可是楼顶上分明飘扬着法国的三色国旗,证明它确实是“国家级”的房子。

因为时间仓促,我们只能坐在“大巴”上,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来往穿行了几次,没有机会下车步行。这条大道的东西两段风格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泾渭分明。靠近凯旋门的西段繁华热闹,据说巴黎顶尖的时装店、百货公司、酒吧、夜总会等都聚集此地。我看见了在咖啡馆前面悠闲地喝着咖啡的密密麻麻的人群;我也看见了在一座商业大厦的墙壁上,显眼地镶嵌着的美国花旗银行的独特标识。而在靠近协和广场的东段,几乎没有建筑物,看见的只有树林、草地和街心花园。那一天正在举办现代艺术展览,香榭丽舍大街东首的入口处,协和广场旁边,挂着这个展览的广告,那是一幅男人的头像和一幅女人的头像,展览会的题目就叫做:“他和她”,即是:“一个普通的男人”和“一个普通的女人”,也可以说就是“你”和“我”。树林里、草地上和街心花园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这些现代艺术家们创作的美术和雕塑作品。

塞纳河泛舟

塞纳河因为穿越巴黎而闻名世界,巴黎也因有塞纳河流过而更加美丽,有人曾称巴黎是“塞纳河的女儿”。

法国作家法郎士曾经写过一篇《塞纳河畔的早晨》,他是一个老巴黎人,从童年时代起就注视着巴黎城的种种景物包括塞纳河,他觉得自己与巴黎城早已溶为一体,巴黎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是他“自己”。他在这篇散文里,把巴黎的清晨形容为“温情的”和“淡灰色”的。

可是一个世纪之后,曾经是法朗士读者的我,在这个秋日的下午,坐在一艘大型游船上泛舟塞纳河,看见的塞纳河水却是深绿色的和深蓝色的。与河水在远处相连的天空是浅蓝色的,苍穹下飘流着朵朵白色的、银灰色的还有淡紫色的云彩。河水很深也很平静,泛着轻轻的涟漪。

塞纳河上架着许多桥,据说共有36座,每座桥的造型都有特点,而其中最壮观的要数亚历山大桥了。桥的左右两边入口处,各竖立着两根巨大的桥塔,每个塔顶上都托举着一尊漆成金黄色的青铜飞马雕像,显得威风凛凛。桥面的下边,是拱形的桥洞,在桥面与桥洞的连接处也有雕刻得很精美的石柱装饰,每根石柱上面还都雕刻着金黄色的花纹。在拱形桥洞的正中央,又镶嵌着一个很大的金黄色的雕饰,雕饰的四周围绕着绿色的花环,花环中间有红色的和黄色的花朵点缀着。远看近看,亚历山大桥都表现出了一种富丽堂皇的气概,这是过去看过的各种桥梁都不具备的。

塞纳河的两岸,都种植着繁茂的梧桐树,从船上看过去,蓊蓊郁郁。树林的后面,就是庄严的建筑群。河北岸的大小皇宫,河南岸的大学区,河西面的埃菲尔铁塔,还有位于河东段城岛上的巴黎圣母院,等等,都以富有鲜明个胜的建筑形态,展现出了它们所共有的华美风格。在游船的一个转弯处,好似半岛的地形上,还矗立着一座举着火炬的自由女神像,造型与美国纽约的那座一模一样。虽然纽约的那座是法国民众送给美国民众的礼物,可是巴黎的这座却明显地比纽约的那座矮小许多。

河的某处有水闸,水闸都是巨大的铁门,至今开合仍用手工操作。然而在距离如此古老的设备不远处的河面上,就停泊着用豪华游艇改建成的船型餐厅。餐厅的设备很现代化,播放着新潮音乐,穿着红白两色制服的侍者正在舱内忙碌着。擦得锃亮的玻璃窗使窗内窗外的人互相看得很清晰,舱内的食客可以一边用餐一边观赏河中与对岸的景象,游船上的人也可以一边观赏河景一边观看用餐的人们。

河床旁边有宽大的水泥平台供行人休息,还有多级水泥台阶与马路相连。我看见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在平台上躺着或者坐着,悠闲地伸出手臂,向坐在游艇上的素不相识的我们友好地招手。

所有的这一切,就构成了塞纳河所特有的那么一种既妩媚又温柔的品格。

不过20世纪末人们最关注的话题是“环境”和“污染”。我看到的塞纳河水是干净的,水面上没有任何垃圾飘浮。可是据导游李先生介绍说,巴黎市民并不满意,他们对塞纳河的污染问题反映强烈。现任总统希拉克为了迎合民众的此种心理,上任前竞选纲领里的重要一条就是彻底治理塞纳河,他发誓说治理好后他本人第一个跳进去游泳。这个竞选口号赢得了巴黎市民的选票。“但是”——李先生说:“至今尚未见到总统先生下河游泳。”

或许,在我这个外国来客眼里美丽动人的塞纳河,在它的主人巴黎市民的眼里,却是一条充满了“污染焦虑”的有问题的河。假如“老巴黎人”法郎士能够再生,他会再说些什么话呢?

法国、卢森堡国境线

清晨八时,告别了位于巴黎东区的“信息之光”旅馆,坐上了豪华大巴,继续我们的旅行,目的地是卢森堡大公国。

汽车离开了巴黎市区,开上了高速公路,广阔无垠的法国原野就展现在眼前。那是一望无际的大片绿色,柔和悦目。

走着走着,就看见右前方矗立着一个大牌子,好似广告牌,却不是广告牌。那上面画着一只顽皮的翘尾巴狐狸,这幅漫画立刻让我联想起法国17世纪的寓言作家拉·封丹。果然,一会儿就见导游先生指着那块牌子说:“诸位请看,沿着这个牌子向右边走,就可以走到拉·封丹的故乡。”我的头脑里立刻闪现出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寓言故事——恃强凌弱的狮子;不论小羊如何向狼讲道理,还是要吃掉小羊的凶残的狼;生性狡猾有时却又充满醋意的狐狸;等等。拉·封丹把动物拟人化的本领实在高强,他借助动物故事影射人类社会,把复杂的社会关系深入浅出地表现了出来。真希望21世纪的中国作家能写出比拉·封丹的寓言更生动的作品,献给祖国的孩子们。

汽车又奔驰了一段,就到了与另一位法国作家都德有着密切关系的城市——洛林。记得青年时代读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曾经深深地震动过我。原来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爱自己的祖国就必须爱自己的语言,人不能向侵略者屈服,也不能允许侵略者企图消灭自己的母语。

就这样想着想着,忽听导游李先生大声叫道:“同志们!现在我们要出国了!”

听了他的话,我就向左前方和右前方搜寻,想要找到大铁门、铁栏栅和警察士兵之类的事物。可是寻觅了半天,没有看见这样的设置,却只看到了几间类似北京郊区高速公路收费站那样的小房子,房子里面空无一人。大家都问导游说:“国境线在哪儿呢?海关在哪儿呢?”导游先生指了指那几间小房子说:“那就是,不过已经废弃不用了。”说着说着,我们的大巴就越过了国境线,从法国跨入了卢森堡大公国的领土,马路上连一根白线都没有,司机也不减速。

这么轻而易举地就从一个国家进入了另一个国家,平生是第一次遇到。后来,当我们又从一个国家进入另一个国家,比如从卢森堡进入比利时,或从奥地利进入意大利时,也是如此轻而易举,就不大惊小怪了。原来欧洲各国之间已经开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

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后来穿越奥意边境。一天中午,我们的大巴从奥地利进入了意大利,意大利籍司机马里奥回到了祖国十分兴奋,他停下车来让我们休息休息。下车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公路超市和卫生间都在国境线北边的奥地利境内,于是我们又步行回去,然后再回来,来回两次穿越了国境线之后,才解决了私人问题。

坐在大巴里,在欧洲大陆如此轻而易举地数次穿越别国的国境线,使我大开眼界,也使我感慨万千,感慨内容不是这篇小文能承载的,还是留待以后再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