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9650600000036

第36章 西部剧(1)

西部剧在影视作品中,“西部”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概念。作为好莱坞电影中的重要类型之一,西部片以其独特的符号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影视图谱:蛮荒之地、传奇牛仔、跃马驰骋的持枪格斗场面,其蕴藏着的深层内涵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史诗般的神话。与此相对,在我国电视剧领域,地域性特征也渐渐凸显,中国西部题材电视剧以其热烈奔放、铿锵有力、豪爽炽烈的“黄土气息”,成为电视剧一个重要类型。如果说西部片创造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道德规范,反映了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那么,中国西部题材电视剧则创造了一种集体主义的道德理想,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勤劳坚忍和刚柔并济的民族性格。

第一节西部剧的内涵及兴起语境

1985年,潘小扬导演的电视剧《巴桑和她的弟妹们》获得了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项——飞天奖,该剧可谓西部剧的开山之作。其后,《四川好人》(1989)、《南行记》(1991)、《康定情歌》(1992)、《神禾塬》(1993)、《西部警察》(1995)、《昆仑女神》(1998)、《西藏风云》(1999)等西部剧又接连获此殊荣。世纪之交,伴随着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国策,西部剧在新世纪异军突起,《西部太阳》(2001)、《静静的艾敏河》(2003)、《大马帮》(2004)、《成吉思汗》(2004)、《格达活佛》(2005)、《茶马古道》(2005)、《西圣地》(2006)、《草原春来早》(2007)、《戈壁母亲》(2007)、《老柿子树》(2008)、《在那遥远的地方》(2009)等相继登陆央视黄金时段,电视人也对这一独特的电视剧类型开始了“西部大开发”。

一、西部剧的内涵

本书所研究的中国西部题材电视剧(以下简称“西部剧”)特指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拍摄的,以西部独特的自然风光为典型环境,展示西部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反映西部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

所谓西部剧有一个大致的区域范畴。特指电视剧的故事必须发生在中国西部地区(以国家西部大开发中所确立的西部12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基础,具体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广西、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所谓“西部剧”并不是一个单纯由地域而生发出来的概念,而是与西部片类似,反映的是一种拓荒精神和西部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只有把地域因素与精神特质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西部剧的内涵,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西部剧。

目前而言,西部剧按其表现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西部历史类。这类电视剧以反映西部地区各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民族富有传奇性的历史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如《静静的艾敏河》讲述的是1960年在国家遭受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危难之际,内蒙古人民抚养三千名上海孤儿的历史故事。《大马帮》讲述了云南省临近缅甸边界被称作“马蹄窝”的小镇上,赶马汉董义和历经磨难、奋斗一生的马帮生涯,通过董义和传奇性的一生再现了西部马帮的辉煌历史。

人物传记类。这类电视剧以西部地区富有传奇性的英雄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展示主人公奋斗一生的历史,歌颂主人公的英雄业绩。例如电视剧《格达活佛》,取材于五世格达活佛的真实历史故事,讲述了著名爱国人士、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格达活佛在支持红军北上抗日和解放军进军西藏过程中,为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不懈努力、慷慨赴难的故事。电视剧《成吉思汗》讲述了闻名中外的蒙古族及中华民族的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奋斗不息、不断抗争、横扫千军的一生。

西部军旅类。这类电视剧以西部地区的军人为主要表现对象,表现他们垦荒西部、建设西部的英勇事迹。如《铁色高原》讲述了在成昆铁路线上铁道兵冒着生命危险修筑西南战略铁路的感人故事;《在那遥远的地方》则讲述了30年前一群军人的戍边故事。

西部创业类。这类电视剧以西部地区的创业者为主要表现对象,塑造了西部建设者和开发者的光辉形象。如18集电视连续剧《西部热土》,反映了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北京某集团总经理杨海潮远赴西北开办工厂,历经艰难,终于创业成功的故事。《西部太阳》则是一部描写新疆塔里木油田开发的史诗作品,它真实地再现了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开发西部,实现战略转移的部署,广大石油工人在“死亡之海”上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

二、西部剧兴起的社会文化语境

不同的文化语境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形态,从社会文化语境这个视角可以洞察到艺术品的深层特征。我们看到,西部剧在新世纪的繁荣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体现出多重社会语境下的时代需要。虽然,美国的西部片和我们的西部剧从某种程度而言都是一个“拓荒神话”,但是,对于缺乏历史感的美国人而言,西部片展示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占有过程;而对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而言,西部剧则无法割断它与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折射出国人内心深处的寻根情怀和特有的政治诉求。

(一)审美文化语境:寻根情怀和求异心理

第一,寻根情怀。21世纪是科技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在感受科技带来幸福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后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异化,人们越来越追念农耕时代的纯真质朴。在这种社会语境下,艺术家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处于边远地带的乡村山野,去探寻古老历史与文化的渊源,从而达到反思文化、反思历史的目的。所以,尽管西部剧描述的往往是未开发区域的大漠戈壁、草原牧场等贫穷落后的西部面貌,剧情中那些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也已经远离了人们现在的生活,但恰恰是这种远离和失去,才让它显得弥足珍贵,更能激起人们的神往。《静静的艾敏河》、《西圣地》、《国脉》、《西部太阳》、《戈壁母亲》、《老柿子树》等西部剧就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

第二,求异心理。西部是世界上地貌特征最为复杂多样的地区。这些复杂多样的地貌使“西部”成为中国地理空间上最不可接近的地域。但同时,在这些复杂多样的地貌中潜藏着同样复杂多样的生存可能性,因而也就产生出同样复杂多样的文化。生存的奇迷和文化的诡秘又超越了地理的界线,不断激发着外界对她的向往。当地理、文化的距离感与对其向往的欲念投射于心理上,一个关于西部的极富张力的想象空间便随即产生。西部剧借助于镜头语言,真实地再现西部风貌和民俗民情,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人对西部的向往,同时也在传播中进一步召唤和建构着对西部的想象。在大众的眼里,“西部”总是作为地理、族群和文化意义上的“他者”形象出现的,从西部剧中,观众能够强烈感受到对西部“差异性”的表述和浓郁的“异域情调”。

(二)意识形态语境:政治话语

西部大开发是历史赋予中国西部的一次发展机遇,它不仅是对西部经济以及地域环境的开发,同时也是对西部人的思想、文化的综合开发。1999年6月,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的第六部分即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这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西部剧在意识形态上的主旋律化是毋庸讳言的。

新世纪以来,西部剧紧跟时代步伐,成为反映国家政策变化和见证西部改革历史的主旋律作品。例如,作为青藏铁路通车的献礼剧《激情燃烧的岁月3国脉》展示了波澜壮阔的西部铁路建设史;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拍摄的电视剧《茶马古道》,通过多民族英雄人物的塑造和多元民族文化的展现,再次奏响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主旋律;作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草原春来早》,是根据老一辈革命家乌兰夫的革命生涯创作拍摄,该剧以史诗的色彩真实反映了内蒙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过程。

此外,西部的民族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统一,还直接影响着边境的安定。因此,西部剧在这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东归英雄传》通过讲述流落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民族分支土尔扈特部落,不堪忍受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皇推行的民族灭绝政策,在年轻汗王渥巴锡的带领下东归中国的故事,弘扬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再如《西部热土》,反映了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两个北京人支援西部建设,历经磨难最终创业成功的历程。西部剧强调56个民族亲如一家,有意识地表现汉族同胞到西部参与扶贫、积极投身西部大开放的建设,以此培育文化认同感,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的关系、保障边防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西部剧在新世纪掀起创作热潮也是国家政治话语的一种文化体现。

第二节西部剧的人物形象

在人物塑造方面,西部剧同西部片一样,塑造了西部广阔天地中的“英雄”,但是两者相比照,西部片只精心塑造了一种男性形象——西部牛仔,“他”是一片洪荒之中的秩序建立者,“他”是当之无愧的“完美英雄”。在一片莽原中,他特立独行,惩恶扬善,甚至创建规则。相对而言,西部片中的女性形象只是充当了“花瓶”,“她”只是“他”胸前的又一枚勋章而已。而西部剧则完全不同,在这类电视剧中,虽然充满阳刚之美的男性也是被着重打造的“英雄”,但“他”却是一个“不完美的英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其说“他”是一个“英雄”,不如说“他”是一个不完美的硬汉。而西部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并非是男性的附庸,“她”拥有刚柔并济的性格,与“他”并肩作战,他们共同勾勒出一幅这样的图景:“他”如开天辟地的盘古,“她”似炼石补天的女娲,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勇气共同支撑起西部辽阔的天空。

一、西部男性:瑕不掩瑜的硬汉形象

相对于其他电视剧类型,西部剧中的男性形象更具硬汉气质,这与西部的雄浑之气浑然一体。《铁色高原》中的秦群、《戈壁母亲》中的钟槐、《苍茫天山》中的王大河、《西部太阳》中的顾渐风、《国脉》中的耿震山、《最后的骑兵》中的常问天、《康定情歌》中的康巴汉子洛桑等,这些硬汉从精神气质上说存在着这样的共性:冷峻、强悍、刚毅、坚忍。面对磨难,他们表现出的是坚毅果敢,执拗执著。如《铁色高原》中的秦群可以说是男性阳刚之气的诠释者:健壮高大的身躯,黝黑粗糙的皮肤,阳光曝晒之后隆起发达的肌肉,冷峻的面孔,深邃的眼睛,他的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个西部铁道兵的形象。

西部汉子的这种雄性的气质不仅仅表现在外形上,更表现在他们敢于与自然、与命运搏斗的勇气,敢于担当大任的责任感。如《国脉》中的英雄营长耿震山,经历青藏铁路三上三下,如同铁人一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青藏高原,宁愿忍受寂寞,饱受磨难,也要坚持到底。片中的结尾,高原的黄昏,残阳如血,耿震山恍惚中看到远远走来的文秀,激动得走上前,紧紧拉住文秀的手,不禁老泪纵横。耿震山激动地说:“咱们就在这守着,一定要守到青藏铁路修到拉萨的那一天!”

铿锵有力的语言,令观众肃然起敬。再比如《西部太阳》中的顾渐风,作为一个石油科技工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多病的身体条件,不眠不休地工作,面对上级领导怀疑的眼光,他说道:“我坚信脚下有石油,就算死,我也要攻克W构造!”无论代价有多大,他都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从不曾有丝毫改变,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付出生命。无论面对怎样的恶劣环境、艰苦条件和重重打击,他们都能凭借自身顽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西部剧中的男性主人公就是这样一群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硬汉,如沙漠中的骆驼刺一样坚韧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