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11
9650300000068

第68章 电视出镜记者的情感表达(1)

曾芝星

“什么是情感?情感就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的体验。不同体验,是以人的不同的态度为转移的,因此情感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应。”

记者是报道新闻事实的人,“出镜记者”的两层含义就是一要在镜头前出现,二要报道新闻事实。

“出镜记者的情感表现”可以理解为:记者在镜头前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新闻现场氛围与内容对自身刺激所产生的情感表露。

一般而言,新闻是客观性的工作,然而,新闻事件虽然是客观的,新闻报道者一定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与立场,因而在报道新闻客观事件时必然会体现主观的情感。例如:在报道国庆阅兵盛大庆典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返航时,记者自然而然会充满喜悦和自豪的情感;在报道汶川地震受灾情况时,记者也会自然而然心情沉重而悲痛;在报道矿难救援进展时,记者会有紧张和担心的情绪;在报道不法分子恶行的时候会有愤怒的心情等等。

因而笔者认为:记者在出镜报道时有必要适度地表达情感。因为记者在出镜报道时的情感表达不但是传播规律的必然,也是出镜记者本身和电视机前观众的需要。

第一,出镜记者身在新闻现场,新闻事件给出镜记者最直观的刺激,记者因刺激而产生情感态度,做报道时有释放内心情感的诉求。记者不仅是记者,记者首先是个自然人,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情绪波动。

第二,现场报道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拉近了电视机前观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观众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自己也在新闻现场的感受,并随之产生明显的情感需求。出镜记者的情感表现往往也是观众情感释放的过程,若出镜记者的情感脱离现场或者没有表达出观众期待的相应的情感,必然会使观众产生心理不适而最终影响信息传播效果。媒体报道一件事情,观众被感动了,报道者自己却没有被感动,观众一定会觉得报道者不近人情,从而导致观众与报道者之间拉开距离。

2008年汶川地震中,一位记者采访报道“女民警蒋敏在地震中失去了10位亲人,其中包括至爱的父母和幼女。而她在地震之后却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帮助更多受灾的群众。”受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失去至亲至爱亲人的她只能用一刻不停地忙碌来麻痹自己痛楚的神经以挤占自己悲恸的时间。可记者的采访却硬生生地撕开了她的伤口。

记者:“我们听说你自己也有亲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了?”

镜头前的蒋敏痛苦地闭上双眼又挣扎着睁开,点点头:“我的父母,还有我两岁的女儿都不在了。”

……

蒋敏继续工作,很快晕倒在帐篷外。记者说:“已经身心疲惫的蒋敏晕倒了。”

显然,这段采访记者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恰当的情感表现,这位记者是客观冷静的,但他的“无情”不但再一次撕开了被访者的伤口,他冷漠的情绪也让心疼蒋敏的亿万观众感到万分痛苦。

不可否认,新闻报道中,信息的传播是第一位的,情感是报道信息过程中的“伴随物”,但是恰当的情感表现在报道中也至关重要。信息和情感二者的关系应当是:信息为主,情感又不可没有或错位。

那么记者在镜头前的情感表达应该如何进行?怎样才能更适度地表达情感,既保证新闻的真实客观,又满足观众和报道者双方的情感诉求呢?

一、投入真情才能感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电视观众通常情况下会默认他们从电视媒体尤其是国家级电视媒体上获得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电视观众也会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观众不仅希望自己获得的信息是真实的,而且也希望伴随着的传播者的情感也是真实可信的。

一个新闻事件可能带给观众怎样的喜悦、感动、悲伤、愤怒,记者在报道之前会预先有所判断,因而记者在报道时所反映出来的相应的情感表达才会与电视观众的心理期待相契合。而相应的情感表达必定需要投入相应的真情实感,如果没有投入相应的情感而去刻意地表现,必然就会做作、不自然。

“……总想拿出比他实际上所具有的更多一些的情感,可是到什么地方去取呢?……只能去抑制或者夸张动作,去做出比应该做的更多的努力,仿佛这样就能表达出情感似的。但这一切做法并不会加强情感,相反地会破坏情感。这是外表的做作、夸张。”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中央电视台记者李小萌在从北川县城出来的山边遇到一位名叫朱元云的老人,因为放心不下家中仅存的一些粮食和腊肉,他正走在与下撤村民们相反的道路上。在简短的几分钟对话中,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大爷一直在说“我想回家看哈子”,大家能够感受到大爷执著地挂念着已经破碎的家。小萌拗不过大爷的坚持,只能帮着他扶起扁担,看着他用瘦弱的肩膀扛着扁担依然执著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叮嘱道:“慢走啊,小心点,口罩戴上。”走了十几米的老人突然又回头向记者们说了句:“让你们操心了。”小萌刹那间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感动,在镜头前掩面痛哭。这完全是一次随机的采访实拍,几乎没有编辑的痕迹,整个采访过程非常自然平实,没有任何刻意雕琢设计,基本上只是和群众的聊天实录。但就是这样一段朴实的新闻,播出后却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许多人被朱元云老人的坚韧和对家的深情以及出镜记者的爱心流露感动得热泪盈眶。

李小萌这则平实朴素的报道合情适境,是出镜记者在报道中情感流露的典型范例,电视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记者生发的真情实感。那么,这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源自哪里?首先,记者做人的真诚,投入的是真实的情感;其次,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最后,良好的专业素质使她不会因为言不及义而造成与观众的情感错位。

同样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一位知名的女主持人也到达了救灾现场,脸上挂着和大家一样悲痛的表情,用的也是低声细语的哀伤语调,可是镜头中的种种细节明显让人感觉到她的哀痛中多少有些惺惺作态、刻意雕琢。比如:去采访的路上,优雅地倚在飞机头等舱座位上风轻云淡地描述着地震灾情;在灾区的废墟上一丝不乱的头发上别着香奈儿的超大墨镜;在倒塌学校的废墟上拾起一本课本淡淡地说:“我小时候化学最差了。”然后把书放下,再拍拍手上的尘土……最后,观众们看到她采访归来坐在高级轿车上望着窗外仿佛陷入沉思的长镜头。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段“知名女主播灾区几日游”怎么会让人感觉不做作?遭到部分观众唾弃实属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