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9649900000009

第9章 C(4)

踌躇(chóuchú)

(1)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或徘徊不前。曹丕《出妇赋》有“马踌躇而回顾,野鸟翩而高飞”句。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现代汉语词有“踌躇不前”、“踌躇不决”、“颇费踌躇”等词。(2)从容自得的样子。如庄子《内篇·养生主》中描述庖丁解牛的场景,“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音huò,牛体解开的声音)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踌躇满志”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由于“踌躇满志”中的“满”字是上声,按上声的变读规则即便它前面的字是上声也要变读成近似阳平,所以这个现今不常单用的“躇”字极易被误解为是由上声变读而来的,被误读成chóuchǔ。

樗蒲(chūpú)

亦作“摴蒲”。古代的一种博戏,类似后来的掷色子。古代博具有子、马、五木等。人执六马,用五木掷采;采有十种,以卢、雉、犊、白为贵采,余为杂采。此种博戏盛行于汉魏。后则专以五木为戏,并作为赌博的通称。《世说新语·方正·五十九》:“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刍议(chúyì)

谦辞,指自己粗浅、鄙陋的建议或议论。如张说的《谏避暑三阳宫疏》:“臣自度刍议,十不一从。”古代的“刍”字指喂牲口的草料,常作谦辞用。如“刍言”、“刍见”、“刍荛”(在向别人提供意见时将自己比作草野鄙陋之人,荛,音ráo)等。“反刍”指的是偶蹄类的某些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细细地咀嚼,然后再咽下去,也称“倒嚼”(dǎojiào)。“刍”字,极易误读成zōu。

处理(chǔ)

相关汉语词还有“处置”、“处于”、“处女”、“处罚”、“相处”、“处方”、“处分”、“处境”、“共处”、“论处”、“相处”、“调处”、“处决”、“处世”、“处死”、“处子”、“处女地”、“处理品”、“处心积虑”、“设身处地”、“处之泰然”、“处变不惊”等。

处暑(chǔ)

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大致在公历8月23日左右,立秋之后,白露之前。每年的这个时间,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释是:“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标志着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

杵臼(chǔjiù)

“杵”,指捣米、捶衣、筑土用的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槌。有“木杵”、“铁杵”、“砧杵”等。“杵臼之交”指的是交友不嫌贫贱。《后汉书·吴佑传》载:“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在台湾高山族有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叫“杵乐”或“杵舞”,每当夜晚,三五成群的妇女环立于石臼周围,每人手执一人多高的长杵,一边捣臼,一边歌唱。佤族群众亦有此习俗。

楮墨(chǔ)

指纸和墨,借指书画或诗文。“楮”,是楮树。楮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因以为纸的代称。

褚(chǔ)

姓氏读音chǔ,从《广韵》丑吕切,中古上声字。单姓,《百家姓》收。“褚”姓,原姓姬,一说春秋宋公子段为褚师官,后人以官为氏;另一说是周代有褚地,居者以地为姓。西汉时有增补《史记》的史学家褚少孙,唐初有四大书法家之一、碑刻《圣教序》的作者褚遂良,清代有天文历算学家褚寅亮等。

相形见绌(chù)

“绌”字,音chù,《广韵》从竹律切,中古入声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规定“统读”为chù。原指绛红色、深红色,后又派生出“不足”、“短缺”等义。现代成语“相形见绌”是指同类事物相比之下其中的一方显露出不足或欠缺。“左支右绌”形容应付了这方,那方又出了问题,顾此失彼。“绌”的含义是“不足”,并非是指“拙劣”或“笨拙”。有人读“绌”为zhuō,是将“绌”字与“拙”字混为一谈了。

俶尔(chù)

倏尔、忽然的意思。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音yǐ)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句。

保俶塔(chù)

“俶”字,音chù,从《广韵》昌六切,中古入声字。塔名。在今杭州西湖北岸宝石山上,五代时吴越王钱俶的宰相吴延爽所建,共九级。相传,钱俶降宋入朝,恐被宋所拘,因命建塔祈神保佑,故名“保俶塔”。但该塔不久倒塌。宋咸平年间,僧人永保又募捐重修,减为七级。现存之塔为1933年新建,高45.3米。

畜肥(chù)

用作肥料的牲畜粪尿。相关汉语词还有“畜力”、“畜类”、“畜疫”、“畜生”、“子畜”、“公畜”、“幼畜”、“母畜”、“家畜”、“肉畜”、“役畜”、“六畜”、“种畜”、“牲畜”、“耕畜”、“林畜间作”等。“畜”字读xù音的汉语词仅有“畜牧”、“畜产”和“畜养”三个。

抽搐(chù)

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缩。“搐”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规定“统读”为chù。另有“搐动”、“搐缩”等词。

憷头(chù)

同“怵头”,遇事胆怯畏缩,不敢出头。另有“憷场”(同“怵场”)、“发憷”等词。

罢黜(chù)

贬斥、废除。西汉时思想家董仲舒创立“三纲五常”体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二千余年统治阶级以儒学为正统之局面。“黜”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chù。相关汉语词还有“贬黜”、“黜免”、“黜退”、“废黜”等。

欻拉(chuā)

象声词。形容摩擦或凉物接触热体时发出的声音。如“只见他欻拉一声抽出佩剑”、“欻拉一声把菜倒进热油锅里”。“欻”字,作为象声词也常单用或叠用,如形容仪仗队的脚步声等。

搋子(chuāi)

一般家庭用的、用长柄和胶皮碗作为吸盘制成的疏通下水道的工具。“搋”,也指用手使劲儿地压揉,如“搋面”、“搋衣服”等。

揣测(chuǎi)

推测、猜测。读上声chuǎi的“揣”字,本义是估计、忖度。相关汉语词还有“揣摩”、“揣度”、“揣想”等。另外“揣”字还读阴平的chuāi,如“揣手”、“怀揣”、“把钱揣在兜里”、“老母猪又揣上崽儿了”。在“挣揣”(音zhèngchuài)一词里读去声chuài,指尽力挣扎或摆脱。

囊揣(nāngchuài)

虚弱、懦弱无能。多见于早期白话文或近代小说、戏曲。如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所写:“俺如今鬓发苍白,身体囊揣,则恁(nèn)的东倒西歪。”“囊揣”音义皆同“囊膪”。“囊膪”指猪胸腰部的肥而松软的肉。

遄往(chuán)

迅速地往返。“遄”字,迅速貌。如《诗经·鄘风·相鼠》诗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汉语词“遄飞”,指疾速飞扬。王勃《滕王阁序》:“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椽子(chuán)

屋顶结构中放在檩子上承托屋面板和瓦片的木条,横断面有圆的,有方的。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椽笔”,有典。据《晋书·王珣传》载:“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音yù,动词,告诉)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事本无稽,后用以称颂他人的文章或写作才能,犹言大笔。如“如椽大笔”。

舛误(chuǎn)

差错、谬误、错乱。如《宋史·张举传》有载:“闭户读书四十年,手校数万卷,无一字舛。”相关汉语词还有“乖舛”、“舛谬”、“舛讹”、“舛错”等。另外“舛”字也指相悖逆,引申为不幸或不顺遂。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慨叹:“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舛”字极易误读成“桀(jié)”。

玉钏(chuàn)

指腕环,俗称镯子。《正字通·金部》的解释是:“古男女同用,今为惟女饰有之。”所谓“玉钏”就是用玉石或珠子串制的手镯。

创伤(chuāng)

“创”字,从《广韵》初良切,中古平声字。指身体所受的外伤(伴有体表组织破裂的损伤),多为名词,分刀伤、枪伤、割伤、刺伤等。常比喻物质或精神遭受的破坏或损伤,如战争创伤、精神创伤。相关汉语词还有“创面”、“创痕”、“创口”、“创痛”、“刀创”、“创痍”、“金疮药”、“创可贴”、“创巨痛深”等。在“重创”一词里作动词,也读阴平chuāng。

读去声chuàng的“创”字,多为动词。指开始或初次做某件事情。如“创业”、“创始”、“开创”、“创举”、“创意”、“创作”、“首创”、“创建”、“创立”、“创新”等。

幢幢(chuángchuáng)

“幢”字的本义是指旧时仪仗用的一种旗帜或刻着佛号、经咒的石柱。如“经幢”、“石幢”等(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幢幢”指影子晃动、摇动。如“人影幢幢”、“灯影幢幢”(见《现代汉语词典》)。

读zhuàng音的“幢”字,作量词,多形容高大的建筑,一座楼也叫一幢楼。

闯荡(chuǎng)

“闯”字在中古时只有chèn音一读,表示马出门的样子或出头貌,音义今已转失。其后发展为chuǎng、chuàng两支。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时将“闯荡”审为chuàngdàng。但考虑到字音从俗的因素,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将“闯”字确定为“统读”上声chuǎng。

怆然(chuàng)

悲伤的样子。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相关汉语词还有“凄怆”、“悲怆”、“怆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