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9649900000050

第50章 T(2)

醍醐(tíhú)

指从酥酪中提制的奶油。陆羽的《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佛教以“醍醐”比喻为最高的佛法。“醍醐灌顶”,在佛教用语里,指把纯酥油浇到头上,比喻给人以智慧,使人醒悟。又比喻清凉舒畅。顾况《行路难》诗有“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句。

倜傥(tìtǎng)

洒脱;不拘束。《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注引司马彪《序传》:“朗祖父俊,字元异,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现代汉语有“风流倜傥”一词。“倜傥”容易误读成chóudǎng。

孝悌(tì)

古代称在家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为孝;出门敬爱兄长为悌,引申为敬爱和顺从长者。是古代的一种伦理道德。

嚏喷(tì)

即打喷嚏。由于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生理现象。

恬不知耻(tián)

指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不以为耻。“恬”字,指坦然、安适。另有“恬静”、“恬适”、“恬淡”、“恬然”、“恬安”、“恬泊”、“恬逸”、“文恬武嬉”等词。“恬”字,极易误读成上声。

忝列(tián)

谦辞。古汉语的意思是“愧”、“有愧于”。表示辱没了对方或他人,自己有愧。汉语词有“忝列其中”、“忝列门墙”、“忝为人师”等。“忝”字,容易误读成上声。

暴殄天物(tiǎn)

指残害、灭绝自然界的生物。也指不爱惜物力,任意糟蹋东西。“殄”字,原意是灭绝。

轻佻(tiāo)

(言语举动等)不庄重,不严肃。《后汉书·何进传》载:“初,何皇后生皇子辩,王贵人生皇子协。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皇后有宠,且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汉语词还有“佻薄”、“佻巧”等。“佻”字,极易误读成上声。

迢迢(tiáotiáo)

形容路途遥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句。秦观的《鹊桥仙》词上阕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元代陈草庵的《山坡羊》小令是:“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迢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汉语词还有“迢递”、“迢遥”等。容易误读成zhāo zhāo。

髫龄(tiáo)

古时指儿童或幼年时代。因为在古代给婴儿剃头,并不是把头发全部剃光,而是将脑门附近的头发留着,留下来的头发长长后从脑门耷拉下来,古人叫“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句。汉语词另有“髫儿”、“髫发”等。

挑大梁(tiǎo)

比喻承担起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有时也说“扛大梁”。“挑”字,极易误读成阴平。

请帖(tiě)

又叫“帖子”,古代指公文、官府文书一类的东西。一般作名词或名词词素。《木兰辞》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句。杜甫《新安吏》有“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句。后也指邀请客人的通知。“帖”字,极易误读成tiē。另外,“帖子”也可指招帖或庚帖。汉语词还有“名帖”、“喜帖”、“禀帖”、“柬帖”、“下帖”、“换帖”、“谢帖”、“无名帖”等。

字帖(tiè)

“帖”字,作名词或名词词素时,指供学习书法、绘画用的临摹的范本(样本)或石刻的、木刻的拓本。又如“临帖”、“碑帖”、“法帖”、“画帖”等。这些词里的“帖”字,音tiè,极易误读成阴平音。另外,“帖”字作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素,在“帖服”、“帖然”、“帖泰”、“安帖”、“伏帖”、“服帖”、“宁帖”、“妥帖”、“熨帖”、“俯首帖耳”等词里读阴平音tiē,表服从、顺从、妥当、平稳义。

烯烃(tīng)

不饱和烃的一类。乙烯即属之。另有“烃基”一词,指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而成的基团,通常用R表示。如烷基、烯基等。

彤云(tóng)

指红霞或下雪前密布的阴云。如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里载:“彤云(红云)昼聚,素灵夜哭。”《水浒传》第十回写林冲雪夜上梁山:“且说林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阴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彤”字,原本指红色。容易误读成阴平。汉语词还有“彤管”、“彤墀”、“彤弓”、“彤帏”等。

倥侗(kōngtóng)

书面语中指蒙昧无知。如“倥侗不实之辈”、“古初朴蒙倥侗而不争”。《汉书·扬雄传下》中载,扬雄的“《法言》文多不著,独著其目: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恣于情性,聪明不开,训诸理。撰《学行》第一。”

洪洞(hónɡtóng)

地名。在山西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周代属扬侯国,隋改洪洞县。以县北洪洞镇得名。明代临狱就在洪洞县。因话本和京剧《玉堂春》而家喻户晓的苏三就曾在此监禁过,俗称苏三监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明代监狱,其布局和形制是研究封建社会官衙监狱规制的重要资料,后被毁。1984年复原重建。苏三的档案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仍在洪洞县司法科保存着。

洪洞大槐树还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明朝末年,因水患、蝗灾、兵乱等原因,在洪洞大槐树下一共进行了18次大规模的移民,屡移山西民众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十余个省市、500多个县市。“洪洞”,极易误读成hóngdòng。“洞”字,从《广韵》徒红切,中古平声字。

崆峒(kōngtóng)

(1)山名,即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位于甘肃平凉城西12公里处,为泾河源地,也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轩辕黄帝曾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养生之术。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2)“崆峒岛”,位于烟台市芝罘区东北部海域是烟台市区第一大海岛,主岛面积0.84平方公里。

悲恸(tòng)

非常悲哀。《论语·先进》中载:“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骰子(tóu)

方言。通称色子,一种游戏用具或赌具。一般用象牙或兽骨做成立体的正方形,六面分别刻上一至六个点数,掷之盘中以决胜负。

荼毒(tú)

荼是一种苦菜,毒指毒虫毒蛇之类,比喻毒害。李华《吊古战场文》曰:“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另外,“荼”在古书上指茅草上的白花。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注意“荼”字与“茶”字在字形上的区别。

於菟(wūtú)

古代楚人称虎。“於”字,从《广韵》哀都切,中古平声字。陆德明的《释文》曰:“於音乌,菟音徒。”《左传·宣公四年》载:“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鲁迅1931年写的《答客诮》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於菟”,又作地名,在今湖北云梦县北,古称“於菟乡”。相传为春秋时楚国的斗谷於菟(即令尹子文)出生后被遗弃、老虎哺育之地。

倾吐(tǔ)

倾诉。“吐”字,从《广韵》他鲁切,中古上声字。读这个上声音的“吐”字,一指使东西从嘴里出来;二指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三指说出来。相关汉语词有“吐痰”、“吐口水”、“吐穗儿”、“吐舌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吐实话”、“吐露”、“吐口”、“吐气”、“吐絮”、“喷吐”、“谈吐”、“吐鲁番”、“吐故纳新”等。

读去声音的“吐”字,从《广韵》汤故切,中古去声字。指(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如“呕吐”、“吐血”、“吐沫”、“吐酒”、“上吐下泻”、“吐了一地”、“吐出赃款”等。

湍急(tuān)

指水势急。《论衡·本性》中说:“譬之湍水,决之东则东,决之西则西。”

彖辞(tuàn)

《易经》中论卦义的文字,附于经文之下。也叫卦辞。如《周易·乾》:“彖曰,大哉乾元。”

颓丧(tuísànɡ)

情绪低落,精神委靡。汉语里另有“颓废”、“颓靡”、“颓唐”、“颓败”、“颓势”等词。“颓”字,容易误读成tuī。

馄饨(húntun)

一种用薄面片儿包卷上肉馅儿制成的、下锅煮熟后带汤吃的面品。江西叫“清汤”、广东叫“云吞”、四川叫“抄手”。元代张可久常用俚语的辛辣笔调讽刺和鞭挞元代社会一切以金钱为意志的恶浊风气以及官场中腐败昏庸的现象。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小令就是《醉太平·无题》:“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饨”字,极易误读成dùn。

拓扑学(tuòpū)

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改变形状时还能保留不变的一些特性,它只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他们的距离和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