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9649900000036

第36章 M(2)

渑池(miǎn)

地名,在河南西北,黄河南岸,邻接山西。故城在今河南渑池县西,战国时属郑地,后归秦。汉时置县,唐移至今治。秦昭襄王二十年,秦昭王欲夺赵国和氏璧的阴谋被蔺相如挫败以后,又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会盟,暗设伏兵欲擒赵王。蔺相如陪赵王同往。“渑池会”,实际上就是战国时代的“鸿门宴”,是楚汉鸿门宴之所本。“渑池”的“渑”字,从《广韵》弥兖切,中古上声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审为miǎn。

眄视(miàn)

斜着眼看,是傲慢的表示。“眄视”,读音miànshì。另有汉语词“顾眄”、“相眄”、“秋波流眄(左右看)”等。

岁杪(miǎo)

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汉语里有“岁杪”、“月杪”、“秋杪”等词。“岁杪”即年尾、年末。柳宗元《四门助教厅壁记》载:“其有通经力学者,必于岁之杪,升于礼部,听筒试焉。”

邈远(miǎo)

久远、遥远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之后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有“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湣而不迁兮,原志之有象”句。隋唐之际有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称为“药圣”的孙思邈,其书首列妇女、儿童疾病,并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有巨大贡献。“邈邈”也指遥远。

乜斜(miēxie)

(1)古代指因醉酒、困倦而眼睛眯缝着、睁不开的样子。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中有“着鬼祟,醉眼乜斜”句。(2)指眯缝着眼睛、斜着眼睛看人,多表示瞧不起或不满意。

乜斜,也是我国戏曲界常用的押韵工具——十三辙之一,在明清时代就已形成,与现代语言基本一致。这十三辙是:摇条辙、花发辙、人辰辙、由求辙、乜斜辙、姑苏辙、江阳辙、怀来辙、中东辙、一七辙、言前辙、灰堆辙、梭坡辙。

“乜”在姓氏上读niè。《百家姓》收,较罕见。我国南北皆有。其来源:一是源自少数民族姓氏,二是为“也”姓所改。

席篾(miè)

用薄竹片、苇子、高粱秆等的皮劈开而成的条儿,用来编制席篓。陆羽的《茶经》在写到茶具时说:“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汉语词还有“篾席”、“篾青”、“篾匠”、“篾条”、“篾子”等。

旻天(mín)

指秋天或泛指天。《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清道光皇帝的名字叫旻宁。今也多用作人名。

黾勉(mǐn)

指努力;勉力。《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有“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句。

泯灭(mǐn)

“泯”字,音mǐn,《广韵》作武尽切,中古上声字。《尔雅·释古》的解释是:“泯,尽也”。《说文新附》的解释是:“泯,灭也”。《广韵》的解释是:“泯,没也”。郭沫若《访日杂咏·宿春帆楼》有“晨辉一片殷勤意,泯却无边恩与仇”句。现代汉语的“泯”字,是消灭、丧失的意思,多指形迹、印象等较抽象的东西。如“良知泯灭”、“希望泯灭”、“相逢一笑泯恩仇”等。另有“泯没”一词,指(形迹、功绩等)消灭;消失。“泯”字,极易误读成mín。

酩酊大醉(mǐngdǐng)

喝酒醉得很厉害,大醉的样子。韩愈《归彭城》诗有“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句。“酩”字,从《广韵》莫迥切,中古上声字;“酊”字,从《广韵》都挺切,中古上声字。极易误读成míng dīng。

纰缪(pīmiù)

书面语中指错误。“缪”字,还有móu、miào两种读音。前者用在“未雨绸缪”一词里;后者是单姓。

宏谟(mó)

“谟”字,指计划、策略。“宏谟”指具有高瞻远瞩性的宏大谋略。《尚书》里有“谟”,文体名,记载的是有关君臣谋议政事的内容。

模糊(móhu)

指不分明、不清楚等义。如“界限模糊”、“概念模糊”、“模糊不清”、“眼睛模糊了”等。极易误读成mōhu或mǒhu。

模式(mó)

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另外“模型”、“模压”、“模本”等词里的“模”字也读mó。极易误读成mú。

按摩(mó)

又称“推拿”,在古代与针刺法结合运用疗病。《内经》中就有按摩疗法,扁鹊在临床上也运用过按摩疗法。唐代《一切经音义》言:“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隋唐时代,设有按摩博士,唐太医署中专设按摩科。按摩疗法被应用于内外伤各科疾病,在唐代曾流传到国外。“摩”字,一些人习惯读为阴平。

没奈何(mò)

无可奈何,实在没有办法来应对某件事情。“没”字,读mò,《广韵》作莫勃切,中古入声字。古代只有mò音一读,可表“入水”、“淹没”、“沦落”、“没收”、“尽”、“无”、“死亡”等义。今音除了mò外,又新添méi音,其中表“尽”、“无”义的词皆变读为méi了。但读“没”为mò音的现代词仍不在少数,如“没收”、“没落”、“没入”、“淹没”、“沉没”、“吞没”、“出没”、“神出鬼没”、“没齿不忘”、“没顶之灾”、“没世不忘”、“水深没膝”、“功不可没”等。极易误读成méinàihé。

没羽箭(mò)

原指尧帝时僬侥(音jiāo yáo)氏朝贡的箭名。汉代张清以“没羽箭”为号,言拉弓的力量强大,连箭上的羽毛也都深没(入)靶内。如果读成“没(méi)羽箭”的话,就会让人理解成“没有羽毛的箭”了。唐代诗人卢纶有《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没药(mò)

也称“末药”,没药树的树皮渗出的树脂和油胶在空气中变成红棕色坚硬的圆块,中医入药,性平味苦,有活血、散淤、消肿、止痛的功效。“没药树”是产于东非和阿拉伯半岛的一种橄榄科的小乔木,枝上有荆刺,夏季开花,核果球形。“没”字,容易误读成méi。

抹不开(mò)

指面子上下不来,害羞,不好意思。另外“抹墙”、“抹石灰”、“拐弯抹角”里的“抹”也读mò。

冒顿(mòdú)

秦末汉初时的匈奴首领,即冒顿单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时杀父头曼自立。后灭东胡,逐月氏,进占今内蒙河套一带,拥兵30余万。西汉初年,常南下侵扰,严重威胁西汉王朝安全。

含情脉脉(mòmò)

凝视,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句。辛弃疾《摸鱼儿》词曰:“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脉脉”容易误读成màimài。

粮秣(mò)

牲口的饲料。秣马厉兵是指喂饱马,磨快兵器,形容战斗前的准备。

蓦然(mò)

出乎意料地;突然。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词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种境界后被王国维喻为治学之道的第三种境界。“蓦”字,音mò,《广韵》作莫白切,中古入声字。极易误读成mù。另外,“蓦地”中的“蓦”字也读mò。

靺鞨(mòhé)

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我国长白山、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东至日本海。“靺鞨”是后来女真族的祖先。原名肃慎,北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五代时始称女真。《隋书·东夷传》载:“靺鞨在高丽之北,邑落俱有酋长,不相总一。”同时“靺鞨”也指靺鞨族居地所产的一种宝石。

民瘼(mò)

指老百姓的病痛、疾苦。《后汉书·循吏传序》载:“初,光武。……数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

中牟(móu)

(1)古邑名,春秋时晋邑,故址在今河北邯郸与邢台之间。(2)县名。汉置中牟县,隋初改为圃田县,唐初复改回中牟。今中牟县在河南中部,黄河南岸,郑州与开封之间,陇海铁路横贯全境。《汉语大词典》标“中牟”中的“牟”字,从《集韵》莫后切,中古上声字,今读móu。

“牟”字作为姓氏用字,读móu。《广韵》作莫浮切,尤韵;《韵会》标“牟,迷浮切,音谋”。中古平声字。《百家姓》收。《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里都有姓氏“牟”字的móu音标注。

模样儿(mú)

一指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如:“这姑娘模样儿挺好看的”、“一模一样”等;二则指约略的情况,如:“那人有三十岁左右的模样儿”;三指形势、趋势、情况,如:“看模样儿,这事儿要黄”。“模样儿”,极易误读为móyangr。

模具(mú)

指用压制或浇灌的办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工具,又叫“模子”。另有“模板”、“铅模”、“字模”、“铜模”等。极易误读成mó。

天姥(mǔ)

山名,在今浙江嵊县与新昌县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的前三句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姥”字,古音读mǔ,从《广韵》的莫补切,中古上声字。古“姥”字的释义有二:其一,通称老妇人,与“姆”义同。如《晋书·王羲之传》中写道:“[王羲之]又尝在戢(音jí)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其二,通“母”,指母亲或婆婆。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句。北方方言里称外祖母叫“姥姥”,读音lǎolao(轻读)。另外,福建宁德市境内有太姥山,“姥”字也读mǔ。

仫佬族(mùlǎo)

我国少数民族名,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罗城、宜山一带,人口20万,有本民族语言,多通汉语文,建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隶属河池市。

牟平(mù)

地名。今为山东烟台市所辖区。汉置东牟县,隋为牟平县,明清时为宁海州,1914年复改为牟平县。以地处牟山之阳,其地平坦,故名(见《汉书·地理志》)。“牟平”里的“牟”字读mù。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时有此审定。

苜蓿(mùxu)

北方又叫“紫花苜蓿”,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开蝶形紫花,为重要的牧草饲料和绿肥作物。据《史记·大宛列传》载,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於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即葡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