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9649900000013

第13章 D(3)

史牒(dié)

古代指前世传下来的文书或书籍、簿册一类的东西。另有“通牒”、“名牒”等词。

蹀躞(diéxiè)

指小步走路。如《古乐府·白头吟》诗一:“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疔毒(dīng)

又称“疔疮”,毒疮的一种。中医指病理变化迅速并伴有全身症状的小疮,面部和手足最常见,坚硬而根深,其状如钉,故名。

靪前掌(dīng)

“靪”字,原指鞋袜衣服上的补缀处,以状如钉头而名。“靪前掌”,即补鞋底。“靪”字,不读去声。

订正(dìng)

“订”字,音dìng,从《广韵》丁定切,中古去声字。改正、核定文字材料中的错误,使之正确,即勘误。相关汉语词还有“修订”、“校订”、“审订”、“考订”、“装订”、“增订”、“订书机”等。从古至今,“订”字就没有阴平音。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将其审为“统读”去声。在“装订”和“订书机”里,极易误读为阴平。

钉扣子(dìng)

“钉”字,动词,指用针线将扣子缝合在衣服上。也指将钉子、楔子等尖细的物件借助于外力打进另一物体中,或用钉子把东西固定、组合起来。如“钉钉子”、“钉合叶”、“板上钉钉”、“将镜框钉在墙上”等。“钉”字容易误读成阴平。

侗族(dòng)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交界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建有黔东南侗族自治州等各级自治政府。与之相关的汉语词还有“侗乡”、“侗语”、“侗戏”、“侗笛”等。

胴体(dòng)

“胴”字,极易误读为tóng。又称“屠体”,原指家畜屠宰后的躯干部分,商业上猪的屠体指除去猪毛、内脏、血、头、尾及四肢后的整个躯干。后也指泛人的躯体。在美术界,胴体指人的裸体。

句读(dòu)

也叫“句逗”。其中“读”字从《集韵》大透切,中古去声字。“句读”,指诵读文章时句中短暂的停顿,今以逗号标记。古代诵读文章时,文辞语句已绝处为句,因语意完整,停顿可稍长;文辞语句未尽处为读(音dòu),停顿极短。书面上用圈(句号)和点(读号)标记。一句一停,叫“一句一读”。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现代所用的逗号和句号就是承袭了古句读的用法,但分别句号和逗号的标准有所改变。

买椟还珠(dú)

“椟”字,指柜子、木匣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有个楚国人,把珍珠放在装潢华丽的木匣子里,到郑国去卖。郑国人买下了匣子,却退还了珍珠。比喻不识货,没有眼光,取舍失当或舍本逐末。

文牍(dú)

“牍”字,古代指写字用的狭长小竹木片儿,有误则可刮去重写。后来称公文为文牍,放在案子的公文叫案牍;称书信为尺牍。其后,一切公文书信皆被统称为文牍。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中有“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句。汉语里另有“连篇累牍”等词。

黩武(dú)

“黩”字,指轻率,滥用武力、好战。《三国志·蜀书·张翼传》载,诸葛亮死后,姜维统兵。后主刘禅延熙十八年(公元257年),广汉太守张翼与卫将军姜维兵还成都,准备再次兵讨魏将、雍州刺史王经把守的狄道城:“[姜]维议复出军,唯翼廷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汉语另有“穷兵黩武”一词。

爆肚儿(dǔ)

“爆”,是爆炒的意思;“肚儿”,指可供人食用的某些动物的胃。有“猪肚儿”、“牛肚儿”、“羊肚儿”、“肚丝儿”等。以上词里的“肚”字均读作上声的dǔ,并应加上儿尾。

肚子(dùzi/dǔzi)

两读两义。(1)读dùzi。“肚”字,从《广韵》徒古切,中古上声字。是人或动物腹部的通称,如“大肚子”、“小肚子”、“拉肚子”、“肚皮”、“肚量”、“肚脐”、“鱼肚白”、“牵肠挂肚”、“小肚鸡肠”等。也指物体圆得像凸起的肚子的部分,如“腿肚子”、“手指肚儿”等。(2)读音dǔzi,从《广韵》当古切。指供人食用的动物的胃脏,《广雅·释亲》的解释是“胃谓之肚”。

笃志(dǔ)

“笃”字,忠实、诚笃,专心一意,立志不变。如《荀子·修身》里曰:“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怅怅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也;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汉语里另有“笃信”、“笃学”、“笃实”、“笃好”、“情深意笃”等词。

蠹虫(dù)

原指专门噬咬木器、书籍或衣物的蛀虫。汉语另有“木蠹”、“书蠹”、“鱼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词。后比喻危害公益的坏人。

碓房(duì)

“碓”字,指舂米的设备,是在杵臼的基础上用木或石做成的。一般是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装杵或缚石,用两脚踏动木杠,利用杠杆原理使杵或石起落,脱去谷粒的皮或舂成粉,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东汉时经多年战乱之后,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水利设施及工具的运用上也发明了水排、翻车、水碓、霹雳车等,显示了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其中“水碓”是利用水利舂米的农具,动力机械为立式水轮,流水冲击水轮使之转动,轴上的拨板就拨动碓杆的梢,使碓头一起一落进行舂米。设置两个碓以上的还有“连机碓”,是晋代杜预发明的。

敦聘(dūn)

诚恳地、诚心诚意地聘请。另有“敦厚”、“敦请”、“敦促”、“敦睦”等汉语词。

趸批(dǔn)

“趸”字,指整数。整批,多指货物买卖。另有“趸售”、“趸货”、“趸买趸卖”、“趸进趸出”、“现趸现卖”等词。“拥趸”指演员、运动员或运动队等的支持者。如“足球拥趸”等。“趸船”指的是匣形平底的无动力装置的非自航船,最常见的是固定在码头边上的“浮码头”,用以供船舶停靠,上下旅客,装卸货物。一船约三百趸,每趸约一千六百公斤,故名“趸船”。另有汉语词“油趸”。

混沌(hùndùn)

同音两义。(1)古代传说中天地未开时模糊一团的状态。《白虎通·天地》中载:“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2)指糊里糊涂、无知少识的样子。

咄咄怪事(duōduō)

“咄咄”,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时审为duō duō,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审“咄”字“统读”为duō。《广韵》作当没切,中古入声字。古“咄”字,一作叹词,表“惊讶”、“诧异”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为:“谓欲相语而先惊之之词”。成语“咄咄怪事”即表惊诧。晋时,“殷中军(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桓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事见《世说新语·黜免》)

咄咄逼人(duōduō)

“咄咄”,使人惊惧、惊叹的声音,象声词。晋时,“咄咄逼人”乃文人们的口头常用语。《法书要录·卷十》载,王右军与司空郗公书曰:“献之,字子敬,少有清誉,善隶书,咄咄逼人。”今成语“咄咄逼人”指势头迅猛,给人以压力。其中的“咄咄”,极易误读成阳平。

掇拾(duō)

拾取、采取、搜集。如“掇拾旧闻”。

揣度(chuǎiduó)

推测、估计、谋虑的意思。古汉语以单字“度”用。汉语词还有“测度”、“猜度”、“忖度”、“审度”、“自度”、“裁度”、“臆度”、“揆度”、“以己度人”、“审时度势”、“度德量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度”字,从《广韵》徒落切,中古入声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duó。极易误读成dù。

踱步(duó)

“踱”字,从《广韵》徒落切,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时审为duó,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重新确定为“统读”。极易误读成dù。“踱步”原指赤足踏地,后转指慢步行走。如《水浒》第四回写鲁智深“离了僧房,信步踱出山门外立地,看着五台山,喝采一回”。相关汉语词还有“踱来踱去”、“踱着四方步”等。

驮子(duò)

指牲口负载着的成捆的货物,名词。“驮”字当动词用时读tu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