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研究
9633200000003

第3章 导论(2)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提出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水污染、大气污染、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我国环保资金不足,财政支出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占GDP的比例不到1%。哥本哈根会议我国又作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下降40%-45%的承诺。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态补偿宏观政策,不仅能完善我国的生态补偿概念、构建我国的生态补偿宏观政策体系;还能通过生态补偿政策介入模式的确定,选择最适宜我国的生态补偿政策介入模式,从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接着,本章对本文结构及主要内容、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归纳。

第二章理论综述。本章就国内外的生态补偿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从国外来看,分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补偿思想和西方生态补偿思想。国外生态补偿实践涉及的范围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流域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等,其中最多的是森林生态系统。从国内来看,生态补偿的概念不断发展和扩充,呈现四个阶段: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和生态服务提供者的补偿——多元化的补偿——利益调整。生态补偿的政策框架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补偿原则、补偿标准、重点领域、政策手段等方面。

第三章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必要性。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建立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必要性,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生态环境的属性。包括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是指,生态环境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属性,仅仅依靠市场无法实现最优配置,须由政府收取费用并持续提供生态环境产品和服务。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是指,提供生态服务的主体其内部收益远远低于社会收益,破坏生态环境的主体其成本远远低于社会成本。要解决这一外部性问题,最佳的方式是构建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第二,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对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增加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的投入资金,一方面要征收使用者服务费,并给予保护者补偿。第三,我国生态补偿的现状。我国生态补偿手段单一、补偿资金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宏观政策。

第四章中国生态补偿的宏观政策。第一,重新界定了生态补偿的概念:从内容看,生态补偿包括服务补偿、资源补偿、保护补偿、发展补偿和破坏补偿5个方面。从层次上看,生态补偿包括利益协调和环境协调两个层面。第二,中国生态补偿政策介入的模式选择。从现实政策来看,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强制性介入和诱致性介入。生态补偿初期,我国应采用强制性介入。生态补偿成熟阶段,强制性向诱致性转变。第三,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目标是减少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生态产业。第四,生态补偿的宏观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土地政策。与前两者不同,后三种政策手段虽然是独立的政策类型,却常常通过财政或金融手段发挥作用,即作用路径具有依赖性。生态补偿产业政策的作用对象是生态友好型产业和生态破坏型产业,可采取税收刺激、财政补贴、金融政策和产业扶持战略等手段。生态补偿的收入分配政策可通过收入转移支付、税收、公共投资、强化社会保障等手段补偿生态服务提供区域。生态补偿的土地政策可采用监控土地利用结构、监督土地开发活动、贯彻“保护优先、兼顾开发”的开发方针、推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等手段。第五,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生态补偿政策的预警信号可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四大政策目标是否实现是衡量政策效果的主要指标。

第五章中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第一,国外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第二,中国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的现状及问题;第三,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构建。明确了补偿层次、补偿工具、补偿重点和现有政策如何完善,并提出了开征碳税、发展生态项目建设区的后续产业等创新措施。

第六章生态补偿的金融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国外生态补偿金融政策的实践与启示。第二,中国生态补偿金融政策的现状及问题;第三,中国生态补偿金融政策的构建。明确了补偿层次、补偿工具、补偿重点和现有政策如何完善,并提出了推进清洁发展机制的政策创新。

第七章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保障措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从法律层面来看,需要制定《生态补偿法》、完善生态补偿配套单行法、明确生态补偿相关刑罚和构建生态环境诉讼机制。从非正式制度来看,需要宣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价值理念;重视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生态补偿意识;加强生态补偿意识的公益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逐渐改善风俗习惯中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因素。从转变政府职能来看,需要加强生态补偿规划、贯彻生态补偿目标责任制和增加生态补偿政绩考核权重。

第三节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资源环境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理内核,包括外部性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结合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本文在生态补偿概念和政策构建的研究中,主要采取定性分析,揭示概念本质和构建政策体系。定量分析则主要体现在国内外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践分析,包括环境税的税目和税率、历年来各类环境税征收金额以及占总税收的比例。排污收费征收情况、收入总额及交纳单位、排污费收入的构成。退耕还林的补偿标准、补偿年限等。

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是经济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实证分析是指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本文的规范分析集中体现在我国生态补偿概念的创新和宏观政策体系的构建。包括二元化的生态补偿概念、政策模式的选择、补偿层次的划分、政策工具的使用、现有政策的完善和采取何种创新政策。而实证分析则集中体现在对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的国内外实践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还原现实情况,并得出相应结论。

三、数理模型分析法

数理模型分析法是指在经济分析过程中,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字算式的推导来研究和表示经济过程和现象的研究方法。本文提出创新措施碳税时,根据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减排承诺构建了数理模型,估算出要实现承诺每年的碳排放总量和需要减排的量,并在此基础上算出应推行的碳税税率。通过数理分析法的使用,使推理更加直观方便和准确,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更加条理化、逻辑化和明了化。

四、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按照特定的指标体系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评价。本文研究国内外生态补偿实践时,就国内和国外的补偿政策、补偿工具、补偿力度、补偿方式等进行了纵向比较,以找出我国生态补偿的差距和不足。在研究我国的生态补偿实践时,就几个典型的大型生态补偿项目进行了横向比较,以完善现有政策。

第四节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1.提出二元化的生态补偿概念。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生态补偿概念总结并拓展,提出二元化的生态补偿概念。即内容上包括服务补偿、资源补偿、保护补偿、发展补偿和破坏补偿五个方面,层次上包括利益协调和环境协调二个层次。

2.建立生态补偿的宏观政策体系。现有文献很少对生态补偿的宏观政策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将把已有的生态补偿宏观政策总结归类,重点从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角度,建立起系统的生态补偿宏观政策体系。

3.提出创新的政策措施。针对生态补偿财政政策,本文提出开征碳税和发展生态产业等创新政策。针对生态补偿金融政策,本文提出推进清洁发展机制的创新思路。

4.提出生态补偿政策介入的模式。现有文献鲜少有人涉及生态补偿政策介入模式。本文创造性地提出生态补偿政策介入的模式,并根据市场机制作用以及政策力度的不同,将生态补偿政策划分为强制性介入和诱致性介入模式。生态补偿政策介入模式的提出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有利于我国生态补偿政策介入模式的选择。

二、不足之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生态补偿金融政策的实践和理论都相对较少,这部分内容不如生态补偿财政政策丰富,提出的思路和对策也不如财政政策成熟。第二,由于篇幅所限,选取了宏观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行重点分析,对产业政策、分配政策等其他政策阐述相对较略。第三,政策效果评价只是简单地提出了可参考的指标,未形成明确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第四,政策的构建只是一个初步框架,对补偿水平等内容未有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