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研究
9633200000012

第12章 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基本框架(4)

(三)生态补偿的产业、收入分配及土地政策

生态补偿的产业政策立足点是保护和扶持,作用对象是两类产业——生态友好型产业和生态破坏型产业,采取的政策手段如下:第一,税收刺激。如税收减免、优惠税率、加速折旧、税收抵免等优惠方式;又如高额税率、惩罚性税收等惩罚方式。由相关部门划分产业的生态友好程度,根据该程度确定优惠力度或惩罚力度。税收优惠力度与友好度挂钩,友好度越大,企业可获得的税收优惠越多,反之亦然。第二,财政补贴。该措施适用于环境友好型的产业,通过财政补贴为这类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三,金融政策。对于环境友好型产业给予低息贷款、提高信贷配给量;相反,对于环境破坏型产业实行高息贷款、减少信贷配给量。第四,确立产业扶持战略。确立绿色产业的重点产业地位,在行政审批、管理、财政、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条件。通过免费提供技术支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态补偿的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是补偿生态服务提供区,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可采纳的政策措施为:第一,建立偏向生态服务提供区和绿色产业的收入转移支付政策和税收政策。加大政府对生态服务提供区和绿色产业的转移支付力度,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与方向;利用减免所得税,提高生态服务提供区和绿色产业的收入水平。第二,加大对生态服务提供区的公共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基本生活设施等的投资,提高生态服务区创收能力。第三,强化生态服务提供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筹集养老、失业、医疗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保障失业的社会保障资金,提高生态服务提供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确保生态服务提供区不因保护生态而减少收入、降低生活质量。

生态补偿的土地政策目的是在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常见的政策措施有:第一,监督并控制土地利用结构,包括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比例结构,绿色产业与非绿色产业的用地结构。第二,监督土地开发活动。包括审查新开垦耕地是否符合生态规划要求,新建项目是否导致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第三,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倡导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对于禁止开发区,严格禁止和限制土地开发;对于限制开发区,贯彻“保护优先、兼顾开发”的土地开发方针;对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实行“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土地开发指导思想。第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保障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安全,规范土地利用行为和推广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

二、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和调控经济良性运行所采取的策略及其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由税收政策、收费政策、支出政策、预算政策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财政政策体系。根据以上的划分,结合自身的特点,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可以从税收、收费、支出、预算四个方面展开。构建生态补偿的税收政策的重点包括:改革完善现行税制结构;加大税收优惠对环境保护的刺激力度,优化生态税收体系;开征生态税;改革现行的资源税费制度;强化消费税的生态保护作用。生态补偿的收费政策的重点是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和生态补偿费制度。生态补偿的支出政策包括完善加大中央财政投资力度、完善横向和纵向两级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的预算政策重点放在形成生态补偿的一般预算制度和项目预算制度。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政策外,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也是常见的生态补偿宏观经济政策。所谓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是指,为了保证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由企业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确定的标准,预提并单独存储的专门用于本企业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资金。目前采用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最普遍的行业是矿山开采行业。

三、生态补偿的金融政策

在我国,很多学者都把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同,这是非常不准确的。金融政策是国家在金融领域中所采用的各种方针和政策措施的总称。金融政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具体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储蓄政策、银行政策、外汇政策和黄金政策等。显而易见,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不是平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为实现生态补偿,可利用信贷政策,有利于生态保护则优惠信贷,反之则限制信贷。也可利用利率政策,有利于生态保护则低息或贴息贷款,反之则高息贷款。还可以利用基金、环境污染责任险等多种金融工具。

第五节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预警及效果评价

一、政策预警

预警是指在可能发生的危险出现之前,根据相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者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警示,避免在毫无准备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危险,从而减轻或避免损失的行为。生态补偿政策的预警则是指在政策实施之前,根据生态补偿的政策效果,以及对经济、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作出的警示。

(一)预警信号的种类

根据影响程度的不同,由好到坏可以设定三个层次,即绿色、黄色和红色。绿色表示经数据分析后,显示该政策切实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且未对经济社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有必要继续实施。黄色表示经数据分析后,显示该政策对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具有一定效果,但同时对经济社会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需要调整政策再实施。红色表示经数据分析后,显示该政策对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效果不明显,但却对经济社会产生明显的负面作用,需要立即停止实施该政策。

(二)预警的传导

地方各级发改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一定时期内生态补偿政策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估,然后对其作出“绿色、黄色、红色”的警示,并自下而上地传导到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预警体系中枢根据地方各级的数据和信息,判断其警示的可靠性。当国家发改委确定警示是准确可靠时,则正式对外发布政策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效果评价

生态补偿的政策效果是政策措施推行之后产生的作用和绩效。政策的效果好坏,主要体现在政策实施后,政策目标是否实现。由于生态补偿政策主要有四大政策目标:减少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扶持生态产业发展,评价政策效果的主要依据就是这四个方面是否较政策执行前有所改善。

(一)衡量“减少生态破坏”的指标

减少生态破坏,指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衡量生态破坏的指标比较多,这里选取最典型也最易获得的数据,主要有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评价、主要矿产基础储量、地区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城市空气质量指标、地区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地区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和处理情况等一系列年度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的走势,可大致判断出是否实现“减少生态破坏”的目标。

(二)衡量“生态环境建设”的指标

生态环境建设即生态修复或生态重建。衡量生态环境建设的成绩好坏,可以采用造林面积、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各地区湿地面积、红树林各地类面积、各地区自然保护基本情况、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物种及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年度数据。

(三)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调政府也要为生态保护做出牺牲的区域提供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选取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指标,包括地区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可支配财力;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支出指标,包括人均财政支出、各项基本服务人均支出等数据。

(四)衡量“生态产业发展”的指标

生态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强调少用化肥农药和生态环境安全;生态工业强调节能高效。当前,生态产业在我国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统计过程中也未专门对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作具体划分和计量。在衡量生态产业发展时,只能分别以农业和工业为对象,从与行业相关的节能环保指标的改善来体现。如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参考农业化肥施用量和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对生态工业的发展可以参照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城市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等。

综上所述,政策效果评价沿着效果评价——目标执行情况——考察衡量指标的路径进行。评估时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涉及的指标有全国性指标和区域性指标。政策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既要重视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区域的指标,又不能忽视全国性的指标。第二,指标的主次。每项目标有不止一个衡量指标,判断目标执行情况的是最主要的指标。第三,政策目标的主次。四大目标的重要性按照其所列序号依次递减。在考察中,如果出现某些目标改善,某些目标未改善时,则以主要目标作为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