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源与流:西方文化中经济观念的演进
9632600000030

第30章 地理大发现和重商主义(2)

而地理大发现就是民族国家征服和掠夺的典型事件。15世纪末,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陆续发展为专制君主制国家,这些国家的君主均需要以实力为保证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在经济上,这些国家内部商品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农民普遍交纳货币地租,手工业作坊的工匠与师傅,帮工与徒工大多领取货币工资;由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国家之间的商品流通和交易量的急剧扩大,导致作为货币材料的白银短缺,从而使西欧的货币体系从银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但是黄金较之白银稀缺程度更高。于是,“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15世纪之前的国际贸易就是东西方贸易。15世纪中叶,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两条路线。一条是从东方到波斯湾,然后从霍尔木茨把货物装上船,经海路到阿拉伯河,最后从巴士拉用马车运到地中海或黑海;另一条是从南印度起航用船只运到亚丁或吉达,然后经红海到苏伊士,从苏伊士到开罗,从开罗经尼罗河到亚历山大里亚,最后到达威尼斯。无论哪一条路线,占据东西方要冲的意大利都处于有利地位,弗兰德垄断了纺织品和丝绸交易,威尼斯垄断了奢侈品和珍宝交易,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财富。1453年,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独霸了东地中海,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专制君主当时不满意这种现象,渴望找到一条前往香料产地东印度群岛的新路,以打破意大利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在15世纪初,葡萄牙的国王及王子就热心于远洋事业,国王若奥一世的大军在1415年占领直布罗陀和休达。1434年,亨利王子的船队越过这里,白人依然是白人。1436年,葡萄牙人在北纬24度与黑人第一次相遇。1441年,第一船黑人奴隶返回葡萄牙。1448年,葡萄牙在北纬20度毛里塔尼亚地区设立西非第一个殖民点,奴隶贸易成为一种常规行为,冒险家们用几匹马及马具就可以换上百个奴隶。亨利王子从这种大为赚钱的生意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总利润的1/4。1487年,当葡萄牙人迪亚士沿西非海岸探险时,连续13天的南风把他的船吹过好望角,1488年2月3日,印度洋出现在他的眼前。这次航行往返两万公里,船绕行整个南部非洲海岸,为开辟从欧洲经大西洋、印度洋到东方的航路打下重要的基础。

西班牙自中世纪以来就是航海强国,它三面临海,大陆海岸线长达3100公里,非常有利于发展渔业、航海业和外贸业。早在1402年,西班牙就在西非海岸外的加那礼群岛上建立殖民点,开始奴隶贸易。1492年3月,在葡萄牙探险成功的刺激下,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西班牙朝廷与哥伦布签订了被称之为“圣塔菲协定”的文件。文件规定,如果探险成功,将授予哥伦布“唐”的贵族头衔,并任命他为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的“海洋元帅”;哥伦布拥有在上述地区内获得的全部财富的1/10;有上述地区的“商务裁判权”,有权获得去这些地区的船只收益的1/8。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带领90余人驾驶三艘帆船,从帕洛斯港启航。在他们的船帆上有巨大的十字架,主桅杆上飘扬着伊萨贝拉女王的旗帜。三艘船驶入了烟波浩淼的海洋,去寻找前往“西潘戈”(日本)的航线。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预期没有实现,到了9月底,船员中弥漫了失望情绪。哥伦布恩威并施,努力平息船员的怨气。10月6日,他承诺再坚持4~5天,不见陆地则返航。10月11日,船员发现了一根芦苇,一颗小树,一块被加工过的木板。10月12日凌晨2时,船队的值班员终于看到了陆地。当天上午,哥伦布一行第一次登上西半球陆地。这是一块长约13英里、宽约6英里的珊瑚岛,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神圣的救世主。10月28日,哥伦布的船队到达古巴,他误认为这里是中国的穷困地区。12月6日,船队到达海地,哥伦布又误认为到了日本。1493年1月2日,船队开始返航,3月13日,船队回到西班牙。这次空前的224天、往返8000多海里的航行,哥伦布给欧洲带回了大西洋彼岸的奇花异果,黄金白银,珍禽羽毛,还有几个印第安人。消息迅速传遍欧洲。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率领由17艘船、1500人组成的船队再赴他所称的“西印度”。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人伽马率领四艘船绕过好望角,在一个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到达卡利库特港。在那里他购买了一船香料,于次年9月返回葡萄牙,这船香料的价值相当于整个远征队费用的60倍。欧洲人终于从海上到达印度。

1519年9月10日,麦哲伦率领一支由5艘船、250人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起航,向大西洋进发。11月29日,船队到达巴西海岸累西非。1520年11月28日,经过1个月零7天的艰难航行,船队穿过一条海峡。如今,这条海峡已经以他的名字命名。海峡长达580公里,港汊交错,潮汐汹涌,两岸山脉高耸,雾气弥漫;海峡的一边则是浩瀚的大洋,这里风平浪静,麦哲伦将其命名为“太平洋”。1521年3月,他的船队穿过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1521年4月27人,在与当地土著居民的争斗中,麦哲伦及手下的40名船员被土著人所杀。5月1日,船队开始返航,由于一路艰难,绝大部分水手或者死于风暴,或者死于饥饿。1522年9月6日,仅剩的被风浪严重损坏的“维多利亚号”及18位船员,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终于回到塞维利亚港。虽然归来没有统帅,但船员们仍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船长收到国王颁发的一枚纹章,纹章的顶部是一个地球,地球表面飘着一条缎带,缎带上用拉丁文刻着这样的句子:“你首先拥抱了我!”这次航行,向西横渡大西洋,绕过南美洲,横渡太平洋,穿越今天的马来西亚群岛,横渡印度洋,绕过非洲,行程8万公里,东西经过360个纬度,航迹面积达4.22亿平方公里。它宣布了环球航行时代的到来。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社会及其人们的世界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们形成了真正的“世界观念”。地球表面的面积约5.1万平方公里,在1400年人们仅了解上述面积的1/10,约5000平方公里。因为地理大发现,1500年欧洲人所考察的面积已达1.1万平方公里,1600年已达3.1万平方公里。欧洲人的探险与发现使得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将各种文明进行比较,从而寻找出更一般的规律。

其次,地理大发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产生,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随着新航路和美洲的发现,出现了从事大规模海外贸易的商船队,使东方奢侈品的价格跌落,销路扩大。一般日用品,如糖、烟草、茶叶、咖啡、棉花、大米、马铃薯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产品。西欧的工业制品,如英国的毛织品、铁器也大量向东方和美洲输出。这时的欧洲商业,已不仅仅满足用少量贵重物品从王公贵族的荷包中赚取一本万利的高利润,而是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在广大市场上销售,从而赚取大量的、经常性的利润。

现在展现在欧洲人面前的,已经不是一个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个地球了。传统的中世纪的思想方式的千年藩篱,同旧日的、狭隘的故乡藩篱和由于海洋造成的障碍一起崩溃了。在人的外界视线和内心视线前面,都展开了无限广大的视野。在为印度的财富、墨西哥和波托西的金矿银矿所引诱的青年人看来,循规蹈矩以及好几个世代留传下来的行会特权及其习惯都成为一种过时的东西。这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漫游骑士的时代,与封建骑士不同,资产阶级的骑士们效忠自己的国王和上帝,这就是金银。

地理大发现给欧洲的商人们带来了巨量的财富,而商人的钱袋又满足了君主征战和奢侈的需要。于是,17世纪经济学家是这样接受国民财富这个概念的,即认为财富的创造仅仅是为了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和国王在这时面对的敌人是共同的,即政治上的教皇,经济上的封建贵族。新兴资产阶级的弱小决定了它必须将自身的利益表现为国家利益,利用王权既反对教皇的清规戒律,又反对封建贵族的地方割据。“由此可见,政府,如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等等的政府,是作为历史上解体过程的条件而出现的,是作为资本存在条件的创造者而出现的——这已为历史所证明。”

另一方面,“君主专制本身已经是资产阶级财富发展到同旧的封建关系不相容的阶段上的产物,它应当有能力在地球表面的一切点上运用同一形式的一般权力,为了适应于这一点,它需要拥有这种权力的物质杠杆,这就是一般等价物,处于时刻准备投入战斗的形式上的财富,而在这种形式上,财富完全摆脱了地方的、自然的、个人的特殊关系。君主专制需要货币形式的财富。……因此,君主专制力求使货币转化为一般的支付手段。这种转化,只有通过强制性的流通,使产品低于产品价值进行流通,才能实现。”12 在生产不发达的情况下,要迅速获得巨量的货币,只有两种方法:殖民掠夺与贸易。而殖民掠夺一开始受着各种条件的制约,特别是殖民空间的有限性是无法越过的屏障。于是贸易就成为君主们关注的首选目标。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而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地球的财富和地球本身。”13 伊丽莎白一世的宠臣雷利的上述名言,清楚地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君主们的基本观念。长期以来,海妖的歌声对人们来说是灾难和阴谋,以至于强大的奥德赛只能把自己绑在桅杆上,才敢去听听那优美而邪恶的歌声。而近代的君主们却认为海妖的歌声是黄金,是白银,是丰饶的土地和茂密的森林。他们指示君主的船队向一切未知之地进发,去寻找那神秘的海妖,倾听她们悦耳动听的歌声……

三、金钱与重商的时代

1615年,一位法国贵族安·德·蒙克莱田写了一本书,名为《献给皇上和皇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这本书讨论的都是一些实际的问题,如制造业、航海业和商业的发展措施,是一部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著作。作为贵族,蒙克莱田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精通拉丁文和希腊文,读过许多古代作家的作品。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引用这些作家的著作。毫无疑问,他十分清楚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的经济学是什么含义。当时的欧洲人仍然将这个词理解为持家之道。1620年,有个英国人出版了名为《经济观察和建议》的著作,作者给经济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持家理财的精湛艺术。作者集中研究了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即一个绅士如何选择合适的太太。根据他的建议,最佳太太应该是白天忙里酬外,晚上讨人喜欢。

蒙克莱田之所以要将自己的书命名为“政治经济学”,就是力图将自己的理论和上述经济学区别开来。在希腊文中,政治是指社会结构。蒙克莱田认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就是繁荣整个国家的经济。蒙克莱田强调商业是国家活动的基础,而外国商人的活动对国家经济是有害的,他们运走法国的商品和货币,使法国的贵金属大量流失。然而黄金比铁更有威力,它是战争的神经。因此蒙克莱田极力反对外国商人享受同法国商人一样的平等权利,主张限制外商的活动。

蒙克莱田所向往的是一个孤立的国家,它的优点是完全能自给自足地供应所需要的一切,他认为国内贸易的好处就在于不会带来损失,因为这种贸易正如一个人双手各持一个罐子,把水从一个罐子注入另一个罐子。这种贸易然而也不会增加财富。而对外贸易只要多出口、少进口,就可以使金银流入法国。为此,蒙克莱田大声疾呼,商人为了获得这些利益,出生入死,甘冒海上陆上的种种风险,商人是国家的支柱,农民则是国家的双足,至于工业,则是为商业服务的。

蒙克莱田1621年去世,他死后的150年间,政治经济学始终没有超出这位法国贵族规定的范围,即一门论述国家经济的科学。蒙克莱田的功绩,不仅在于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而且在于他突出了一个特殊的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思维从此显示出独立的品格。

在当时,重视商业特别是国外贸易绝不是个别现象。在法国,除了蒙克莱田之外,还有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培尔;在英国,有东印度公司的董事托马斯·孟,还有下院议员达芬南;在意大利,有安东尼奥·塞拉;在德国和奥地利,有著名的官方学派,他们都怀有类似的思想。后来,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亚当·斯密将这些人的思想用一个概念来说明,那就是重商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