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态经济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思想史上的革命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作为人类发展思想史的一场革命,是人类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当代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促使人们的反思和检讨既有的发展观念和理论,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到80年代初期,由联合国授权有关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发展战略,引起了世界的广泛重视,如何寻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中心议题之一,随后可持续发展观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按目前国际通行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指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是既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又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和谐,使子孙后代得以永续发展。“当我们考虑人类生存面临的挑战时,我们必须优先考虑后几代人的利益”。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而是以更高的层次、更远的视野、更丰富的内容来认识和解决环境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这种由过去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对立起来的观念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无疑是发展思想史的跨时代革命,必然引起人们对很多重要问题的重新思考,引起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们的社会关系问题上的重大调整,其重要的意义,将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
近年来,中国理论界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不可否认,当前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认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一般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和热衷于对西方发展理论的介绍和评价、引申与发挥,忽视从中国发展实践的具体分析出发,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新理论和方法,以解决中国发展过程面临的特殊矛盾和问题;在实证研究上主要限于从人口、环境、资源、技术以及制度等方面展开讨论。这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忽视了人类实践主体的历史基础,即将“自然价值主体地位”取代了“人类中心地位”所形成的生态、经济、文化发展历史基础;另一方面存在将人的发展实践活动中,以人为中心形成的生态与经济文化关系以及其他复杂关系随意分割的状况。
作为实践,人类可持续发展虽然具有多层面和复杂多样的内容,但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人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人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和发展了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的文化和精神产品,以满足主体自由创造心灵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以生产实践方式为基础的经济文化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生态、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和整体发展机制,构成了现代人类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点是生态经济文化整体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一种新的发展观是对人类发展实践的经验性总结。我们要认识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思维和认识的方法上应从以下入手:首先,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对于发展的实践过程进行彻底深入的思考取得的结论人才能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次,坚持对人类实践过程的考察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人类可持续发展观应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应深入地分析人的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当然包括生产的、技术的、文化的、社会的各种手段;同时,应将人的主要活动形式一经济文化活动与人的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再次,坚持对环境与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综合分析。人类现实生活是以人的生产实践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经济文化发展所代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离不开生态环境提供的各种要素。只有对生态环境与经济文化发展关系认真分析,才能把握住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永恒关系。在这个内涵丰富的关系体系中,人类的经济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最基本的重要关系。考察人类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人类社会发展是以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从原始经济文化时期,经农业经济文化时期,到工业经济文化时期,直至今天现代后工业社会的现代经济文化时期,人类经济文化与自然生态变化过程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人类经济文化系统的物质要素和空间依托,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文化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态经济文化整体系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演变关系中,生态环境变化不只是自然与经济才是原因,生态系统中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环境因素的变迁还取决于人类的文化因素。特别是开发利用自然的价值观念以及观念对自身行为的支配,是实践主体通过技术手段影响环境发展的终极根源。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确立具体的生态经济文化整体发展观,文化建设和文化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特点是人类生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
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驾驭、征服与掠夺,在西方是在人文主义和近代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之后开始的。“与中世纪宗教文化相反,人文主义者的文化并不是要引导人们离群索居,对物质的占有也不应该仅仅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热情、雄心和争取荣誉是一个高贵的心灵行动的源泉,在人文主义教育中必须鼓励这些东西。”而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的理性主义、科技主义、经验主义、物质主义等,无论是培根的“科学的真理就是赋予人类以新的发现与力量”、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还是牛顿的物理定律、洛客的“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向幸福之路”、斯密的“物质财富积累越多世界就越有秩序”,人的使命就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理性面前,人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技术为手段,认为一切都会为人类所把握:“给我空间与运动,我就可以造出一个宇宙。”正是这种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拉开了近代社会人类征服自然的序幕。正如马克斯·韦伯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是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而建立在这种文化思潮基础上的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及二三次产业革命,则是凭借这种理性精神,把人类对自然界的占有的雄心、欲望变为现实。应当承认,人文主义价值观、理性主义世界观以及工业文明精神,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它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与驾驭成为可能,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但与此同时,这种文化精神人与自然对立的经济文化观,片面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观,使人类踏上了征服与掠夺自然的征程,而人类也为文明的这种自发、盲目的单向度发展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正如马克思所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留给自己的则是荒漠。”也正是从工业革命100年左右起,人类社会进入了生态环境危机。
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剧烈的经济变化改革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开始,世界观便遭受到两次巨大的打击。达尔文的进化论剥夺了人临驾于万物的特权,使人从至高无上的地位沦落为物种的普通一员;而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则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世界观—熵的世界观—物质能量不可逆转地向一个方向—从有序到无序转化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现代西方哲学对主客二元分立的近代哲学的抨击,对人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对科技主义的否定和对元哲学的张扬,都启发人们深刻反省人类文明单向度发展的偏狭观念。而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增生和地球承载能力的严重退化,尤其是70年代以来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报复,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重新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己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思想,更加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文化价值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正是反映了人们对传统西方实践理念的反思对人的主体地位和新的人文精神的呼唤,发展中国家和东方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认同也是在发展实践中,认识到传统发展理论实践理念的不足。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一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强调“人的力量”,提倡“人定胜天”,忽略了自然与人类经济文化的关系,把人的意识强加给自然,加之经济发展依赖于政治拉动,经济体制缺乏活力,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盲目增长等原因,也造成了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同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在1958年,为了片面追求工农业产值的高速增长,出现大跃进、大炼钢铁、滥伐林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国民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实践的理念的特征,其根本特点就是由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理念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的根本转换,关键是要形成以人一文化一自然一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观念。人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成果的创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讲的生态经济文化建设,就是指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确立生态、经济、文化协调互动演进的价值导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可持续发展从外延描绘是人与人、人与对象世界协调发展的理想构想,而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调整,这就需要人类实践能力的极大提高来推动生态、经济、文化的整体协调发展,建立立足于后工业社会生态文明的经济文化体系,以人类与生物圈共存为价值导向来发展生产力,确立生态经济文化发展观和生态文化与生态经济协调机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人的行为的一种新的理念,并非仅是由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而是在人类反观自身生存与永续发展的内在需要,而推动的社会文化精神的根本转变。“人通过文化认识资源,通过技术获取资源。”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有不同文化价值观、自然价值观、世界观,因而有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人类社会的实践,生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就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途径。当代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应是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实施方式是生态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与整体推动
可持续发展是人对自身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式的把握。1994年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报告指出:要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互动平衡。这表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特征和实践目标。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实践过程和方式。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推进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首先,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发展价值观的转变。正如布朗所说:“价值观念是走向持续发展社会的关键。这不仅因为它们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且它能够决定社会发展的重点,从而决定社会的生存能力。”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从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观的转向,而且还意味着从物质主义向人文主义存在价值观的转向。这种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即生态伦理和人文精神。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然的考察使我们详细地看到人是整体的一个成员。”从而自觉地摒弃工业文明那种“人是自然的主人”面对大自然戡天役物、无限索取的狂妄和愚昧,克服工业文明那种如海德格尔所说的:“现代在技术中统治中的展现是一种强求,这强求向自然提出苛求,要它提供可被开采和储存的能量”,“强迫地球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而进入不在可能,因而不可能的东西中去。”的那种技术统治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价值观。其次,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需要在市场经济中,张扬生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一种人文理性精神。市场经济绝非是一种没有理性控制自发运行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人类现代经济理性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人类文化理性发展的结果。由传统的排斥人的主体性和社会的公正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尊重人的个性自由,张扬人的主体精神和社会公正平等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忽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实质亦即人由过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疏离和相互对立的存在方式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圆融、和谐统一的存在方式转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关于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人文理性的生成过程。如果没有这种人文理性的生成,就不可能有人的存在方式的转变,因而也就不会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新的生存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