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9632000000023

第23章 现代经济文化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探索(3)

(3)中国经济文化二重结构也存在于区域之间。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和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文化现代化水平上也存在极大反差,怎样推动区域现代经济文化二重结构转化,与中西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理论应重点探讨的战略理论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决策不可回避的战略问题。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是资源配置和区域发展“回流效应”(区外不利于该区发展的影响)和弱小的“扩散效应”(中心对周边地区发展有利影响)双重作用的结果,进而认为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存在经济技术力量的空间梯度、发展决策选择应由经济高梯度向低梯度区倾斜,然后逐步扩展到不发达地区。事实上,中国情况的特殊性是,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推移发展。即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引进技术应向发达地区倾斜,然后逐步扩展到不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沿海与内地)不但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而且沿海内部与内地内部经济文化发展也不平衡。在不发达的内地也存在现代经济文化水平高的基地(如大中城市、内陆口岸城市)。因此,不能孤立地只从经济技术上简单采取区域倾斜,而应综合分析各区域经济文化的实际,在内地经济文化水平高的地区着力加强经济文化建设,也可以带动区域现代化,在区域统筹发展中,推动区域间现代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2.现代经济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经济文化整体发展就是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协调统一起来。其核心是人的潜能和智力资源、心灵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现代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是主客观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整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形成,除了以物质生产力系统新构造为基础的推动以外,还来自于现代科学的技术渗透、现代信息的传递、现代教育的促进;还来自于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规范、新的艺术的感染、新的精神生产手段运用、道德的调节与约束、法律的强制力等综合因素和力量的推动;同时,它还需要有国际经济文化的大循环、大融合、大撞击、大裂变、大分化基础上的重组、再造、嬗变,并吸取多样经济文化圈的精华与价值成分才能创生和发展。因此,中国现代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决策,决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着眼于某些领域的发展,而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决策。

(2)经济文化的主体是人,只有将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终极目标,才能重构和重塑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总体上增强国民经济实力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以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古老的华夏文明,将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要实现这一历史发展目标,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就要加强人的自身发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传统经济文化中早已存在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理论和战略,应高度重视人作为传统经济文化与现代经济文化转换的主体的研究,研究它在经济文化发展中“传承”和“创造”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即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而观念更新是先导,即是对国民进行心理改造,将传统人格转向现代人格,例如树立有关时间、效率、竞争、信用、宽容和开放等观念”。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整体战略实施,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出发,着力于推动人们思维、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现代化,着力于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3)现代经济文化整体观着重人才的培育和构建人才合理使用的社会环境,现代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战略实施要以科技进步为新的推动力,以人的智力资源、心灵资源和潜能开发核心,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新型人才和培育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知识,有较强道德修养和崭新精神风貌的优质劳动队伍。现代化国家成功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文化新的推动力。在经济发展中,“后发的现代化国家超前发展,不是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禀赋,而是取决于智力资源开发,取决于国家的现实生产力构成系统中智力资源、知识资源、科技资源的含量和配置状况,取决于人的脑力在商品中的内化程度,取决于人类心灵资源的发掘(调动人脑未被利用的潜力)和人的潜能的开发”在这个以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经济文化整体战略的实施中,培育和造就人才、使用和新生人才是关键的一环。

3.经济文化发展与增强商品竞争力

商品竞争,愈来愈表现为商品中经济文化关联度的竞争。坚持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显示出在这种竞争中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商品的科技、商品生产竞争事实已表现为商品生产中经济文化关联度状况的竞争。

所谓商品生产经济文化关联度的竞争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现代文化价值转移和附加在生产、流通以及商品中的状况。若从生产过程看,生产过程的管理、工艺的革新、组织成效等都可视为文化机制的导入。这种经济文化价值内含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现代商品生产吸收这部分文化转入的价值可视为前向联带效应,价值转移量可视为前向经济文化关联度。若从流通和消费过程看,现代商品离不开整理、包装、审美价值附加,离不开广告、信息传播和借助于文化手段才能进入最终消费过程,因此进入市场前的各种费用可看成商品生产价值的追加,并附加于商品实体上,可视为商品生产的后向联带效应。这部分附加值的含量大小可视为后关联度。市场经济愈发达、商品生产的经济文化关联度越大,关联效应就越强,社会生产商品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就愈高。

在国际商品贸易竞争中,除了商品竞争,还存在各种劳务和文化服务领域、信息传递领域的竞争,无形贸易、劳务贸易竞争。这些可视为经济文化商品竞争。因此,坚持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现代经济文化建设与人类社会经济新发展

1.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主流

人类历史和文明进步历程表明,新的经济文化整体浪潮从少数国家或地区向世界范围的推进和一体化演进趋向,是世界历史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抗拒的历史主流和中轴。生产在同一星球和时代的各民族和国家,无论其经济文化背景如何,身处怎样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和社会生产方式下,都不能无视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奔腾的洪流,只有坚持经济文化整体推动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目标。

纵观工业革命后200多年人类现代化进程,近代经济文化产生于机器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国际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文化一体化世界性潮流。最先起源于西欧北美,随着旋风一样冲过南欧、东北亚、大洋洲,之后又扩展到拉美、东南亚,大规模地涌入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从世界文明和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看,各国现代化有时间先后和不同发展模式。但是,就其内涵和核心内容看,各个时代、各个国家都有着共同的趋势和特点。这就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启动和驱动依赖于经济文化整体推动,依赖于与先进生产力的构造相适应的新的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经济文化的整体变革,只有通过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系统结构重组和功能发挥,并通过科技进步来加速经济文化的整合与一体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整个社会结构的转换,使社会的发展形成相互有机的和谐与协调。但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道路与模式的选择,应以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为基础,盲目地照搬别人现成的经验、现成的模式,只能使传统的经济文化急剧解体,造成传统与现实的断层,经济与文化严重脱节的紊乱现象,给现代经济文化的整合与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困难。因此,遵照经济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确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致力于稳定的、持久的现代经济文化建设,是每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现代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国内基础与国际机遇

(1)经济文化发展战略选择要符合于中国国情,就不能脱离传统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中国自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派的“西学中源”、西化派的“西体西用”等选择,之所以是失败的,就在于这种选择没有进行传统经济文化整体转型和根本变革,是将经济文化发展割裂开来去孤立研究“体”与“用”的关系;并脱离了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实际和近代历史发展。正确的现代经济文化发展战略选择必须要坚持中国传统经济文化的整体转型,立足于国情,并为中国人民认同和接受。因此,中国现代经济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现代经济文化建设,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同时,应加强对中国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文化现象的研究,并坚实地扎根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丰沃的大地上,才能推动现代化建设。

(2)现代经济文化又是国际性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代经济文化发展要充分地利用国际机遇,首先,在国际市场经济和国际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人类新的现代经济文化潮流猛烈地冲击着任何一个国家。任何国家的现代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无视人类现代文明的潮流所提供的国际机遇。其次,世界经济文化的基本趋向是国际化及愈加整体化。经济文化构成要素、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可以跨国界广泛地横向流动,现代经济文化系统的“密码”通过现代信息传递工具广泛地深入世界各地,极大地缩小了经济文化活动的距离,扩大了经济文化活动空间,创造了一个国家后起发展的机遇。再其次,在新的技术革命潮流推动下,经济文化交流,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为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的结构优化和功能增强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国际分工深入到经济文化众多领域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现代经济文化整体实力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依据。由于冷战结束,在21世纪,新的格局和平衡将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实现。国际竞争,表面上看是国家间经济的角逐、科技的较量,而实质上是现代经济文化整体力量和水平的较量、竞争。这种整体力量和水平包括整体国民经济素质、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力、现代产业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等,是综合国力的主要力量表现。中国的现代经济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传统经济文化优秀成果基础上,吸收人类一切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结合国情、合理利用,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强化生产力发展的潜能,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之,中国现代经济文化既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又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将汇入人类现代文明的主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正处在完成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根本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型调整变革,对21世纪以及未来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是空前的,它的发展水平将全面超过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一个阶段,并带来经济文化建设前所未有的空前变化。这种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雏形已通过国际经济活动和人类现代化新进程展示出来。无论是东西方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都以现代经济文化建设为主轴线,以市场为纽带广泛加强了相互间在经济、文化、科技、政治以及物质与精神生活领域里的联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都不能脱离人类新的文明主流,不能脱离世界市场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现代经济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必然依赖于世界经济文化与世界市场,一国经济文化现代化必然离不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总之,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文化相互交流、沟通、相互融合、共振互动、相互制约一体化运行的纽带和网络。

3.世界经济一体化新发展与现代经济文化建设

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经济文化领域里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潮流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出现。各国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不仅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且更依靠总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总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文化、教育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