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9632000000019

第19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4)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个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一种人类的崇高理想和终极关怀。通过消除滋生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或最高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包括:人具有自由的创造性活动特征,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平等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能否具备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发展的社会条件,是评价一个社会制度优劣或进步程度的最重要尺度。在这里,平等的发展应当是指:发展是个人的能力(智能、体能;素质;劳动能力、实践和创造能力、社会生存和交往能力等)的充分展现和发挥,因而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发挥其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条件。但是,这种平等并非是指各个个体之间能力都是相同的,也不是指每个人能力发挥以后,社会提供每个人相等的回报。在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还缺乏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条件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均等化的物质和精神消费资料。所谓平等发展,是指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均等的客观的社会条件和均等的发展机会。这种均等的条件和机会,并非由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权力、地区、种族、性别及其财富多少等因素所决定。人的劳动是自我能力的释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个人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尽其所能地在劳动活动中发挥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显然,我国现实社会与马克思提出的为每个人创造平等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机会,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个人还不可能自由地选择或转换能够发挥自身能力的劳动领域和工作职能,“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仍然普遍存在;个人劳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并非是人生活第一需要,还只是谋生的手段;还有部分劳动者失业,至少暂时丧失劳动的机会和条件;还有部分人缺乏接受教育主要是高等专业教育的权利;从总体上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工人和农民、城市与乡村、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等还存在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分配领域中不公平因素较为突出,依靠权力、名声、行业等非个人能力因素获得报酬的现象比比皆是;部分城乡居民还刚刚解决温饱,生活拮据,少数城乡居民尚未摆脱贫困,等等。因此,决不能以社会上少数人的发展表示人的全面发展,更不能容许或默许大多数人丧失发展来实现少数人的发展。

可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本身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前提,但是,这并非表示自然形成了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要创造完善的每个人平等发展的条件和机遇,不仅需要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从经济 、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清除限制个人能力发挥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其任务还相当艰巨。肯定地说,这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宗旨所在。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协调和谐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个体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未来公有制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资本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的状况,提出了未来社会,在资本对劳动、对人性的践踏消除了之后,在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基础上,将会产生一代崭新的个人。首先,个体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个人自身的协调和谐发展是指个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下,热爱祖国和人民、身心健康、热爱生活、情操高尚、勇于进取、乐观向上、奉献社会,情趣高雅。毛泽东强调培养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对青年人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突出强调了德育和智育的重要地位,这是对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具体化;江泽民指出:“为了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青年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献身精神,有丰富的知识和真才实学,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高度的纪律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体魄。”这“七有”是依据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情况提出的个人全面发展的具体标准,特别针对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理想缺失、信仰淡漠、纪律松弛、公德受挫,以及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抬头的现象,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因此,这“七有”标准就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个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根本要求。

其次,个体的发展必然要受到集体发展的制约。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化的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超过以往的任何历史时代,个人与其他人交往的普遍性,个人与其他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上联系的广泛性、依存性、多样性、开放性,较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个人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趋向于更加复杂化。个人的发展只有符合社会和集体的规则,与集体的发展相互协调,个人能力的发挥与展示才能实现,也才能获得自身才能与素质的真正的发展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讲,个人全面发展的程度和范围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状况,即个人的社会品质,取决于个人与其直接间接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状况。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整个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个人对社会,对整个人类应尽的义务。社会不能以牺牲部分社会成员的发展为代价来实现其发展,任何一个国家也不能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发展为代价来实现其发展;同样,个人也不能以放弃对社会、对人类应尽的发展职责和义务而片面地追求其发展。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同样也十分关注发展的自由性。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述中多次将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相联系,称为“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自由发展”有不同角度理解,但是基本一致地认为,“自由发展”主要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的发展,或发展“自由个性”。“自由个性”包括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独创性和自律性。追求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只有摆脱了资本物对人的奴役,消除了物统治人的异化现象,从精神上获得独立和解放,并且获得了真正的财富即自由时间(闲暇时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将人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活动视为人的自由发展。应当说,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一方面,人通过全面发展展示自身的能力和潜质,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实现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的联系、交往与奉献;与此同时,个人在全面发展中也提升了个人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及其驾驭职业,愉悦生活的秉赋,即提升掌握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自由。另一方面,个人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作风、特长、思维水平和心理素质等即全部才能,不受阻碍地、自由地发展即合乎人的本性的发展,又必然促进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普遍提升,人的社会关系的普遍加强,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个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成为自由发展的个人;只有个人全部秉赋的自由发展,才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能力、个性和社会关系都得到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能动地改变着人生存和实践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构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社会,为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物质、精神和生态条件条件;同时,自由发展的个人又是实现社会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可见,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辩证意义上,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就为全面推进社会现代化,促使人成为自由发展的人,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2.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辨证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的高度统一。作为理想境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的远大目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作为现实状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又是不断实践、不断推进、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以人为本,努力创造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条件,切实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我们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旗帜,指导和规范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现阶段,必须以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状况,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机遇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促进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进程。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所以是辨证统一关系,就在

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推进人的现代化的统一。推进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至少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人的能力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人的道德与心理的完善与提升。为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据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要求,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经济建设。人的物质、精神需要的全面发展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容、结构的全面提升,表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前提,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基础,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为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提升创造了基本的物质基础。缺乏增长就是经济的倒退与物质的匮乏,而倒退与匮乏决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根本不是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特征,因此,任何忽视或轻视经济增长作用的认识都是有害的。但是,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实践表明,增长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二者具有不同内涵和要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直接以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不仅违背了发展的初衷,而且造成社会资源衰竭、经济风险增大、民生福利下滑、社会矛盾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