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基于资产价格的金融安全研究
9631500000025

第25章 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资产价格与金融安全(2)

第三,资本项目的开放,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私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多元化投资,这可以更好的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通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多元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可以更多的利用新型金融工具来管理风险或从事投资活动,企业也可以减少经营和投资的不确定性。通过国际化的证券资产组合,个人将具有更多的条件来减轻来自国内金融或实体部门冲击的不利影响,从而保持财富增长的稳定性,企业和个人收入及财富的稳定性将通过收入和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资本项目开放的消费跨期调整效应。如果政策得当,国际资本的流动将有利于平滑国内的消费,从而提高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如当外部需求下降时,国内可以通过对外借款来弥补收入的下降,解决暂时的资金短缺,而当需求上升,国内收入增长时,则可以适时的偿还对外的借款,这样可以避免国内消费的过度波动。此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借款,当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偿还所欠外债,是跨期调整的又一表现。

6.2.2金融对外开放的负面效应

1)对银行等金融服务业的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可能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外资银行的介入将有可能极大的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形成银行业过度竞争的局面,过度竞争的结果会带来贷款利率的下降及经营成本的上升,导致银行利润水平的下降;反过来,利润水平的下降又会迫使银行发展高风险的业务,进而加大了整个银行业的竞争风险。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虽然外资银行的进入短期会对国内银行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只要应对得当,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国内银行业效率的提高。理论上,这一点并没有什么疑问,但实证研究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是否有利于本国金融稳定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但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后一些国家的研究表明,如果监管不利,政策失当,外资银行将成为引发金融危机或加剧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面对银行业的开放,政府不能仅仅考虑其可能带来的收益,而且要审慎对待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关的预案,以应对可能的不利局面。

2)资本项目开放的负面效应

对于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第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资本账户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的原因不仅在于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动逆转和投机性袭击随时可能发生,而且在于各类资本过度流入的可能性增大。由于往往是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短期流动资本的冲击对一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过度流入同样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资本的过度流入首先会导致一国宏观经济的过热,造成通货膨胀率上升和实际汇率升值,进而可能引起经常项目恶化和货币动荡,并引起整个金融部门流动性的急剧扩大。而且,长期资本项目流动也可能包含短期的资本风险。一般认为,长期资本流动是较为安全的国外资本来源,但一些研究认为一些长期资本可能会绕过监管程序或以长期资本的形式流入而投资于股票、房地产等市场。这些最终都会加剧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引起金融安全问题。

第二,在国内市场扭曲存在的条件下,资源配置效率可能更加恶化。资本项目开放会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大量的资本流入,但这些资本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且取决于其国内配置的质量。而如果国内市场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扭曲现象,那么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必然受到较大的制约,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大量的外资流入进入了利润率水平相对较高的房地产部门,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这样,资源投入越多,反而会使资源的配置效率更低,造成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Dooley(1996)提出了“次佳选择理论”,他认为虽然资本管制可能导致国内市场的扭曲,但如果国内市场本身就存在大量的扭曲现象,则以一种扭曲去克服另一种扭曲,可能在某些特殊时期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制约国内政策的独立性。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蒙代尔三角”原理,一定时期内,一国政府不可能同时实现下述三个政策目标: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的自由流动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下,一国只能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如果选择了固定汇率及相类似地钉住某一外国主要货币的汇率制度,那么其货币政策就不能自如的根据本国的经济状况及国际收支状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因为货币利率的调整如果导致国内利率和国外利率的不一致,在资本自由流动及固定汇率条件下,国际资本依据利率水平为获取国际利差的持续流入或流出,会导致货币供给向政策所期望调节方向的反向运动,从而导致货币政策失效,或者导致一国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以维持货币政策的国内有效性。此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也会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一国财政支出的变化往往会对国内利率产生重要影响,当国际利率水平维持不变时,财政支出的增加将引起国内利率的上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国际短期资本就会大量流入,进而冲击一国的固定汇率,这样的制约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对财政政策的选择。税收政策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当国内的税率高于或低于国外的税率水平时,就会直接导致国际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动,这也妨碍了一国税收政策的选择。

第四,可能会对国内的民族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资本项目开放的环境下,由于针对外国投资者的股权投资和市场准入限制均大量减少,这样,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产业将会面临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民族工业相对于那些拥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来说存在技术落后,规模小和效率低下等弱点,因此,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将可能趋于恶化,如果不能很快的适应及调整就有可能严重影响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当然,这种状况最可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的初期,但只要政策措施正确,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步骤,而不是不分情况的一步到位式的开放取向,那么从长期看,国内的民族工业通过及时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进行必要的重组与改进,则能够使民族工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也是资本项目开放最希望达到的目的,如国内的许多实证研究均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产业生产效率的改善。同时,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战略,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直接的投资,将能够扩大自己的市场领域,谋求更好的发展。

第三节金融对外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由于国家间经济的相互依赖而引起的,卡诺和瑞恩·哈特(1996)将这种危机的传播方式称为“以基本面为基础的传染”。经济及金融正常期间,这种联系反映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而在危机期间,这种联系反而构成传染的基础。第二类是没有基本面的联系,只是依赖投资者和其它金融机构行为而引发的危机传染,这种传染的形成有时在于人们形势判断不清时而采取的一种理性风险规避行为,但个人的理性行为却造成了集体的非理性行为,从而导致危机在国际间的传染。

6.3.1基本面原因所导致的传染

1)贸易联系和竞争性贬值

贸易联系是导致一个国家的危机会影响到另外一个国家的重要渠道,当一个国家由于金融危机引起货币贬值时,其具有紧密联系的贸易伙伴也有可能经历资产价格下降和大量资本的流出,或者被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再一个重要渠道是各个国家的竞争性贬值,当一个处在危机的国家遭遇货币贬值后,会降低具有类似经济结构的其它国家在第三方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这会增加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压力,特别是对于汇率不能自由浮动的国家,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也由于坚持货币的不贬值而受到了国际赞誉。如果出现竞争性的贬值,它的连锁性反映会带来各国更大的货币贬值,而如果投资者预料到竞争性贬值会导致某些国家的货币出现危机,他们将会卖掉持有的相关国家的债券,缩减其贷款,以及拒绝调期相关国家的短期贷款。

2)金融一体化与投资者行为

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也会导致金融危机的蔓延。如果一个国家与世界金融市场或区域金融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国家的金融或资本市场就会与国际金融市场表现出相同的运行状况,并且金融一体化的程度越高,所遭受传染的影响就会越大,而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国家由于金融和资本项目的控制,则可以避免传染。

无论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投资者行为都有可能对金融体系带来冲击,并将这种冲击由一个国家传导到另外一个国家。普瑞斯克(1999)对投资者行为进行分析,他认为有意识的个体理性行为可能引起过度的共同运动,这种“理性”共同运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和传染性。

3)流动性

个体理性行为与流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个体会通过不同地区资产组合的调整以维持自身流动性的均衡,这种调整行为也会导致金融危机及金融体系安全问题的国际传染,它的原理在于国际间的金融溢出。所谓金融溢出是指一个国家发生货币危机时可能造成其市场流动性的不足,迫使相关金融机构清算他们在其它市场上的资产,从而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市场流动性不足,造成另一个国家大规模的资本抽逃。并且,当一国出现危机时,持有该国资产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调整所有的资产组合,卖出与危机国家有关的资产,导致相关国家的资本外逃。金融溢出通过两种渠道促成金融危机的传染,一是直接的渠道,即另一个国家与危机发生国有着直接密切的金融及资产联系,金融机构的资产调整行为会将危机直接传导到该国;二是间接的渠道,虽然一个国家与危机发生国家没有特别密切的金融及资产联系,但双方都与第三方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则直接联系方金融机构的资产调整行为会引起连锁的反映,从而间接的传导到与第三方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流动性调整的最新事例是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流动性不足,全球许多金融机构因持有大量的美国次级债券,均面临巨额的损失,这迫使这些金融机构不得不进行资产调整,并最终造成全球流动性的不足,并开始影响到了实体经济,而各国政府的应对策略也是从解决流动性不足入手的,但至2008年底形势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

Goldfjan和Valdes(1997)还从为国外提供流动资产的金融机构的角度解释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由于金融机构为一些不愿进行长期投资的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流动资产,并且给流动性存款提供了许多有吸引力的条件,因此他们的存在增加了市场中资本流动的数量。但是,由于外生的原因使得外国投资者提取它们的存款时,金融机构却不能无成本地收回贷款以应付提款需要,于是就会对金融机构产生挤兑。当外国投资者要求将提取的存款兑换为外币时,就会产生金融危机。投资者对存款的提取,也减少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迫使金融机构收回给其它国家的贷款,从而导致危机在国家间的传导。

Kodres和Pristker(1999)从套期保值投资者的角度研究了危机的国际传染行为。他们的研究显示,当投资者在某个地区受到冲击时,会重新调整他们的证券组合,并把这种冲击传导到其它地方。此外,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性,使得个体投资者越来越难于把握市场的信息及变化,因而机构投资者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他们微小的资产调整就有可能导致新兴市场出现较大的不稳定性:如七国集团国家资本市场中1%的股票交易量所产生的资金流动量就相当于新兴亚洲国家股票市值的27%和拉美国家股票市值的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