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9631200000049

第49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29)

[4]许详云“‘功利性’教育评鉴”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02年第6期

[5] 杨茹“试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煤炭高等教育》2001年第5期

[6] 陈荣耀 《企业伦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8期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玉平

【摘 要】在当代国外的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课程成为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视不够。我们要全面、科学地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在含义和精神,既要关注其批判的否定功能,更要关注其构建功能,将否定与构建辨证综合。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将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的内在精神和发展进路。从而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和长远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

在当代国外的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课程成为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西方教育界逐渐形成的共识是: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培养创造型人材的重要基础。社会学家萨姆纳指出,思维的批判性习惯要成为社会的常规,必须遍及其所有风俗,因为它是对付生活难题的一个方法。批判性能力是教育和训练的产物,是一种智力习性和力量。它是人类福祉的一个根本条件,男女都应经受的训练。它是我们反对错觉、欺骗、迷信以及误解我们自己和现世环境的唯一保证。批判性能力教育是唯一真正称得上是培养好公民的教育。[1]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古代大哲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在苏格拉底看来,未经审思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具有理性讨论公共利益能力的人,才适合成为公民。在当代美国,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更是成为了衡量优秀人才的公认标准之一。就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至2000年,人们对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还比较陌生。中国(大陆)的教育学和教育研究的主要刊物,没有一篇直接论述现代批判性思维的文章,最权威的心理学词典也没有一条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条目,只是近三、四年,才有对国外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零星介绍出现.[2]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视不够,虽然从2000年开始,这一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和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还没有将之作为重要的内在精神和发展进路。事实上,批判性思维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我们应当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

一、何谓批判性思维

就批判性思维的内在发展脉络来讲,它与逻辑学的现代发展密切相关,是逻辑教学现代改革的结果。“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将critical应用于思维,意味着利用恰当的评估标准确定某物的真实价值,以明确形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3]批判性思维是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两个方面构成的。批判性思维必须以一般性思维能力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一些特定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综合国外专家的分析,这些技能可以被概括为下列八种: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验适用性;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概括地说,进行批判性思维就像评论家和法官那样进行审、查、判、断。批判精神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它可激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某个方向去思考,并作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具体来说,它包含下列六大要素: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4]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进而指向的结论。哈贝马斯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解放性学习”,即学会从阻碍人们洞察新趋势,支配自己的生活、社会和世界的那些个人的、制度的或环境的强制力中解放出来。批判性思维实际上就是遵循一定的原理和标准对已经存在的思想、观念、行为等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评价,并做出准确的是非判断。在有的学者看来,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由于这个原因,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一个人私人生活和公众生活的强大资源。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备下列特质:勤学好问,信息灵通,信赖理智,胸怀宽广,适应性强,公正评价,诚实对待个人偏见,谨慎判断,乐于再三斟酌,头脑清醒,在复杂的事物中有条不紊,不懈查找相关信息,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究,坚持不懈地寻求学科和探究所允许的精确结果。因此,培养好的批判者就是朝这个理想努力。它把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和以上提到的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它也是理性的和民主社会的基础。[5]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于批判性思维有种种的误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否定性的,即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单纯的批判和否定。事实上,批判性思维的“批判”,不是否定一切的批判,更不是“文革”中那种精神上批臭、物质上消灭的法西斯式的批判,而是指那种善于质疑辨析、抓住要领、基于事实、合乎逻辑、立足当前、放眼世界、富于创造的思维。这样的“怀疑一切”并不是否定一切,恰恰相反,我们只是通过“怀疑”这一手段去“建构”和夯实自己的理性大厦。也就是说,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不仅仅是悬疑判断。质疑、批判是为了寻求理由或确保正当性,为我们的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奠基。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建设性的。其在对事物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既有否定性的批判,也有肯定性的评价。第二个误解在于,人们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控制的手段起作用,是有害的、应避免的东西。可是,批判性思维是个人自治的基础。一个自主的人是自我管理的或自我指示的。自治使一个人较少依赖并因此较少受他人的规定、指示和影响。第三个误解是,批判性思维并不包括或鼓励创造性。这源于一个错误观念:创造性本质上是打破规则。相反,创造性常常包括着大量对规则的遵循。一个原创的洞察力恰恰需要知道如何在给定的情景中解释和应用规则。[6] 因此,我们要全面、科学地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在含义和精神,即既要关注其批判的否定功能,更要关注其构建功能,将否定与构建辨证综合,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诉求一脉相承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的内在关联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我们自己的鲜明特色。我国开设的思想理论课的主要宗旨和意义在于:第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学生宣传我们的主流价值形态,使大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从而加深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第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大学生的实际解决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点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健康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大学生一生的生活质量和事业发展,而大学的教育又是大学生确立、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