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9631200000042

第42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22)

【摘 要】全面考察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现状和实力,通行的做法是首先建立一个由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和可量化性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在各种指标体系中,R&;D的投入和产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最重要的两大类指标,其中R&;D经费投入、科技人力投入、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这四个指标又最具有代表性。基于此,本文将用上述四个指标来比较我国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科技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国 OECD国家 R&;D

一、R&;D投入

1、R&;D经费投入

对R&;D经费投入的分析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投入总量和投入结构。其中,投入总量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由于世界各国R&;D经费的绝对值极大地依赖于本国的GDP,可比性不强,所以通行的办法是比较相对值,即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R&;D经费的投入结构包括来源结构、执行结构和活动类型结构,由于它们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R&;D经费的筹集或使用情况,因而成为分析一国R&;D经费投入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1) R&;D经费投入总量

R&;D经费投入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将对目前我国的这一指标作纵向和横向比较,以期从历史发展和全球竞争两个维度认识我国科技投入的现状。

纵向比较:19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R&;D经费投入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相对值来讲都是严重不足的。R&;D经费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0.5%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2%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其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例如,1996~2000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3%,而同期R&;D经费的年均增长率却高达16.5%[1],事实上,1996年以来我国是世界上 R&;D 经费年均增长速度最高的国家之一[2]。在保持R&;D经费绝对值高增长的同时,我国R&;D 经费占GDP的比重也连续6年保持较快增长。

瑞士IMD在2000年发布的《洛桑报告》中,我国R&;D支出占GDP比重在47个参评国中列第30位,2001年在49个参评国中列第28位,2002年仍为49个参评国,中国排名提高到第27位[4]。虽然名次有所提升,但总的说来还是很落后。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是有明显的差距。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日益认识到了科技投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R&;D经费投入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2)R&;D经费投入的结构

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技投入问题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经费投入总量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投入的结构。我们认为,增加科技投入的总量当然重要,但还存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R&;D经费投入的结构直接相关。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我国科技投入的作用,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整个社会在高度关注科技投入总量的同时,对科技投入的结构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下文就将对R&;D经费投入的来源结构、执行结构和活动类型结构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来源结构

R&;D经费的来源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企业、政府以及除这二者之外的其他来源。由于世界各国具体国情不同,三种来源的比重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把三者数量之比称为R&;D的来源结构。在发达国家,R&;D经费的绝大部分均来源于企业,这说明企业是这些国家R&;D活动最主要的资金支持者。我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R&;D经费的主要来源。但是,近年来情况有所变化,企业逐渐成为R&;D经费的最大投入主体。当然,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还有进一步提高这一比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空间。

企业作为投入主体还是政府作为投入主体,在效果上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企业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并且具备直接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条件和途径。政府作为投入主体的弱点是灵活性差,难以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反应,并且不具备企业那样的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所以,在发达国家,一般说来企业是R&;D经费的最大投入主体。

第二、 执行结构

科学技术研究的执行部门一般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三大类。R&;D经费在这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常常被称为R&;D经费的执行结构。研究这一结构的必要性在于,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作为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各有其特点,R&;D经费在这三者之间的分配的不同,常常会影响到R&;D活动的结果。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企业是R&;D最主要的执行部门。

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企业R&;D 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重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近年来,企业的支出比重持续上升,2002年已达61.2%,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支出比重稳定在 37.5% 左右,其他部门的比重有所下降[5]。这说明我国企业正在成为R&;D活动的主体。但是,从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看,这种主体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活动类型结构

R&;D经费投入的活动类型结构是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在R&;D经费总量中所占比重。长期以来,我国R&;D经费明显侧重于试验发展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比重过低,已经成为了我国R&;D投入的重大不足。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总额的比例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一般都在12%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28%(瑞士)。2000年几个OECD国家的具体数字为:美国18.1%;韩国12.7%;法国24.2%;日本12.4%[6],然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5.7%(2002年)。总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虽然在近几年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结构性差异。[7]

追问上述结构性差异的原因,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R&;D经费的投向。我国企业大都把经费投入到能够较快产生经济效益的试验发展研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几近于无。例如,2002年我国企业把93%的R&;D经费的用于试验发展的研究[8]。由于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极少,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也就成为了从事基础研究的主要部门。2001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95%集中在这两个部门。而在发达国家,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2001年,美国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比重为45% ,日本和韩国为38% ,法国和澳大利亚在15% 左右[9]。可以看出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中,企业所占的比例相应较高。我国若要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的比重,则需要引导企业重新认识基础研究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从而提高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当然,我国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低与企业本身在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以上对R&;D经费投入的总量和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结论:第一,在R&;D经费投入总量方面,我国近年来增长较快,但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第二,在R&;D经费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方面,企业所占比重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三,在R&;D经费的活动类型结构方面,我国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严重偏低。总之,我国的R&;D经费投入总量有待进一步增加,结构有待优化。

2、R&;D人力投入

通常来说,比较科技人力资源,必须分析三个要素:科技人员总数、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科技人员的分布方式。其中,“科技人员总数”,表示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科技人力总量,是衡量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科技上办成大事的能力和潜力;“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科技人员的分布方式”,则反映了科技人员在企业、高等院校的配置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程度。显然,比较科技人力资源,必须同时分析上述三个要素。孤立地只研究或比较其中一个指标,都难免得出片面的结论。

(1)总量

我国科技人员总量规模较大。1990年代以来,我国 R&;D 人员总量以及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都呈上升趋势。1996年到2002年R&;D人员年均增长 4.3%,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6.7%。2000年我国R&;D活动人员按国际惯例折合成全时当量为92.2万人年,比1999年10万人年,增长12.2%;2001年达到95.7万人年,比上年增长3.7%[10];2002 年为103.5 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为 78.4% ,数量达到 81.1 万人年。从总量看我国 R&;D 人员绝对规模已经超过俄罗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1]。

(2)比重

虽然我国R&;D人员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使得R&;D人员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很低。据统计,2000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投入R&;D活动的人力为13人年;2002年增加为 14 人年。然而,2001 年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该指标都在120 人年以上,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的韩国,其 2001 年也达到 75 人年[12]。由此可见,我国的差距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