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9631100000060

第60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11)

(3)管理机制不太合理。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管理机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不统一;二是课程组织运行方式不规范;三是组织机制不科学。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与教学活动应该双向推动,缺乏教育活动的纯教学课堂会造成教学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教育与教学相脱离。

三、在创新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学

1.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目标。形势与政策教育有以下三个目标指向:一是认知时事,二是认同政策,三是认清趋势。这三个目标指向体现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直接目标,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式方法,为今后独立自主地把握好形势与政策发展的趋势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智慧。具体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政治上坚定和合格的大学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认识上的清晰及对党和政府现行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知识、能力、信念三维素质的完美结合。功能定位目标: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与政策观,形成独立的形势与政策分析及判断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立志成才,乐于奉献。

形势政策教育要以引导学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为切入点,教育学生立足现实、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才华,从而突出形势政策教育促进学生成才奉献的目标导向。

2.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满足学生思想发展的实践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特点,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拓宽口径,增加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这样一些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知识性;二是具有思想性;三是具有动态性;四是具有实践性。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是简单地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它的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这要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重大时事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等。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定期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实际上起到了与教学大纲类似的作用,对形势与政策学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但如何把握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就成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的一大难题。根据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首先是尽量依照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教学要点”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密切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力求做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重点选择近期发生的、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形势发展观,即科学、具体分析认识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其次,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教育教学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想实际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往往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同时,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推出和调整,这些都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必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第三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做到教育教学有的放矢。力求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认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认清问题产生的背景、实质及其发展的方向、利弊等,从而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总之,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关键是要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寻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才能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3.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学课堂的多位一体。将主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和现代化课堂”有机结合。“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大课堂”;现代化信息网络的技术手段、影视音像资料等成为“现代化课堂”。多种课堂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4.加强和改进教学,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同时也是社会更加开放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要注意克服其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会在一定时期内弱化学校教育,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基本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反差太大。按照教育规律,教育从标准到内容都必须具有超前性,德育更应具有鲜明的超前性,但超前的“度”到底以多大为宜,还应深入研究。不超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过于超前,反而会削弱教育的实际效果。(2)形势政策课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的关系。包括形势政策课在内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同时要注重其他渠道,如社会实践、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党团活动等。实际上,离开了这些渠道,主渠道的作用也难以得到最佳发挥,因此,在抓住主渠道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他渠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此处的显性课程即指形势政策课,隐性课程是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对于它的确切涵义现在还有争议,但基本上可定义为学校内除显性课程外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如网络、报刊、图书、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师生关系、校园物质文化等。显而易见,隐性课程是除显性课程外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综合,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范围广,对于学生实施“看不见的教育”其影响难以量化,它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学校要注意隐性课程建设,并使之与显性课程统筹计划,协调发展。

四、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建设

目前,在各高校对该课程的探索和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局部研究,没有将它作为一个学科加以建设。而事实上,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要不断地提高其教学质量,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与之对应的一个强大的学科体系为其提供支撑,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识传授就够了。形势与政策课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稳定与变动并存的课程体系建设,相对稳定的教材资源体系建设,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的充实,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建设四个部分。

(一)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结构

有学者提倡将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体系分为三部分,即基本理论、基本形势、热点问题,这有一定道理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并非随时都有根本变化,它同时具备稳定性和变动性。要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就要正确处理稳定部分与变动部分的关系,以基本理论为线索和理论依据,在对总体形势的讲解中分析社会热点。

第一,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应该确定基本的理论体系,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与形势政策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以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模式去分析一个个看似零散的社会事件。第二,关于基本形势的概括。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让大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而理解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和客观标准,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和党中央的指导思想保持高度一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国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地位,改革开放政策形势,基本国情国策,构成了形势与政策所面对的基本形势。虽然社会风云变化,但是这些基本形势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持久性,教师应根据其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主流态势,形成自身对社会问题的正确判断。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关注教育对象自身的利益诉求,在对基本形势的分析中,从政策分析和政治说教发展为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知识结构。

(二)探索相对稳定的教材资源体系。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开设多年,但没有规范的教材供师生使用,多数学校是采用教育部、宣传部下发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但此书只是时事类杂志,只能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最缺乏的是以稳定和相对稳定的内容为主线而制定的教材体系。在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建设中,首先应注重其系统性、稳定性、政治性,在政治上和党中央各项政策法规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不向学生传播模棱两可的政策观和价值观。其次是时效性。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因此时效性成为形势与政策教材编写的特点也是其难点。再有新意的教材都可能会过时,也正是如此,多年来形势与政策教材体系才如此匮乏,但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其实还是相对稳定的,变化的主要是热点。而关于这一点,借助网络技术的空间平台,在网络教材中将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时事热点、背景材料以及讨论学习问题等以区域模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随时补充,从而将网络教学和传统书本统一为整体,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依据和资源载体,构建静态与动态结合的教材体系。再次是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围绕这个目的就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相关的内容。总之,优秀的教材支撑优秀的课程,优秀的教材有助于达到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目的。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的创新。第一,教学空间的拓展。形势与政策课应该将课堂的概念加以延伸,通过网络平台实施远程教育,使其成为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辅助工具。第二,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实质上运用活动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过程,让学生根据教学要点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并在自学过程中提出疑惑,再由教师充当释疑解惑者。第三,评价体系的创新评价方式由定性评价转变为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方式,提倡开放式评价,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一次考试与多次考查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将考知识与考价值判断结合。理论考试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形成学生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四)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其次,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估机制。再次,建立和完善物质保障机制,保证所需经费等落到实处。最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通过完整的学科体系构建,将会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加规范化,最终实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