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9631100000005

第5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5)

与黑格尔相反,费尔巴哈从自然界和人出发,强调以人为本,企图抓住现实的人研究他如何从自我异化中得到解放。费尔巴哈虽然承认人是“感性的存在”,但他没有把人理解为感性的活动,完全没有看到人的对象化活动(劳动、实践)才是使人成为真实的存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因此,“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 费尔巴哈“谈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 ,他所说的人的解放,也只能停留在思想理论的范围,一旦涉及现实问题,失去了批判的意义。所以,费尔巴哈哲学也不能成为人类解放的哲学。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对象世界,形成了属于人的世界,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必须以“历史的现实的人”、 人的感性活动取代费尔巴哈所谓“人自身”和感性直观,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人和社会历史,破解整个人类历史的奥秘。

因此,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历史观,形成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至此,一种崭新的唯物主义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创立起来了。

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物主义哲学获得了新生,成为真正为人类解放服务的哲学。同时,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奠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撑。

遵循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对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考查和研究,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了剩余价值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深刻经济根源,找到了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无产阶级,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新型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彻底解放。这样,马克思主义把和谐社会思想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的缺陷,实现了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历史性超越。

三、在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批判中全面生成和谐社会思想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原则。正是基于对高度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直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哲学思想全面生成。列宁肯定地说:“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 以实现人类解放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出发,始终坚持价值原则、科学原则、历史原则及其统一,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批判中发现其否定性的因素,全面提炼和生成关于和谐社会的新思想。

1.价值批判——资本主义应当灭亡,代之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

价值批判是合目的的、应当性批判。它是以是否符合人的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为依据所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它导致的是人们对一种事物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的价值根据的认识。社会历史领域,到处都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因此,社会领域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必须符合人们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生成,首先就是从对资本主义的价值批判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的价值批判,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大共同之处。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是从抽象思辨的“人类理性”和“永恒正义”等超验的东西出发,对资本主义展开伦理价值的批判,在简单的道德义愤声中,发出资本主义应当灭亡的呐喊,缺乏现实针对性。相反,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实践中,提炼其价值批判的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我解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最高意义,并以此为原则,探寻资本主义应当灭亡代之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合法性价值根据。

马克思强调:“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社会发展应当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本质内容。因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 人的活动失去了“自由自觉”性,就不能称其为人的本质活动,它与动物本能的活动就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达到和实现自身活动的“自由自觉”性,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的必然要求和神圣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人类活动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发生了异化,从而人的本质也被异化了。在资本统治的王国,人成了金钱的奴隶,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只服从于资产阶级获取利润的狭隘目的,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人的本质被高度异化。“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以物的依赖关系代替了人的依赖关系,使人获得了独立性。但是,“资本在具有无限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等等。” 在这个高度异化的社会里,资产阶级是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来谋求他们的发展,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发展处于被压制甚至被扼杀的境况。即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身有所发展,也是由于资本增殖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人的本质高度异化以及人片面化、畸形化发展的深刻根源。私有制使人变得愚蠢和片面,人的全部肉体感官和精神感官,都绝对地受私有财产这种异化权力所支配而贫困化。同时,它还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对立和全面紧张。资本主义社会到处充斥着对抗、矛盾和冲突。资本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和偏差,既不符合人的本质要求,也背离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目的。为了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私有财产的废除,意味着一切属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这种废除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变成了人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马克思提出了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代之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把人们自己所创造的生产力、社会财富等变为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

2.科学性批判——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作为应当性的价值追求、价值目标,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憧憬,它能否实现、能否变为现实,还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科学性,即事物的实然存在中是否具有现实的根据。空想社会主义和谐观,虽然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但它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蕴含的否定资本主义和肯定未来和谐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因而缺乏科学根据,它终究无法实现。

马克思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价值批判,而且还是把它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中,加以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和批判,致力于探寻资本主义产生、存在及其灭亡而被新的社会形态取代的科学根据和历史必然性,把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产生奠立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从事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最终根源。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种社会形态产生、存在及其灭亡并被新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根据和必然性。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存在的及其灭亡并被新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根据和必然性,是同一的,都是生产力发展进步的结果和要求。“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竟争以及与自由竟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同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私有制却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它预示了资本主义历史的暂时性。“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了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严重弊病。“资本主义生产向一切人(除了因自身利益而瞎了眼的人)表明了它纯粹的暂时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为激烈的对抗和冲突,它已经成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克服的痼疾。“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由它创立的财富分配制度,已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发生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于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毁灭,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 因此,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新型和谐社会,就成为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产生,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性批判,马克思不仅把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产生奠立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而且还赋予其价值批判强大的生命力和震撼力。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根据和科学根据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成为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的科学理论。

3.历史性批判——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准备了条件

任何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和产生的。因此,新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否定,是批判的继承,是“扬弃”。资本主义是未来新型和谐社会的生长点,它们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的历史联系性。空想社会主义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简单地把资本主义制度理解为“历史的谬误”加以全盘抛弃,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与未来新型和谐社会的历史联系,找不到实现其和谐社会理想的物质基础和条件。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价值批判和科学批判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批判,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既看到了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对抗性和“反文明”的一面,同时又指出了其历史的进步性,揭示了资本的文明,对于人类解放与新型和谐社会的产生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由于自然变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它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以前生产者个人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所有制。” 因此,“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