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9631100000046

第46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14)

(二)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不够

尽管各大高校都设立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心,并根据1995年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的精神,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两门课程,旨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对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体系的认知不足,学校对这方面的支持不够,开设的课程也只停留在片面的求职技巧与方法、就业形势等方面,使得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过于片面和肤浅,而没有结合学生自己的性格、兴趣,对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进行辅导。

此外,受师资力量不足的限制,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课程教育。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针对所有的学生,然而个体间差异较大,各自对职业规划方面的需求各异,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欠佳。

(三)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体系全程化缺失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阶段性的规划过程,应该是贯穿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的。然而在西南财经大学,学校分别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和大学三年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而在大学二年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出于空白状态。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这两门课也相互脱节,《职业生涯规划》偏重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性格所在,而《就业指导》偏重于对学生面试技巧、简历写作和职场礼仪等技巧性内容的指导,不能根据学生在大一所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有针对性的就业方向指导。

中断式的职业规划教育往往让学生感觉知识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深入地学习并掌握职业规划的技能,这就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就业指导服务也只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而在大学最后阶段提供给学生,使得学生为了求职也接受就业指导,学生很难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职业规划。

四、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推广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体系的发展滞后,是由于各方面对该体系的认知不足,认知程度不够。所以,要想在中国全面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体系,做好舆论宣传很重要。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体系的宣传,使各个方面都对该体系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了解该体系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性,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深入人心。而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在中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灌输;在大学入学前,高校就应通过网络或录取通知书附件的形式,对准大学生的性格、兴趣和爱好进行系统的测评,甚至可以通过测评的结果,对学生的专业进行合理的调剂。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本土化研究

西方理论的“水土不服”,是职业规划在中国难以推广实践的重要原因。只有在吸收西方前沿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体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国内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西方的理论进行变通和改进,使之适应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本土化的教学范式,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方式,并且使职业规划和就业服务体系能够发挥实效。为了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全程化的本土化研究,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三方应该做好深入规划。

首先,政府应该为学校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指明方向,并为其提供财政支持,为高校开展工作奠定基础。政府可以设置职业规划的科学研究,并配备研究人员和提供研究经费;组织开发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职业测评软件;在全国推行职业规划教育,构建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其次,教育部门应该着眼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职业规划教育,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任务和目标,帮助学生逐渐培养职业规划的能力。最后,学校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具备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提供适当的就业服务指导。

(三)完善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

就目前高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自身的建设来看,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化、规范化,缺乏一批专业水平高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指导课程结构单一死板,教学形式落后等。为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应当从政府和高校两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该做好全国各个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体系的统筹协调工作,可以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各个高校间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个高校间可以就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研究进行交流、共享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甚至共享教师资源的。其次,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快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脉网络,邀请成功校友、社会名流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交流,以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职业规划理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

(四)高校实施职业规划全程化指导

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寻找到个人的职业定位,培养起健康的职业心理,增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职业规划这个服务过程不仅仅是大学期间开设的一门课程时间,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使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指导由“短期促销”转变为“全程指导”。高校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导,应该结合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特点,和各个发展阶段的要求,设置整体培养目标,按照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各阶段子目标,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具体目标、指导方法和内容,以此逐步达到职业规划的指导目的。在整个全程化服务的过程中,高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全程化与阶段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旨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用人需求。此外,高校应该建立学生的职业规划档案体系,记录学生职业心理和技能发展过程,有助于更加系统、深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指导,并且还可以依此对就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以为今后学校整体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生妹,吕京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成因浅析[J].人才开发,2007(2).

[2] 邓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3] 刘献文,李少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4] 丁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教育初探[N]. 希望月报,2008(4).

[5] 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 林永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层次及联系

云南财经大学 尹松波

[摘要]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流大学的出现,高校师德建设是关键。高校师德主要有“三德”:社会公德、育人道德及学术道德。社会公德即教师作为各种层次的社会(人类社会、国家社会、社团)人,对自身品格要求或行为规范;育人道德即教师作为职业教育人对自身品格或行为要求;学术道德即教师在知识或观念的保存、解释、创新上对自身的品格要求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 高校师德 社会公德 育人道德 学术道德

高等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都很重视高等教育,采取了一系列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举措(比如“985”工程、“211工程”),但迄今为止,水平还是不如人意。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令人担忧。首先是经济贡献的问题。第一,教育产出弹性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第二,由于产品研发创新不足,在许多重要的产业上,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何时“中国创造”才能代替“中国制造”扬名世界?作为教育的龙头老大,作为知识技术研发创新的重要组织,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其次,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担心的一个问题。文化传承的不足,集中体现大部分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隔绝上。现在,能读懂文言文的学生已经不多了。在许多电视台举行的知识竞赛上,我们看到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选手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十分生疏。了解过去,才能创造未来,我国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亟待加强。第三,我们培养的人才精神境界不高,堪称杰出者不多。2006年11月20日温总理曾召集6位教育专家座谈。会谈中,温总理说,一个让他“非常焦虑的问题……在心里盘桓已久”:高教如何培养杰出人才、大师级人才?2007年5月17日,温总理在同济大学的演讲再次提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三方面的要素:一要靠人、人才,人的智慧和心灵;二是要靠积极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三要靠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而这三者都离不开人、人才,离不开现代大学的培养。……我们这个民族确实需要一大批人才。”优秀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独为国家领导人的认识,应该说,长久以来就是全社会一个普遍的共识。虽然高等院校也做过一些努力,但从实际来看,时至今日,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上进展仍然缓慢。

高等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经济的投入、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文化的改变固然重要,但师德建设在这个系统工程中也是关键的一环。影响高校教师道德提升的因素有很多,有认识的因素,也有非认识的因素。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分别加以努力,形成合力,才会有所成就。本文主要关注高校师德认知的因素,其他问题专文再论。

一、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高校师德建设

学校既是教师存在的母体,又是社会的一种重要机构。对高校教师的行为和品格的道德认知,必须以对高校社会功能的理解为基础。高等教育的存在以一定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分工为前提。社会的某些需要通过高等教育而得到满足。高等教育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就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可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全球、国家、家庭和其他社会团体、个人。

(一)高等教育对全球社会的建设功能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就提到,“随着我们不断进步,我们看到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已经摆脱了世界某一地区、某一人群的地域条件,超越于所有特殊的事物,逐步达到一种普遍性,……国家的目标并非……处于(道德目的)顶端,惟有人类目标才注定会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随着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国家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人类社会已无可争议地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虽保持着其固有的重要性,但要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取得有利地位,在思想和行为上,她都得面向世界,对世界事务保持一种积极性。就她的高等教育而言,首先,她的高等教育必须能培养虑及人类问题的世界公民。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环境污染、人口过量、战争威胁、核威胁等问题,需要人类整体合作才能有望解决,培养世界公民型的人才是促进这一合作的有效方法。有鉴于此,当今许多国际知名大学,都把人才培养定位在世界公民上。其次,她的高等教育必须能创造或利用知识,努力解决全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再次,它的高等教育还应促进人类的文化交流,丰富人类的文化生活。我国高等教育要有成效,必须要有全球化的意识和相应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