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9631100000035

第35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3)

尽管人们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理解不一,但目前为海峡两岸学者认可的一个定义为:“通识教育系一套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理念,其精神首在破除因科系分化所造成的壁垒分明和知识窄化,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与通达的见识。其内容相当广泛,举凡语言、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哲学等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领域均可包含在内。通识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恢弘的器识、人文的素养、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最终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一个整全的人。”通识教育的功能基本上是期望学生在此项教育过程中能养成几种能力:其一是理性评估(evaluate rationally)的能力;其二是正确推理(reason validly)的能力;其三是清楚沟通(communicate clearly)的能力;其四是对知识与经验有通盘了解(understand synoptically)的能力;其五则是探究问题皆讲求方法(inquire methodically) 的能力。1945 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中,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心智特质:能有效的思考;能清晰地沟通思想;能明确地判断是非;能辨识普遍价值。

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如何认识和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问题。中国高校目前对通识教育的这种模糊的认识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二是认为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三是认为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四是认为通识教育包括专业教育。这四种观点,使得在实践中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时摇摆不定,其后果会导致既实施不好通识教育,又会妨碍专业教育的实施。人们还总是习惯性地将大学教育一分为二:其主体为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之外推行通识教育。这其实是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对立起来,结果是使通识教育绕过了专业教育。这种思想实际上是片面强调了对通识教育的狭义理解,而完全忽略了广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中与专业教育相对的非专业教育部分,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作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如霍华德·李·诺斯特兰认为,“通识教育意味着一个人在职业培训以外的全面发展,包括他的生活目标的文明化,情感反应的纯净化,根据我们时代最优秀的知识,对事物本质理解的成熟化。”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在其报告书中说:“通识教育是指针对非职业性的和非专业性的教育而言,但它却是人人所应受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美国教育家J.B.Conant认为“通识教育”系与“专业教育”相对而称。盖学校教育之目标有三:一为培养健全的公民;二为准备幸福的人生;三为从事职业的训练。通识教育所要达成的为第一和第二目标,而专业教育则在完成第三项目标。

广义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如国外有学者认为,“确切地说通识教育只是一种观念、思想,……当我们说及通识教育时,我们的意思是大学教育不应该太专门了。”所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体现教育的本质和使命,而专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两者不仅不对立,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从广义上说,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观,是一种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是“人”,只能围绕“人”这个主题展开一切教育活动,而不能是其他。专业教育的基础是专业和职业,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专业和职业”展开的。应该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但二者也不是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包含着专业教育,但又超越了专业教育。因而,一味地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区别开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理想的通识教育,势必能使两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将应用性、职业性的学习内容视为专业教育,而与通识教育对立;常有学者也将科技与人文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置于对立的观点,形成“两种文化”的争论。事实上,“专业”的内涵已经触及通识教育内涵,彼此之间可以有适切的融合点,“专业通识化”的理念已经逐渐形成另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这种广义理解上的教育理念或教育价值取向,究其实质,就是在科学与人文、功用与理念、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完美人格的养成等方面取得某种平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商科人才与通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商科教育发展迅猛,但这三十年高等商科教育的发展,实质上仍属于数量上的扩张、粗放型的发展。高等商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于企业或其他组织经营管理或经济岗位的、具有竞争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其素质构成中的基本技能具体体现为“能操作”。基本素质主要由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外语、理工、法律等构成。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要实现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保证毕业生达到的人才规格,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改革商科人才培养目标,要站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引入适应当今世界潮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特别是吸取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及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成果,大胆借鉴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努力体现高等商科教育的特色。

这里所说的商科以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为主,商科院校设置的其它学科如法学、工学、文学等学科也包括在内,所说的商科人才培养,主要是指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当前,我国高等商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高等商科教育竞争过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竞争机制被引入高等商科教育的办学过程以来,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和经费投入的不足而引发的利益驱动,使高等商科教育很快就发生了竞争过度的情况,突出反映在商科专业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及出现了理工农医各种类型的院校争办商科教育的不正常局面。

高等商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培养目标的确定是高等商科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它不但涉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培养模式,同时还决定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我国商科教育在计划经济时期脱胎于前苏联模式,几十年来本科培养目标一直定位于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专门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商科人才的需求与过去相比有了根本性变化,无论是社会还是毕业生自身都很难再把自己看成一个“高级管理人才”去定位。

专业口径过于狭窄。从宏观层面看,许多高等商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考虑上主要是适应按计划招生的需要,讲求“专业对口”的传统路子,致使专业划分过细,基本上以行业甚至政府部门的划分来决定商科专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窄而深的高等商科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微观层面看,这种商科培养模式也严重制约着高等商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使得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

教育学科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就课程设置而言,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课程繁多,交叉重复;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教育环节相对薄弱;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商科院校在其教学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等;重应试科目的教学,轻非应试科目的教学;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其结果严重影响了对学生高素质培养的和谐性,表现为能力与个性的开发不够,文化基础素质的底气不足等。

教学方法单一化。一是教学手段单一,并因此使不少人误以为商科教育与理工科教育等相比是可以“低投入、高扩张”的学科门类,助长了商科教育的过度扩张;二是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方法少;三是教学方法空洞化、教条化、繁琐化,既缺乏实证研究,又缺乏实证式的教学。

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商科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高学历、高水平教师更是紧缺,师资队伍建而不齐,建而不稳。随着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商科教育师资力量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在校生数和招生数的增长幅度,加上一批有真才实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退休,部分教学科研骨干外流及相当数量中青年骨干攻读硕士、博士,导致真正在一线专心从事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为数不多。此外一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讲课质量不高,又有极少数教师治学态度不严谨,教学效果差。这些都使高素质商科人才的培养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个体发展不均衡。现代商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个人,进而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创造出文明进步的社会,但当前高等商科教育只侧重促进科学技术生产发展的工具功能,而忽视了人作为个体的自身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恢复发展阶段对我国高等商科人才的培养正在进行边创业、边探索、边改革、边前进的艰难探索,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所体现,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偏重于专业教育,重专业轻基础、重传授轻能力、重知识轻素质,使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差、实际能力弱、创新精神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三、商科大学通识教育的方案设计

商科大学通识教育应参考成熟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加强高等商科院校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建构适合本学校特色的通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中,基础综合类课程是专业方向课的基础,而专业方向课同工具与技能课程结合,构成学生本专业能力的核心,而工具与技能课程的学习反作用于专业方向课。人文修养类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反作用于其它课程的学习。在教学模式上应构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的三元整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商科性、技能性和学术性三者的融合与统一,以保证实现商科人才的通识培养目标。

1.发达国家商科教育改革的借鉴

近年来,美国一流商学院纷纷将其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重新定位于未来的宽口径的经理或商界领导,他们要具有宽阔而深厚的经济、管理等商科专门知识和外部环境(社会、政治等方面)知识,既懂具体实务又了解宏观控制,既熟悉区域文化又知晓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此,美国商科本科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领导能力、全球意识和应变能力。其变革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强调商科本科教育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一方面,要求每人修读一定数量的人文与自然学科课程及技能课,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美国许多院校商科教育设立了专项资金,成立了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心,鼓励文理学科交叉、渗透,积极推进边缘学科发展,使教学、科研成果层出不穷。(2)鼓励知名学者下课堂。使其为低年级学生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使更多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3)建立“学生辅导制”。由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可以帮助新生缓解心理压力,掌握有效学习方法,融洽学习气氛,扩大社会交往。(4)鼓励低年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外,还鼓励低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甚至与导师一起撰写科研论文,进而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