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9631100000024

第24章 党史党建理论研究(11)

从以上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特点:其一,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其二,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提出的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大而空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其三,邓小平在目睹了美日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后,意识到如果以西方现代化的概念来解读四个现代化的话,以我们的现实国情是不可能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的。其四,为避免国内外对四个现代化的误解,同时最根本的是为了在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邓小平把“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用中国传统语言生动表述为“小康社会”。

三十年前,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按照邓小平所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也一步步走向成功,国家统计局2000年11月的《中国小康进度综合分析报告》表明:全国有74.84%的人口达到小康水平,有12.82%的人口接近小康水平,有12.34%的人口离小康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结论是中国在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那么,由“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小康社会”这一切是什么关系,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什么关系呢?

第一,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

当三十年前邓小平提出“小康”的概念后,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就一直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特殊的意义。“小康”这个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的词,也成为学界和民间多年关注的焦点。邓小平为小康赋予了新的内涵,小康思想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思想,小康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发展阶段。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看到,自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以来,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目标,然而几经磨难,几番曲折,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却举步唯艰,特别是文革十年当中国关着门搞阶级斗争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则借科技发展之翼加快了现代化发展,直至上世纪70年代底中国仍然是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划世纪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发展战略思想的决定性调整,“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再次响彻中国大地,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也成为中国人激动的梦想。但“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此实现目标和实现手段都是模糊和混乱的。

也因为如此,邓小平在1979年访问美日之后,把“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姑且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但至于怎样低,邓小平心里并不完全有底,因而当大平正芳问及“四化”具体蓝图时,邓小平使用了“小康”来解读“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也即“中国式的现代化。”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有人民生活安康之意。在《中国大词典》中把“小康”解释为“谓政教修明,人民康乐之世”和“略有资产,足以自给之境”。《辞海》中认为,“小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理想较低的社会”,而《现代汉语大词典》则把“小康之家”解释为“经济情况较为宽裕的人家”。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思想,可以说起因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思考,把中国传统文化语言赋予新的内涵来解读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的社会发展目标。

从“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小康”这包含着两点含义,其一是用“小康”的概念替代不成熟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想法,其二是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也就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目标,只不是用中国文化符号来解读“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二,中国现代化解读逐渐走向科学理性

建设富强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锲而不舍的追求,也应该说是把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现代化”从其出现以来,也一直有各种版本的解说,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是指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到上世纪70年代底,“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道路历经坎坷,但不难看出,在关于“现代化”的理解上,由于种种原因,只局限于对“四个现代化”的解读。同时对奋斗目标缺乏科学的思考,也使其蓝图夸大不实,难以真正达到目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客观分析中国现实的基础上,放弃了“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大口”,改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在深思熟虑后,提出“小康”思想,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上世纪末我们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同时也应该指出,从邓小平小康思想和相关政府部门对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描述不难发现,我们在关于现代化的解读中更突出是经济指标,淡化了经济以外的其它因素,当然,我们也应该指出,这与我们迫切快速发展经济的特殊时期密切关联,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对现代化的解读虽大有进步,但仍有一定的局限。

2002年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认为“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进而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并且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显而易见,中共在关于现代化建设的理解上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也使得小康概念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之更加准确、全面清晰,被赋予了时代特色和新的内容。

从第一代中共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的解读至今,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的不断推进,我们在关于现代化的理解和实践在不断进步,逐渐走向理性科学地推动现代化建设,我们也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走向更加辉煌。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关键问题”的评析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玉平

[摘要] 文章介绍了西班牙驻华使馆前商务参赞、西中企业家委员会前主席恩里克·凡胡尔撰写的《了解中国共产党的8个关键问题》一文,并对其中主要观点作出了评析。通过这位外国人的视角,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大保障。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恩里克·凡胡尔 8个关键问题

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2月9日刊登了题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8个关键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由西班牙驻华使馆前商务参赞、西中企业家委员会前主席恩里克·凡胡尔撰写,《新华国际》于2011年02月14日进行全文转载。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重建中国的统一,结束了外国侵略和中国受凌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变成一个在国际社会不容忽视、备受尊重的大国;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大保障。在笔者看来,整篇文章从外国人的视角较为客观的评价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一些挑战,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有重要的启示。本文试图结合作者的文章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特点做一简要评析。

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是一个“常规的”政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是在中国社会中行使政府职能的人。这是一个有着自身特色的党,具体地说,是中国特色。也正是因为中国的这种特性,关于政治演变的一些常规理论在中国也是行不通的。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很多分析家早就预言,经济现代化一定会带来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灭覆地的变化,但政治体制虽然有所变革,却仍然保留着重要的基础,首先是共产党执政这一中心问题。”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一特色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是在中国社会中行使政府职能的人,更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这一成就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GDP世界第二),也正是由于这一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必然受其影响,从而使得作者看来,政治演变的常规理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这或许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色,出现这样的原因很复杂,我们的党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在,在笔者看来,下一个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因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会严重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但是,无论政治体制如何改革,我们必须坚持一点:共产党执政。至于原因,恩里克·凡胡尔在其文章中已经很好的做了说明,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是稳定的最大保障。中国面临诸多压力和冲突,如果没有强大的共产党政府,不稳定和混乱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恩里克·凡胡尔在文章中就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特性总结了8个关键问题,这8个关键问题分别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的延续性;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地理环境:在东亚的中国;时代背景:自由和人权方面的逐步进步;缺乏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民主的不同含义;一个有着自身特色的政党:轮换机制、论功行赏、权力的集体行使;渐进式的民主化进程。下面我们就最为主要的几个问题结合作者的观点进行评析。

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的延续性而言,作者指出:“与其说中国革命是一场共产主义革命,不如说它是一场民族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1949年夺取政权的主要目的不是建设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重建中国的国家主权,重建中国的统一,结束外国侵略和中国受凌辱的历史。”笔者认为,作者仅仅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某些任务,即重建中国的国家主权,重建中国的统一,结束外国侵略和中国受凌辱的历史。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在于建设社会主义,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作者还指出:“中国的共产主义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首先,共产党是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发动机。其次,共产党是领导的先驱。第三,共产党拥有一个钢铁般的、集中领导的、等级分明的组织。正是由于这种儒家文化和列宁主义的融合,很多人将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权称为儒家列宁主义政权。”作者的观点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作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势必会对中国共产党造成影响,这或许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是十月革命的炮声送来的,因此,列宁主义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儒家学说和精神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凭借道德榜样和党员的牺牲精神,中国共产党逐渐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支持,从而最终取得政治的胜利。我们知道,对于道德榜样、牺牲精神的重视一直是儒家核心精神之一,而这一精神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渗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作为中国的共产党人自然是深受其影响的。在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党的建设中,也一定会借鉴儒家的合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