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9631100000020

第20章 党史党建理论研究(7)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发展的目的,一切发展的核心,也就是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但如何推动发展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则又取决于对发展尺度的正确理解。发展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又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内在地蕴涵着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这两个尺度统一的可能性就决定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主、客体尺度往往是疏离的,在现代社会中主要表现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其原因主要为:一个是由于社会发展必然存在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世界借助商品、资本和货币无限扩张的本性,使人的世界“物”化了,“实际的生产者表现为单纯的生产手段,物质财富表现为目的本身。因此,这种物质财富的发展与个人相对立的,是以牺牲个人为代价的” ,人的生命化却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加之在这个阶段上人自身发展的局面性,还难以完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也就难以对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使得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盲目,表现为发展过程中主体尺度的迷失,势必导致发展偏离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使发展走向异化,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

这种主客体尺度的分离与对立,在现实的发展问题上,则更明显地表现为经济尺度和人道尺度的疏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我们现在的发展仍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历史阶段,经济活动不仅是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而且其自身运行的必然性也构成了衡量发展的一个可以“物化”的尺度,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尺度,即经济尺度。与经济尺度相比,那些还没有被“物化”的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发展中的分量也显得可有可无。但这些因素却与人的生存质量与发展潜力密切相关,我将它们对发展的要求归约为人道尺度。

在现行发展模式中,财富(物)被视为人从事生产的目的,它为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同时人的能力又受到资本占有关系的束缚和物的统治。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沉溺于经济活动带来的“物化”效果,而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不甚了了,或者厚此薄彼,过分强调发展的经济尺度而忽视发展的人道尺度,则必然导致人的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乃至人自身的异化,人为自己所创造的“物”所奴役,人道主义被经济大潮淹没了,人就会在这样的“发展”中失去了方向……这样的发展必然孕育着社会、环境、文化的巨大风险,而我们称之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

当然,国际国内的发展实践都向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似乎无可回避的发展现状。也许,我们现在虽然还不可能完全克服这些异化表现,但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就完全有必要伸张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及时反思,认真纠正发展中出现的偏差,调整发展战略,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促进发展走向更人道的目标。对此,十七大已经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回答。

与时俱进地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凤英

[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顺应时代的潮流,明确要求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只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备完成这项任务的资格和能力。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应与时俱进地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构建共产党人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模式和战略任务。这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战略课题,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推动党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灵魂主宰。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与时俱进地加以建设和坚守。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与时俱进

对于常人来说,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儿。家,是人生的起点和栖息地;家,意味着舒适、放松、安全,意味着和谐、满足、幸福。世上幸福之人一定有一个美满的家,世上痛苦之事莫过于无家可归。人有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因而人不仅需要一个“实在的家”,而且需要一个“精神的家”。精神家园就是人的精神之家、心灵之家。有了这样一个家,人才能找到人生方向,才有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才会感到安心、舒适、自由、放松;一个民族才有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活力;一个政党才能诞生、发展、壮大。失去了这个家,一个人便失去了心灵意义和归宿之地,就会成为精神上的流浪者,就会陷入焦虑、痛苦、彷徨、忧愁的境地;一个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会四分五裂,就要落后、挨打;一个政党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执政危机、甚至毁灭消亡。现代西方社会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焦虑社会”,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抑郁病患者,之所以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幸福指数并没有提升,根本原因在于西方人丧失了精神家园。与西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从精神层面说,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靠的就是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一个人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寄托和归宿,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和加油站。中国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诞生于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的、彻底的世界观,也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革命运动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铸就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共产党人整体(集体)和个体在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精神境界、信仰追求、品格意志、先进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中国共产党的党魂,具有整合组织、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动员群众、坚定信念、战胜困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与时俱进地加以建设和坚守。

一、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中华民族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使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精神求索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十月革命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园地,中国共产党人把十月革命的真理之魂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中国自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到形成中华大地的燎原之势,直至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自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曲折的伟大社会实践中精神自觉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振兴自强的过程。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这种转变,不仅是中国人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且改变了整个世界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振兴,走向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境界,同时也指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水平。

二、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产生新飞跃、开拓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为文化成果和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交流融和为弘扬培育中华民族时代精神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崭新的思路,又为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搭建了时代平台和实践场所。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业绩,展现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党人大无畏革命精神所蕴含的巨大力量,也涌现出了无数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和时代先锋,产生了符合时代条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一整套先进的精神文化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不仅影响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不仅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先进性、战斗性、民族性和包容性,也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不仅夯实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精神基础,也成为总揽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主宰和灵魂,对于推进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性质、先进品格和心理特征,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执政为民的客观需要,展现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将贯穿于党的整个历史进程,并继续对党的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三、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有助于整体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首先,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有助于整体提升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思想是精神的组成部分,是某种精神的体现。思想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具有较鲜明的理性特征,它与概念、逻辑、推理、论证、检验、结论等联系密切,呈现的是一种理论形态。它多是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具有抽象性。而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它既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等无意识方面。精神具有较鲜明的精感特征,它与价值、意志、气质、格调、境界、德性,甚至喜怒哀乐、个人好恶等相联系。精神除了可以通过“言”得到传达外,更多的是情节、过程、形象等非语言的行为中体现出来,具有较强的感性特征。思想涵盖不了精神,但精神可以包含思想,其涵盖面要远远大于思想。由于“精神”一词广阔的涵盖面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巨大包容性,它可以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那个年代里的言行举止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情感态度、精神境界等等全部统摄起来。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是由党所处时代条件、肩负使命、面临任务所决定的,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世界观、价值观在行动中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行为主宰。它为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提供了价值认同和精神动力,更深刻更广泛地融入到党的精神理念的深层,从文化品格上反映出宗旨信仰、思想理论、意志品格和先进追求,从观念形态上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先进政党的“质”、科学理论的“魂”、理想信念的“核”、民族文化的“根”和人民群众的“源”的精神特质。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正是在主体精神上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意志品格,才为保持先进性奠定了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