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9631100000018

第18章 党史党建理论研究(5)

《青年界消息》栏目则选载各地青年团活动的花絮类趣味报道。有些是动态连续跟踪报道:如1924年28期一篇,“天津的青年问题讨论会最近修改了章程,要不仅限于讨论,须从今起‘尽力联络、指导,去援助青年’,而且要兼顾自身方面。他们现要做调查讲演发行刊物等工作。他们的《青声五日刊》,系附于天津新民意报社,已发行到31期。现亦加了一番整理,加了思想与时事的介绍,且预备为五四,五七出特刊。他们这种向上的精神是很好的。但愿他们多注意切要的问题,多作些彻底的考虑,都作些实际的活动,不要有一点懦怯浮伪的精神。”大量这类各地活动的报道,及时的登出以供方法的观摩、经验的交流。这也是由《中国青年》发刊词倡导的宗旨“引导青年到切实的路上”,在用“切实的活动”例子引导和运动青年。也是回应编辑部所倡导“对于内容,将注重下列各项材料,中国各地青年活动;青年利益问题的讨论”,开设目的在第101期的《编辑寄语》中是有明白强调的,“特别注重一般青年界之活动,特别注意介绍活动中所得的心得与成绩,以供青年界中从事于国民革命者之观摩,砥砺,交换经验而互通声气”,主要登载评论国内政治和国际时事,以满足青年“希望不断登载评述国内政治和国际时事” 的愿望,而刊载了大量尤其是外国青年革命运动的消息。

《新刊批评》、《书报评论》、《介绍新刊》、《书报介绍》等栏目,均是服务于办刊宗旨,希望较简要概括地作一般的书报之介绍与评价。从各种反动思想中,“引导青年趋向于正确的革命之途”,“对于现代各种思潮学说之研究,介绍与批评”,“注意批评流行于青年界的思想,文艺以及青年本身问题,”给青年以选择读物的指导,建构一种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促进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事业发展。从较大的视野看仍然是基于刊物的宗旨而设。这些栏目篇幅短小,有时以补白方式,简评书刊、批评论点,省事省时,合青年口味。如《新刊批评》 一文评论了当时发行的数种刊物中所刊登个别文章的观点。主要涉及《青阳周报》 (第23期〉、《新学生半月刊》 (第48号〉、《青声五日刊》 (第31期)、《新民周报》 (第12期)、《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 (第3期)和《安徽黎明周报》(第6期〉的相关内容。这些栏目是《中国青年》编辑部第140期开展过问卷调查后,《敬答读者》反映了青年所需而提出“以革命的观点,批评现在流行的思想和文艺。供给青年以国内的,或国际的政治经济的最需要最初步的知识。找旅俄的同志,多寄介绍苏俄各方面状况尤其是青年状况的文字在本刊发表。继续做介绍或批评书报的工作”。之后杂志的相关栏目保存较长,内容得到充实。

刊载诗歌、小说译介的《文艺》栏目主要是配合中共政治主张和国际时事(尤其是各国青年革命运动的消息)。如将苏俄政治经济现状或青年运动的文字化作通俗典型人物事迹来弘扬。也体现编辑们“希望多登带文艺的采色叙述革命运动的文字——如<赤都的五一>等的反映;登载青锋带感情的叙述青年工人,学生及一切被压迫青年苦状的文字。”而诗歌,小说,戏剧,小品文字等,就是较好的载体。艺术题材配合《向导》等党报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有相得益彰的成效。

凡此种种表明,早期《中国青年》编辑们擅于先进的理念和切实结果之间搭建艺术载体的平台,切实把先进理念转化为好的办刊思路,再把好的思路通过有效载体《栏目》转化为具体行动,确保服务国民革命大局的宣传要求落在实处,实现服务青年进步和革命发展的效果最优化。

四、一代名刊与编辑的远见卓识

坚持以青年团中央确立的“指导全国青年革命运动,代表一切被压迫青年的利益而奋斗的刊物。它的职任是有系统的供给青年以革命人生观、革命理论、革命战术、革命经验,从思想言行各方面指出青年的应由之路;同时并须了解现代中国青年在思想上的要求而且力尽所能的去满足青年的要求” ,是早期《中国青年》执着的引领方向。就编辑所追求的艺术性而论,《中国青年》版式设计独具匠心,封面载目录,领时代刊物之先,发行中与时俱化删设栏目,每一步、每一项改进都围绕政治面向,艺术效果而筹谋,追求提升对读者的吸引力,发行量大、影响面广而成一代明刊,历史已走过近90年,当年的许多杂志已被历史湮没,而今《中国青年》仍是广大青年的至爱亲朋。

从政治动员视角看,当年《中国青年》立足现实宣传中共政治主张、创新宣传理念,其动机和目标实现了统一,引领了时代潮流。刊物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焦点,显示了编辑与各类作者群在编稿、写稿的时候,是从青年的视角出发,从专家的角度去找答案,呈现出明显的面向青年的个性色彩。在新闻学中,评论是代表报刊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是表明传媒政治面目和立场的。而《中国青年》表达出了新观点、新视角,才吸引青年积极看。它做到了以最快速度把最新的观点立场宣传出去,及时满足青年的理论需求。

《中国青年》上观点交锋、回应互动的传播方式,是吸引读者关注的重要手段,符合青年求新求异的阅读追求。社会人群的观点尤其不同政党的观点时常是相互冲突的,尤其192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形态下社会内部矛盾、中外矛盾交织,政党观点的纷争呈现多面向的社会现象,青年团中央要求《中国青年》内容“青年化”、“群众化”,这就意味着要真实反应这种言论必然有的冲突性。早期《中国青年》诠释中共的观点立场,指点着青年认清中国开展反帝反封的目标,刊物的舆论表达和现实性对比获得了青年的认同,特别是在与国家主义派的论战中,为了巩固中共对青年运动的领导权,并争取一部分受蒙骗的青年学生,共青团中央以《中国青年》为主要阵地,刊发了大量文章,有党、团领导层作者的文章,有编辑们群体的口诛笔伐,社外作者的配合围攻,《中国青年》教育、引导和唤起民众,开展反帝反封的斗争,1923—1927年发行的《中国青年》正是这个时代历史的见证。《中国青年》号召反对卖国军阀,反对压迫中国的一切帝国主义,坚持将宣传民众运动作为刊物的中心工作。《中国青年》取得了舆论主导,使许多青年觉醒过来。

《中国青年》各类报道具有时效性。《中国青年》时评总是聚焦时事热点,刊载的时政评论,立场鲜明,不仅站在中共的立场,选取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加以评论,而且论述方式和话语都采用青年喜爱的形式评论,张扬出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的个性。

《中国青年》对青年开展引领、教育有温馨人情味和明确的导向性。它解决了青年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杂志开展“主义”宣传影响青年乃至众多人的价值观的塑造,从而凝聚了中共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软实力”,众多青年对中共理论和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与认识,是通过潜移默化,靠刊物的引导熏陶及周边领袖人物的魅力来强化的,它秉持“《中国青年》是因中国的青年们而有的,他的职务是伺候青年们,他的责任在指导并且帮助青年们走上他们应该走的正确道路”,“是大家帮助青年,是大家帮中国”这些教育理念,滋润着青年的心田。《中国青年》的编辑们从青年的恋爱、婚姻、就业、就学,假期生活设计,开展心理疏导,排忧解难。其《答问》栏目中,编辑们所回答每一个问题都温暖着一类焦急求问的青年,恽代英、萧楚女等早期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亲切的教诲话语感染着时代青年。与时俱化的栏目紧扣青年关心的、与青年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和问题,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中引出深刻的道理来。有让人信服的真知灼见,有自己对此见解的切身感受,方在感情上引起了青年共鸣。青年从一件件小事件看到了大问题,《中国青年》杂志着实在引导青年走向切实的路、活动的路、强健的路,走向中共倡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

从传播学理论考察,研究当年《中国青年》的受众——读者群的接纳,可揭示出编辑们的远见卓识和开拓性经验。发生学原理认为,一定的媒介之产生自有其一定的基础,“大众”是预设的,并成为媒介努力追求的目标。早期《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们亦深谙此理念。他们对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等规律被借用,编辑们已认知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受影响、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等原则,依据中国传统“修身、齐家、治国”的常理,从观世、正己、待人、处事几方面,领悟接受者的心理需求,发表了合青年情趣的文章,因对青年成长有直接的帮助而牢牢吸引着这些读者。

恽代英、邓中夏等编辑欲扩大中共在民众中的政治影响和为实现改造中国的政治意愿集聚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资源,已把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等作为关注研究对象,并从其他许多学科中吸取养料,如借鉴心理活动规律的社会心理学,挖掘传播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因素,传播学中的符号理论、接受理论、功能理论也都在《中国青年》发行中有显现,如编辑追求文字的有“味”、内容有“趣”;栏目设计围绕政治面向,着眼于维护青年切身利益,编辑们善于借鉴企业经营中“适销对路”的手段,及时研究和掌握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注重分类指导,刊发了青年所想、所思、所盼的实用性指导意见和方法,所以它能够为广大青年喜爱而接受。

创新探索入心、入脑吸引人感召人的教化感染方法。对婚姻、就业需帮助的青年,重点去帮助他们尽快消除困惑,早日融入新生活;对青年知识分子,重点要促进他们明了救国方向和方式;对农村青年,重点是引导他们根据农民实际,进行农村变革,并通过杂志报道其活动的经验;在各种通信、通讯中有经验推广,培育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来推进青年运动。会借势借力,善于借国共合作联合战线之势,借青年读者之力,共同推进《中国青年》发行传播工作,实现了有限资源,无限造势。培养群体要先完善个体,《中国青年》刊载各地《青年团体的报告》,用直接鲜活的实例告知引导的目标和实效,以及围绕具体问题讨论如谋取职业、恋爱婚姻、伦理道德等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指导,从而牢牢吸引着青年读者。

靠青年办刊,不能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办好它是杂志编者和读杂志人的共同责任。杂志社发出“我们一百二十分诚恳的,希望爱读《中国青年》的人,不客气的指导我们。《中国青年》是大家的。是大家为中国的青年,供给好的读物的一个机关。……我们希望,便是要请读者的帮助,把这个刊物越散到一般青年中间去越好。我们这个刊物,越普遍到青年界,我们越可以希望他在青年界发生有效力的影响。这不是读者帮我们,是读者帮青年,而且是读者帮中国” ,这是早期《中国青年》四年中坚定的办刊指针。同时对受众群进行分析,也可看到《中国青年》产生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它的基本读者为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工人,青年军人(因为杂志也曾力争在青年军人中去影响)。

在《中国青年》的启迪鼓动下,读者们开始协同杂志的主题宣传写文章,转换了角色变为杂志的作者;更有读者按照杂志的宣传思路,走向民间、走向工农。分析杂志发行半年后社外作者群体已显声势,无疑是认同了《中国青年》宣扬的价值观而参与到大合唱之中——“以文化人”显了威力;而五卅运动、三一八请愿的行动有序、坚定执着,中共在媒体上倡导参与报考黄埔军校后应者云集,更是杂志长期教育灌输在青年等广大民众中形成的效应。

积极与读者沟通中获取改进与提高办刊水平的建议。同读者的联系,除发表引起读者共鸣的来信来稿外,还经常征求读者的意见,仅就杂志发行的完善、提高方面,在《本刊启示》栏目内由衷呼吁,“我们为革命思潮之普及,自然希望本刊推销到最大的限度,爱读诸君,亦一定能有此一样的感想。因此,我们盼望大家作一番热诚的努力,学生在同学里面,教员在学生里面,普通青年在个人的朋友里面,设法每人介绍到预定十份,二十份,三十份,乃至于多多益善。本刊可以用为讨论演说的材料,亦可以用为教授自学的读本”。追求发行量的背后昭示的正是意在引领更多的人,响应中共的教导,走中共倡导的革命之路。

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确立的理论与实践渊源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谭亚莉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它的提出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积淀的一个呼应。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回顾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也是对我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执政经验、探索治国规律,知难而进,积极作为的充分肯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