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实训教程
9630900000005

第5章 导游讲解技巧(1)

§§§第一节导游审美

导游活动是一项寻觅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既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起着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审美意识是一种个人意识,依赖于人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观赏同一景物,有的游客获得了美感,有的人却没有;有的人得到了最大的美的享受,有的人则感到不过如此,究其原因,除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思想情绪诸因素外,还存在着审美方法问题。因此,帮助游客用正确的审美方法去发现和欣赏美景,使不同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游客都获得最大的美的享受,是导游员在旅游过程中的主要使命。观景审美的方法很多,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注意动静结合

任何风景都不是单—、孤立、不变的画面形象,而是生动、多变、连续的整体。有时候,在某一特定空间,观赏者需要停留片刻,作选择性的风景观赏。例如,在峨眉山顶驻足,观看日出;在苏州园林小坐,品茗赏景等等。这些都属于静态观赏,其特点是观赏时间长、感受较深。有时候,又需要游客移步于景观之中,从而获得空间转换的流动之美。我们常说“游山玩水”、“浏览风景”,正表明了审美活动处于“动”的状态。例如,在嘉陵江上泛舟,在都江堰虹口漂流等等,可以使游客获得特殊的美的享受。然而,至于何时“动观”,何时“静观”,则应视具体的景观及时空条件而定。导游员要灵活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使游客在情景交融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美的享受。

二、把握距离和角度

距离和角度是两种不可缺少的观景审美因素,风景审美中不仅应该注意空间距离和角度的把握,还应该注意心理距离的调整。

(一)空间距离和角度

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然美景的千姿百态和无穷变幻必须在特定的距离和角度才能领略其风姿。有的宜远眺,有的需近看;有的正面看和侧面看各有不同的美感。例如,巴中光雾山的景点之一“巴山背二哥”,只有站在山腰某处远望,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才能看出;广安华蓥山天然大盆景的标志景点“千年一吻”,站在不同角度,其表现出来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有时如一对情侣相向而立,有时如一对情侣相拥而吻,有时又如一家三口正在赶集途中,这就是由于观赏角度不同造就的不同景观。作为导游员,必须非常熟悉所游览的风景名胜的情况,带团游览时要适时地指导游客从最佳距离、最佳角度,以最佳方法去观赏风景,使其获得美感。

(二)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游客与景物之间暂时建立的一种相对超然的审美关系,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显著特征。一般情况下,游客只有从心理上暂时摆脱日常生活中繁琐的、功利的、伦理的、世俗的杂念,才能超然物外,从而独立地、自由地进入审美境界,获得审美的愉悦。例如,恐海者不可能领略大海的波涛澎湃、天水相连、惊涛骇浪的美景;刚失去亲人的游客一般欣赏不了地下宫殿的宏伟、吐鲁番古墓中木乃伊的奇迹;情绪低落的人就是身处蓬莱仙境也不一定能享受审美的愉悦。因此,导游员要善于引导游客暂忘世俗烦忧,进入审美心境,才能尽享景观之美。

三、抓住时机

观赏美景需要抓住时机,即把握季节、时间和气象的变化。有些景观随时令而变化,如春看兰花、秋赏红叶、冬观腊梅……有些景观只在特殊时间出现,如蓬莱海市蜃楼;峨眉金顶佛光……有些景观随气象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审美感受,如漓江晴天的奇峰侧影、阴天的云雾山中、大雨天的漓江烟雨,景景都令人流连忘返。由于这些动态的景观观赏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只有几分钟,甚至只有几秒钟,稍有疏忽就可能失之交臂。这就要求导游员十分熟悉所游览的景点,并精确地掌握好时机,才能帮助游客及时地抓住观赏美景的大好时机。

四、控制节奏

观赏节奏无一定之规,应视观赏内容、观赏主体的具体情况(年龄、体质、兴趣、情绪等)以及具体的时空条件来确定并随时调整。一般游客的审美目的主要是赏心悦目、轻松愉快,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如果游览活动安排得太紧,观赏速度太快,不仅使精疲力尽的游客达不到观赏目的,还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安排审美赏景活动时导游员要注意调节观赏节奏,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有急有缓、快慢相宜,让游客在轻松自然的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享受。

§§§第二节导游讲解方法

导游讲解方法是导游工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导游员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一名成功的导游员要善于针对游客的心理活动,灵活地运用导游讲解方法,做到清楚易懂、生动流畅、引人入胜,使旅游活动轻松愉快,让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美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

在导游讲解过程中,每个合格的导游员几乎都有一套自己的讲解方法,且各有特色。下面介绍的是几种常用的导游讲解方法。

一、概述法

概述法是指在未讲解某景点具体内容之前,导游员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把景点基本情况简略地介绍给游客,使他们对景点有一个初步印象。概述法适用于所有的景点,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运用此种讲解技巧,导游员都能讲清该景点的来龙去脉、规模特点,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所要讲解的内容。因此,概述法是导游讲解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例如,导游在介绍阆中锦屏山时是这样讲的:“锦屏山是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有“嘉陵第一江山”的美称。“锦屏”二字是取山上的花木繁盛似锦,两峰连列如屏之意而命名的。锦屏山的山脊中间微凹下去,像马鞍,所以又叫马鞍山。锦屏山风光秀丽,所以历代都在山上建造楼阁亭榭。山上有纪念阆中古天文学研究成果的观星楼,有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张宪的张宪祠,还有建于清代的八仙洞等景观。”

由于概述法是导游一人在讲,游客被动在听,因此,导游采用此法时,应注意掌握好时间、地点、语言、内容,讲解时间不宜过长,三五分钟即可;地点一般选择在景点门口,配合导游图和手势进行。讲解语言要有抑扬顿挫,切忌单调乏味,以免造成游客疲倦;讲解内容点到为止,以引起游客注意为目的,不必长篇大论,否则就喧宾夺主,把观光旅游变成了听天书。

二、描述法

描述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眼前景观进行具体细致描述,使其细微的特点显现于游客眼前。在旅游过程中,有些景观没有导游员的讲解和指点,很难展现其美之所在,而经过导游员一番浓墨重彩的描绘或画龙点睛之后,游客对美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

例如,对巴中诺水河风景区的溶洞,导游是这样讲解的:“景区内有大小溶洞100多个,可谓山山有洞,洞洞相邻,洞中有洞。其中,龙湖洞犹如水府龙宫,神秘莫测;狮子洞银塔如林,琳琅满目;中峰洞美丽奇特,险峻宏伟;仙人洞内,有的如尊贵的佛像,有的如飞天的仙女,有的如出巡的御史,有的如奔跑的野兽,有的如飞翔的鸟儿。景区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洞洞奇特,各具风姿。”这位导游员情景交融的描述,定能唤起游客对溶洞游览的向往,从而提高对溶洞之奇、之美的理解度。

使用描述法时应注意选择时机,在需要重点讲解的地方进行描述,尽力使游客目光所及与导游讲解聚焦一体,才能使游客感受到美的存在。

三、分段讲解法

分段讲解法,是指导游员根据景区中景观的分布情况,将大景区分成前后衔接的若干部分逐步进行讲解的方法。运用分段讲解法时,导游员应首先在前往景点的途中或在景点入口处的示意图前对该景点的概况(包括历史沿革、占地面积、欣赏价值等)作简单介绍,使游客对即将游览的景点有个初步印象,达到“见树先见林”的效果,进而产生“一睹为快”的心理需求。然后带领游客顺次游览,做分段讲解。

例如,乘船自西往东游览长江三峡,导游员就可将其分为五个部分来讲解。1.在游船观景台上介绍长江三峡概况,长江三峡是翟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约193公里……”2.船进瞿塘峡时,导游员介绍:瞿塘峡是长江三峡第一峡,从四川奉节的白帝城到巫山的大溪镇,全长约8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短也最雄奇险峻的峡谷……”3.船过巫峡时,导游员再讲解:巫峡是长江三峡第二峡,从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绵延42公里……”4.船到西陵峡时,导游员进一步介绍:西陵峡为长江三峡第三峡,西起湖北姊归县的香溪口,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76公里……”5.最后再向游客讲解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

分段讲解时要注意,每一段的讲解内容既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有合理的过渡,使导游的讲解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扣人心弦。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游客眼前所见景物与游客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熟喻生、触类旁通,从而使游客感到亲切,容易理解。如此可以提高导游讲解的层次,达到事半功倍的导游效果。

(一)同类相似类比

指两种相似事物之间的比较,便于游客理解并产生亲切感。如将阆中古城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相比,将二滩水利工程与三峡水利工程相比等。

(二)同类相异类比

指通过比较显示两种风物在规模、质量、风格、水平、价值等方面的不同。如将青城山与峨眉山、黄山、华山、泰山相比;将邓小平故居和毛泽东故居相比;将石达开覆灭大渡河与红军强渡大渡河相比;将阆中巴巴寺与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相比等。

(三)相同时代类比

指将同一时代而不同国家的帝王进行类比,也可将年号、帝号纪年转换为公元纪年。如讲康熙皇帝,可以说他与法国的路易十四和俄国的彼得大帝同一时代,且他们在本国历史上都是很有作为的君主;讲故宫,可以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也可以说建成于公元1420年,更能给人以历史久远的印象。

正确地使用类比法,要求导游员在对景点及客源地相关情况有比较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将游客知道的景物与眼前的景物相比较,切忌作过于牵强、不相适宜的类比。

五、问答法

问答法是指在导游讲解过程中向游客提问题或启发游客提问题的一种导游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活跃游览气氛,加强思想交流和互动,从而使游客产生成就感并对所游览景点有更深刻的印象。

(一)自问自答法

在讲解中,为减少导游员平铺直叙讲解的枯燥性,导游员可适当地穿插着提出问题。并不一定期待游客作答,而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思考。提问之后作适当停顿,然后由导游员自己简洁明了的给出答案,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游览武侯祠时,导游讲到:“从刘备殿出来,低一个台阶就是过厅。为什么要低一个台阶呢?”稍作停顿,引起游客思考之后,导游员再做解答。原来,“这是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诸葛亮虽为蜀中人民敬仰,但终究是臣,当然不能跟刘备这个皇帝平起平坐了。”

(二)我问客答法

我问客答法是为吸引游客注意力,加强游客参与性而采用的导游提问游客回答的一种问答法。在运用此法时,导游员一定要根据游客的文化层次和表现出的兴趣恰当地提问,而不要出难题为难游客,更不能强迫他们回答。当游客作答时,无论其回答得正确与否,导游员都应给予鼓励,不能随意打断或嘲笑,以免使游客感到尴尬。最后,导游员应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比如,我们在讲解丹巴古城时可以这样设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傣族人居竹楼,蒙古人居帐篷,而作为游牧民族的藏族,本来是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那又为什么会有这样高大、坚固、永久性的碉楼呢?”

(三)客问我答法

为调动游客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导游员应鼓励游客自由提问。游客的提问能反映出他们游览的兴奋点,这也正是导游员应该关注的地方。因此,对游客提出的问题,无论水平如何,导游员千万不要笑话或打击他们,而是应该有选择地回答一些与景点有关的问题,并尽量同自己预先准备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长期的导游实践中,导游员要学会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掌握游客提问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一套相应的回答技巧。运用“客问我答”法时应注意:其一,不要打乱自己的导游安排,不要一听有问题就立即回答。其二,应避免只顾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而一点儿不顾游客的问题。

六、引用法

引用法是指导游员将客人本国本土的谚语、俗语、俚语、格言等引入讲解之中,从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起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