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实训教程
9630900000012

第12章 模拟景点导游(2)

传说唐代时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墓室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作者付净)

二、杜甫草堂

各位朋友:

眼前就是“万里桥西一草堂”的杜甫草堂了,它位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公元759年12月,因避“安史之乱”由长安经甘肃流亡到成都,第二年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建成一间茅屋,自诩为“草堂”,在宋、元、明、清时期,世人习惯称它为“浣花草堂”,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一生居住过若干茅屋、茅斋、草堂,如东屯草堂、襄西茅屋、西枝草堂等,其中数成都浣花草堂最为杜甫怀念,为杜甫咏叹最多。可以说它是全国许多纪念地中最负盛名的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它的名气和地位超过他的生卒地。

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共作诗近300首,占他传世著作的20%,其中很多诗都以草堂为题,融景生情而作。他在此过了几年清闲的日子,如《江村》、《春夜喜雨》等诗中都有反映。具体看,“万里桥西一草堂”、“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是写草堂的位置;“浣花溪水水西头,春江一曲抱村流”是描写草堂的环境;“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是概述草堂周围的地形。由此可见杜甫对浣花草堂是十分喜爱的,而被杜甫誉为“新人民”的成都人对浣花草堂也是爱护备至,使这一诗圣故址历1200多年的变迁,屡经天灾人祸而悄然屹立。而今草堂内已是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步入圆内,满目青翠,庄严肃穆而古朴典雅的祠宇建筑掩映在苍楠翠竹之中,显得格外幽深静谧,而因带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加之流水环绕,小桥相连,更添几分情趣。历来无论到成都的文人雅士、高官豪绅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到草堂凭吊这位伟大的诗人,并留下了数不清的感怀诗文,杜甫草堂也因此成为巴蜀文坛的一种标志。

好了,各位朋友,您一定按耐不住想去园内凭吊一下他老人家吧,现在就请大家随我入内游览。

现在大家看到的第一个建筑叫“大廨”,“廨”是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有办公室的意思。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官职,虽都为下品,但百姓尊重其爱国忧民的情怀,特建大廨,此处建筑也由此得名。大廨为一开敞式过厅建筑,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大家请看这尊铜像,如此单薄瘦弱的身姿,概括了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加的不幸经历;那沉思苦吟的神态,把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我们似乎已经看到在1200多年前的一天,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双眉紧锁,仰天长叹倾诉出内心的苦闷:“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并且才华横溢,诗文出众,却始终得不到重用。政治上的失意,加上经济上的贫困和国家战乱,使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同时,这也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国家破败、亲人分离、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加之自己命运坎坷,忧国、忧民、忧己,三者交加,他又怎能不如此瘦弱和苦闷呢?!

忧国忧民的杜甫把笔触放在了苦难深重的黎民百姓身上,用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尊他为“诗圣”。

眼前这副对联是清代学者顾复初所撰,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意思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在蜀中流寓作客,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这一方面说明了杜甫受后人敬仰,一方面也慨叹同为流官,自己命运更加不幸,却什么也没留给后人,可是作者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撰写了这副对联,他的名字才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雅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曾驻足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每个人看后都有不同的想法,您又能品出它的哪种韵味呢?

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他的茅屋在风雨中已是墙破屋漏了,但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后人又岂能忘记?五代时,前蜀宰相韦庄,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明蜀献王朱椿来成都后,拨专款对其重修,使得草堂的规模和档次大大提高,自此,成都的草堂就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杜甫纪念堂。到清朝,康熙皇帝的第17子果亲王允礼在杜甫草堂亲书“少陵草堂”并碑刻纪事,成都就成了纪念杜甫的中心地。嘉庆十六年再次翻修,进一步巩固了这个地位,这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并非其生卒地却如此有名的原因。这次翻修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规模已空前扩大,1952年,政府对草堂进行了全面整修,并正式对外开放,1985年,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如今总面积近300亩,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杜甫草堂的园林建筑以草堂为主题,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处理,也不很高大,这体现了草堂为诗人故居旧址的民居特点。巧妙理水是草堂的特色之一,以溪为主,以池为辅,园林建筑沿溪池呈一条中轴线布局,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这体现了纪念祠堂的建筑特点。园林植物以竹、梅、楠为主,分布东西,各自成林,并能看到松杉、银杏、桃树、李树、桂花树、海棠等等,整个园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致。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体味到田园风貌的诗意氛围,可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来到了工部祠,它是杜甫草堂里的最后一个庭院。我们的正前方就是“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殿堂,因杜甫曾被授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人称"杜工部",所以如此命名。在“工部祠”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配殿式平房,西边为"恰受航轩",取自杜诗"野航恰受两三人";东边为"水竹居",也取自杜诗"懒性从来水竹居"。两座建筑与“工部祠”呈“品”字排列,并与柴门一起,配合“工部祠”组成了一座似断实连的四合院。两屋内展出杜诗的各种版本,有宋、元、明、清历代的精刻本、手写本和解放后的铅字本,还有朝、罗、英、法、德、日、意等数种外文译本。可见杜诗不仅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增添了光辉。

大家看到的这副对联由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意思是说,杜甫先生,你生前不得志,但在你身后,锦江的水,春天的风,却让你的草堂都占了,说明草堂流芳百世。一个传说属于人的日子,我来了。“人日”为农历正月初七,古代四川人认为,正月初一至初七分别为各种动物和人的节日,即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人日”对草堂有着特殊的含义。杜甫流落成都时,恰逢他20多年前的好友、著名诗人高适在蜀州即今天的崇州做刺使,在长安时两人就交谊甚厚,曾一起漫游祖国名山大川,饮酒作诗,畅谈国事。杜甫落难时,高适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经济上资助,精神上慰藉。公元761年正月初七即民俗称为"人日"这天,高适给杜甫写了一封书信,信中有诗句“遥想故乡思故人”表达了对杜甫这个老友的思念。数年后,杜甫飘泊到湖南湘江,一日偶然从书箧中翻出这首诗,这时高适己经去世,诗人自己也处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惨境地,不禁睹物生情,潸然泪下,于是提笔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抒发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这体现了两位诗人相互推崇、相互尊重的宝贵情谊,他们的这段友谊在文学史上被传为佳话。清代学者何绍基当然熟知这个典故,便趁在四川作官的机会,有意在农历正月初七这一天前来拜谒草堂,写下这副对联。联中以"我"对"公",并用"归来"作双关,表面上是说回到成都,来游草堂,实际上是含蓄地表达了他以杜甫继承者自居的深意。何绍基是清代中叶有名的大书法家,以他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和杜、高二人的佳话,影响了此后成都的风俗习惯。故成都的文人每年正月初七这天都要来游草堂,吟诗作对,并逐渐成为民间自觉响应的一项活动,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工部祠内,按理说只须供奉杜老先生一人,但此处告诉我们,"荒江结屋公千古”,是以杜甫彪炳千秋为主;“异代升堂宋两贤”为辅。(“宋两贤”一是陆游,一是黄庭坚)。为什么要塑黄、陆二公来配杜甫呢?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三人在经历上相似,都因失意、失势而寓居四川,并且都是取得极高成就的诗人,陆游为剑门诗派的首领,而黄庭坚则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他们对美丽的蜀中山水赞不绝口,离开蜀地而一直没忘记蜀情蜀景。这些共性,使蜀人在为杜甫建祠堂时很自然地想到了宋代的这两位大家。此外,若殿内只塑杜甫一人,异乡作客,未免过于孤单,三人一堂,也可以共论诗艺,免除冷清。想得还真十分的周到。其实杜、黄、陆三人共享一堂,本身就是一首新作,意味着他们对成都的赞美,余音缭绕,延绵不绝……

此处杜甫的塑像为清嘉庆年间所建。杜甫先生,究竟长什么样,没有人说的清。后人因带有对“圣人”的崇敬,早已使杜甫的画像失去了原味,这儿有明清两代的杜甫像碑,明胖清瘦,使得人们对杜甫的长相越来越没底。1985年小平同志来参观草堂,饶有兴趣地讨论了这个话题。他问身边的人:你们说说,哪一个杜甫更接近真实的杜甫?有人说,明代距唐代要近些,还是明碑更接近原型。小平同志说:杜甫一生起落沉浮,政治上受打击,还那么忧国忧民,他胖得起来吗?听后,众人不禁联系到小平同志三起三落的际遇,后来的杜甫塑像受这个故事的启发,再也没有胖乎乎满脸官像的杜甫造像了。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立有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是果亲王的手迹,是今日草堂的标志,大家请在此留影纪念吧!半小时后我们在草堂门口集合。(整理:蔡玉华)

三、望江楼

各位嘉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望江楼风景区。

望江楼景区它座落在成都东门锦江南岸,以拥有望江楼古建筑群、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纪念馆等文物遗迹及各类珍奇异竹而闻名中外。全园面积188亩,分为文物保护区和园林开放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崇丽阁,它枕江而立,是园内的主要建筑。崇丽阁是一座高27.9米全木结构的建筑,其名取义于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因其矗立在锦江岸边,民间称之为“望江楼”,楼上供奉文曲星。请看对联,上联是:“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下联没写,请大家对下联:“映月井映月影映月井中映月影井月万年。”

现在印入我们眼帘的是吟诗楼。依据薛涛晚年住地建修建的。三叠相连、四面敞轩的楼身掩映于江边柳荫竹影里,波光云影相衬,颇具画意诗情。下层厅堂装点有一组薛涛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吟诗作赋的“神交”意象图。

五云仙馆内展示木板雕刻的薛涛诗,由著名书法家以各种字体书写。

浣笺亭为品字形建筑,造型独特精巧,馆内展示了唐代的造纸流程和制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