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的民主与法治精神,还要求大学生自觉养成法律思维方式。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在通常情况下,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法律问题,往往同时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或道德问题。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按照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会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法律思维应当优先。我们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养成法律思维方式一要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某种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都应当以法律为标准做出判断;二要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讲证据,意味着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时,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三要讲程序,程序问题在法律领域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与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相比,法律思维更为关心行为的程序问题。法律是通过规定明确的程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四要讲法理,法理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
培养法律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要想逐渐养成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学习法律知识;二要掌握法律方法,即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有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三要参与法律实践,只有通过反复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培养民主与法制精神,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的合格公民,民主法治与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才能形成。
(三)谦敬礼让精神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告诉我们,谦敬礼让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敬礼”这个在书信的末端经常出现的名词正是“谦敬礼让”的缩写。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就是个人自身休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已;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孟子·告子上》中讲:“恭敬之心,礼也”。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标志。《礼记·冠义》中讲:“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同时也是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当代大学生,已经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质的重任,培养谦敬礼让的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谦敬礼让精神是与人合作共事、形成团队精神的基础。琼?R?卡扎巴赫与道格拉斯?K?史密斯合著的《团队的智慧》曾对团队有这样的诠释:“团队就是一群拥有互补技能的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达成目的,并固守相互间的责任。”笔者认为团队是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都在这个共同体中协同工作、解决共同的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构成要素总结为“5P”,分别为目标(Purpose)、人(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计划(Plan)。团队精神是指一个团队具有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在文化上的反映,是团队成员在协同工作、解决共同的问题、达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气质。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一个团队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不会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当然就不会有战斗力。团队精神表现为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面貌,是一种看不见但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团队精神的形成需要成员的合作共事,而合作共事的基础是成员间的协调。谦敬礼让正是成员间协调的必备条件。
谦敬礼让精神是社会形成安定有序状态的保障。社会要实现安定有序的状态,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无时不存在着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一靠制度,二靠干部,三要靠群众自身。广大青年学生是群众中的先进和优秀分子,培养谦敬礼让精神有利于提高群众整体素质,从而大大减少矛盾的发生。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可见因为人们缺乏谦敬礼让精神而使小矛盾变成大矛盾,大矛盾变成敌我矛盾的例子。许多血的例子不断提醒着青年学生要自觉养成谦敬礼让精神。
(四)诚实守信精神
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荀子·不苟》中说:“养心莫善于诚”。诚实就是真实无欺,对己要真心诚意,光明磊落。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辞海》将其解释为“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孔子还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诚信品行塑造的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自身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教育,对于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同志说:“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学态度办事的人,自以为得计,自以为很聪明,其实都是最蠢的,都是没有好结果的。”******同志说:“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在2005年1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同志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另外,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以诚信做人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会做人。“做事先做人”。这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现代文明意识是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诚实守信是个人成功的金钥匙。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因诚实守信而成功、因言而无信而失败的例子。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典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人们不相信,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纷纷率兵赶到,当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因为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个例子: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石。有人说: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印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的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法治精神、谦敬礼让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共同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容。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前提,起统帅作用,民主与法治精神是基本要求,谦敬礼让精神是保障,诚实守信精神是根本。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意义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在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和谐社会内涵中,前五方面的内容是指人与人的和谐,所以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意义就是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一)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正确认识人与人的关系
正确认识人与人的关系是当代大学生立身处世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就要正确理解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1、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进行过探讨。《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这时,人们只能从外观上幼稚地说明什么是人。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思想家,他认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有人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无语了。亚历士多德说人是“政治动物”。显然,他们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有了很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宗教“地心说”的长期统治,从而震撼了“上帝造人说”。在旧唯物主义那里,霍布斯提出了“人对人是狼”这个臭名昭著的论断。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从人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这种唯心主义前提出发,认为“人之异于动物就因为他有思维”,“人作为精神是一种自由的本质”。这对资产阶级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是有利的。到了近代,不同的学科又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从生物学角度,可以说人是会说话,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哲学家们说人是主体,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以外的一切都为人所认识、所改造、所利用。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中外思想家以及神话、宗教等,尽管对人是什么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但由于他们各自的局限性,都不能科学地、确切地说明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即“人是社会化了的动物”。
2、人性
人性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全部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物学生命实体属性,即自然性(动物性)。二是人的社会活动实体属性,即社会性。首先,人性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与一般动物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性。人既是动物,又不是一般动物,是通过长期进化、进步而形成的独一无二的高级动物、特殊动物。在人身上,既有一般动物所共有的属性,如食欲、****、生存欲等等,又有人类所独有的特殊属性,如人有道德性,这种特有属性就是人性。其次,人性又是人类所共有的、一般的特性,是无论哪个历史时期、哪个民族、哪个阶级的人所共有的特性。如对善与美、正义、崇高、正直、勇敢的向往和追求等,这是人类所共有的。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性的学说,纷纭错综,争论不休,综合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