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9630800000001

第1章 导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的储备人才,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缺一不可的。当代大学生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这个话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以及高校管理者的重视。许多学者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界普遍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部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围绕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二者的融合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研究

就科学精神来说,学界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其语义问题,到科学精神的失落与培养都有论述。肖峰对科学精神的语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如果从一个较为基础的层次上去分析,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家的精神”(spirit of scientists),称为科学精神I。如果从科学这门学科的精华和凝结中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叫“科学精神”(spirit of science),称为科学精神II。他同时又指出,科学精神I是不准确的用法,包含着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不能作为具有严格意义的哲学范畴来使用。只有科学精神II才能严格准确地表达“科学精神的含义”,从而才能谈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问题。张义佼分析了科技工作者、公务员、青少年和农民科学精神缺失的表现后提出用涵养科学精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就人文精神来说,有学者对把近30年来学界对人文精神的研究作了回顾,把这个研究过程分为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中国人文精神研究的复苏与启蒙期;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论争与重建期;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人文精神学理与实践的结合期;四是20世纪末至今,中国人文精神的拓展期。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人文精神是题中之义。庞朴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人文主义的。强调中西人文精神的不同与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讨论焦点为“人文精神是否失落”、“如何重建人文精神”,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理解是论争症结。杨德广于1999年提出人文教育现状后论述了在我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同时提出要端正办学思想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观点。

二、关于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涵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涵的问题,学界研究较少。但是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问题,却有一些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梁启超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一文中指出:“有系统之真智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智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俞吾金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二是大胆探索。也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就是实证精神,孔德对实证精神的论述很具有代表性。方舟子认为:探索、怀疑、实证、理性,是科学精神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是在为伪科学大开方便之门,或者有阻碍科学发展的危险。从科学精神的层次来看,杜也力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层次,二是社会关系层次,三是价值观层次。美国大学本科教材《当代社会:社会科学引论》(Contemporary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cience,by John A. Perry, Erna K. Perry)中有一节的题目就叫“科学精神:怀疑、客观、相对”(The Scientific Spirit: Skepticism, Objectivity, Relativity)。

因此,科学精神就是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以自己理性的、执著的态度探索真理,以达到对客观事物规律性认识,并将这些规律性认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和造福人类的精神。

就人文精神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戴艳军等认为:人文精神是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高瑞泉等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探索。张汝伦等认为,人文精神要有高度的道德操守,也要有一种殉道的精神。许纪霖认为,人文精神是独立于学统和政统的,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整合提供形而上层次的意义系统和沟通规则。刘良海认为,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其内容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精神境界,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文精神,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因此,人文精神是自古传承下来的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深藏于人们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包容关系,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孟建伟指出,科学世界本身也是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它像人类其它各项创造性活动一样,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最崇高、最纯洁的生命力,给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可以说,科学精神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是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活动,它所体现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更确切地说,是人文精神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如陈勇指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和结晶。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更改至上,探索无禁区;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的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理性,认识有禁区。等等。还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是互补的关系。如严春友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极端存在的方式,它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的人类思维和文化。

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难点而言,学界普遍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最初是合二为一的,后来走向分离,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对立就是见证。杨寿堪,李建会认为,这种对立直接引发了两种极端思潮的产生:一是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一是人本主义。黄瑞雄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主义是浑然一体的,18世纪科学与人文主义是相分离的,19世纪是科学左右人文主义,20世纪必然要重建科学与人文主义的新型关系,即新人文主义。

综上所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关系中的两种精神品质,二者相互促进,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共同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二者走向分离,进而又走向融合。但不管怎么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必须融合。

三、关于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研究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较少,但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赵冬梅提出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 的观点。叶明非认为应该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上,树立科学和人文教育双管齐下、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二是在大学培养目标上,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的道路;三是重塑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四是在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上,要使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五是高校管理上要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蒋太岩认为,大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途径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破除培养“专才”的课程模式,建立培养“通才”的课程模式;二是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三是实行学分制,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促进文理交融;四是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制,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五是创建有利于人文与科学教育互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把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方式都定位在高校的管理和教育改革上,而很少从更大的宏观范围或更小的微观范围寻找原因。但不管怎么说,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渠道与对策较多,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找出符合各高校特色的融合方式。

四、研究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目的及意义

开展融合问题的研究,目的有三:其一是提出融合的紧迫性与可行性,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其二是倡导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促进自我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自觉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努力实现二者在实践中的融合。其三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修养,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

在“大科学时代正在到来”的今天,深入研究的融合。对于大学精神的传承,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开展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大学精神的传承。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虽然较短,但大学精神的形成与传承却经过了艰难的历程。“人文主义、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等大学精神的弘扬与传承都与的融合相关。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大致是清末民初学习日本,五四之后学习美国,50年代之后学习苏联的过程”。我国大学精神要形成自已本民族的特色,并将这一特色传承下去,大教育家、大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这一任务最终要落实并体现到大学生的身上。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显得尤其重要。其次,开展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内容的和谐社会,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其本身发展如何,直接影响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类似于“才”与“德”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否是德才兼备的群体,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三,开展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改革的总方向是“科学·文化·人生·创造”四位一体。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实的情况是:部分大学生文化底蕴不强,文化视野不广,对本专业的知识了解,对其它学科不闻不问;有的人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降低,不注重社会的长远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容易消沉;期望值过高,缺少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缺少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他们对学历和证书的追求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目的,而非真正的科学精神。这样的学生只能是心胸狭窄的下一代。长此以往,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条件下对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研究,能够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的求真务实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可以丰富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究的系统性,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