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盗梦工厂
9574500000001

第1章

序言:教育转型

就在我将要完成这份意见书时,一位朋友请我去参观哈莱姆村学校,这是一所位于曼哈顿的特许学校[1]。

哈莱姆区很大,比美国大多数城镇都大。很难三言两语地概括有这样庞大人口的一个地区,不过,该区平均家庭收入不及一英里以外的邻区的一半,失业人数明显较多,很多人(不管是否属于这个社区)对这里都不抱希望了。

不少电影都对东哈莱姆区(East Harlem)有所描写,所以人们对那里的学校已经有一些先入之见:缺乏资金,运作不灵,学生吊儿郎当,安全堪忧,而且最要命的是,孩子在那儿几乎学不到东西。

你不大会到这种地方去探索教育体制的未来。

几代人以来,我们都对这样的社区说:“这儿有些老师(数量不够),有些资金(照样不够),我们的期望是……(很低)……尽你们的能力干吧。”结果,事情没有起色当然也没人感到意外。

在过去十年里,我写了十几本书,探讨互联网和互联经济是如何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的。我主要想指出的一点是,很多被认为是基本事实的东西,实际上只是近代的发明,而且不大可能存在得更久。我认为,大众市场营销、大众品牌、大众传播、自上而下的媒体及电视产业综合体,并非如大众所期待的那样,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当然,当身处其中时,人们往往很难觉察这一点。

在这个意见书中,我将告诉人们,自上而下的工业化教育也将过时,而且这是大势所趋。就在互联经济打破了资源稀缺局面的同时,我们对毕业生的工作技能及工作态度的要求也正在改变。

虽然这些变化很多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但在我参观的哈莱姆村学校,网络普及力度并不大,我的意见书里也不会过多提及互联网。哈莱姆村学校关心的是人,是如何对待人。他们抛弃了自上而下加工学生的产业模式,代之以非常人性化、个性化及强有力的一套机制,以培养新一代的领路人。

事实上,肯尼[1]和她的团队在哈莱姆村学校所取得的成就可通过许多其他方法来实现。如何取得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关心的是结果。那天我所见到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身体前倾,全神贯注;教师们认真、敬业,因为他们对有机会教导这些勤奋的学生而感到非常兴奋。

一般来说,好学校都有两个优势,一是充足的资金,二是能够有选择地招收求知欲强的学生。需要强调的是,哈莱姆村学校不能选择学生,他们的学生是随机分配的,而且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经费低于纽约普通公立学校。哈莱姆村学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优秀教师,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主、自由及负责任的态度,并坚持不懈地将这种态度传递给学生。

指挥家赞德(Ben Zander)描述过小孩子从学习音乐到热爱音乐的转变过程。在开始学习音乐的头一年、头两年、甚至头三年里,孩子学得很勉强。他一拍一拍地敲着,一个键一个键地弹着,完成一个曲子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然后,他放弃了。

没有放弃的是极少数。那是些充满激情的孩子,是做事认真的孩子。

这些孩子身体前倾,开始弹奏。他们看上去很用心,因为他们确实用心。随着他们身体的前倾,随着他们的心灵与音乐交融,他们的身体离开钢琴坐凳,一下子变成了——如赞德所谑称的——“半个屁股演奏家”[3]。

弹琴贵在投入。

现在,很多大学都在争相录取黛伯拉那所学校的毕业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听到哈莱姆村学校的校友们——那些用心学习并热心回报社会的“半个屁股演奏家”们——走上领导岗位或做出贡献的消息。因为这意义深远。

注释

[1]特许学校(chartered school)是美国的一种政府负担经费、民间经营的学校,有很大自主权,多数属于教改实验学校。

[2]黛伯拉·肯尼(Deborah Kenny),哈莱姆村学校的创办人,也是现任CEO。

[3]这是指演奏者在非常投入时,身体大幅的晃动使得他只有半个屁股坐在凳子上。赞德用它指那些悟到了音乐内涵的演奏者。

2.关于这个意见书的几点说明

我之所以给各个段落编号,是因为很有可能每个人的阅读顺序不一样。将段落编号可以方便人们就某一部分的内容交流看法。

这部意见书是由多篇短文或博文组成的,一方面是因为我目前就是这样写东西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希望其中的某一段或某几段能激发你去分享、重写或批评我的论点。不过这种写法有一点不好,有些内容会重复,还望见谅。如果你跳过一些部分我也没有意见。

这部意见书不是治病良方,也不是使用指南。我只是用它来抛出一些我认为能够引起共鸣,并能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

现在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写部自己的意见书;将这本意见书发给你的孩子就读的学校;亦或是在学校董事会上提出尖锐的问题;要不就自己办一所学校;或者上传一两个演讲视频。但绝不要就此止步。

3.学校的问题在哪里

150年前,成年人被童工问题激怒了,因为不论他们怎样卖命工作,还是会被廉价的童工所取代。

确实,七岁儿童断了手指、在工作中受虐待的现象引起了一些义愤,但在当时,经济利益高于一切。工厂主们顽固地认为,失去童工对他们的企业将是灾难性的,因此,他们竭力维护使用童工的权利——他们说雇不起成年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18年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当时用于说服工业界接受这一重大变革的理由之一是:受过教育的孩子更守规矩,工作效率更高。所以,现在我们的学校里还在训练孩子们排排坐、服从指令并不是偶然的,它曾经是对未来经济的一种投资。人们期望通过培养孩子的服从性来获得长期的高效率,以替代廉价童工所具有的短期经济优势。

因此,大规模的教育并不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或是培养专家学者而设计的。它的发明是为了迅速而大量地制造符合工业化体系要求的成年工人。规模比质量更重要这个教育理念正好与当时大多数实业家的观念相吻合。

当然,这个系统很成功。它输出了几代高质高效、全职全薪的产业工人。但是现在呢?

曾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说得很清楚:有些工作是可以外包的(这些工作可以在国外完成。例如生产汽车、设计椅子以及接听电话等等);而有些是不可以外包的(例如修剪草坪或者做汉堡等等)。那么,前一类工作是否值得保留在我国经济中应该没有疑问了吧?

很不巧,根据斯宾塞的研究,1990年至2008年,美国的经济仅仅为社会增加了60万份可外包工作。

如果你做的是一份只需听老板指令行事的工作,那么,你的老板肯定会找比你更廉价的人来做。然而,学校向社会大量输送的正是一门心思想找这类工作的年轻人。

你看到供需之间的脱节没有?每年,我们的学校要向社会输送数以百万计的工人,而他们所受的训练却是要他们像1925年的人们那样工作。

当年的那个交易(即解放童工,把他们教育成更好的产业工人)为我们奠定了向底层竞争的基础。有人争辩说,美国就应该是廉价而顺从的劳动力的最佳产地。但是,即使我们能够赢得这场竞争,我们还是输了。底层不是一个好去处,尽管我们有能力到达那里。

在我们迎来全民教育的第九十三个年头之际,每一位家长和纳税人都应该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不应该一如既往地赞许、推动或任凭学校(包括大部分私立学校)继续推行这种四平八稳却注定失败的策略,继续大批量制造标准化的、可测试的、平庸的产业工人呢?

只要我们依然热衷于(即便是接受)标准化考试,畏惧科学,不去培养领导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只要我们还听任官僚体制继续把教育办成工厂,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后工业化革命已经到来。你愿不愿意教你的孩子们抓住这个机会呢?

4.学校的职能是什么?

这么简单的问题似乎不值一问。然而,可能的答案却有很多。下面仅列出几条(我在这里谈论的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公立教育或遍布各地的私立教育):

建立一个文化上和谐的社会。

推动科学进步,探索未知世界。

提高文明程度,用智慧取代愚昧。

训练高效率的劳动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在校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教育开支增长更快,我们在大规模办学上花费了亿万美元。

但直到前不久,学校只对以上四个社会目标之一做出过杰出贡献。首先,我们看一下其他三个目标:

建立一个文化上和谐的社会:在这方面,学校的作用比电视差远了。就文化体验而言,一所资金短缺、学生过多的城区学校与一所资金充足的郊区学校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一个高中辍学生与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生在文化素质上也有明显的差别。就连科学方法是否有用这样简单的问题,人们的看法都大相径庭——你在哪里上学基本上决定了你所学的内容。如果学校的目的是为一个共同的文化打基础,那么它目前所做的远没有达到它能够做到的水平。

探索未知世界: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孩子们学三角学,很多孩子既学不懂,也不会用,而且他们将来根本不会研究数学。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教学生们欣赏小说和文学,反而使大多数人不再热爱阅读(一项研究表明,58%的美国人从学校毕业后,就再没有为消遣而读过书)。阅读一旦与考试联系在一起,就不再是乐趣。

我们一边不断提高教授职位的门槛,一边培养大量既不会教课、也没有多少科研成果的博士生。我们教授事实,而学生真正吸收的知识却很少。

用智慧取代愚昧:在西方,几乎所有的人都受过多年的义务教育。尽管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轻信毫无根据的理论、错误的金融决策和蹩脚的社区和家庭计划。人们对科学和艺术最多只知道点皮毛,普通消费者的商业头脑也少的可怜。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理性思考、科学推论以及明智决策的水准,那么,对大多数公民来说,教育是失败的。

不,这些不是学校的目的。我认为,学校当初显然是为了一个特定的功能而设计的,而且它为此效力已达一百年之久。

我们的前辈办学的目的,是为工业化经济培养能够终身高效生产的工人。这个目的达到了。

其余的都是副产品,是为工业化经济培训劳动大军而建造的学校系统的衍生物(有时是好东东)。

5.A栏和B栏

觉知敏锐

充满爱心

坚定不移

富于创意

目标明确

诚实正直

随机应变

精明干练

独立自主

知识丰富

积极主动

勇于创新

有洞察力

有领袖素质

有战略眼光

热心助人或:服从

你选哪一栏?你愿意为哪类人效力?你愿意和哪类人共事?你会雇用哪类人?你愿意让哪类医生为你看病?你会选择和哪类人共同生活?

最后一个问题:假如由你来组织一个有巨额经费支持、长达16年的教育计划,你将把我们的下一代教育成哪一类人?

与其说这是写书,不如说是大声疾呼。这本书是写给所有的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父母和老师的,也是写给所有的上司和他们的部下的。如果你纳过税,或参加过学校董事会议,或申请过大学,或投过选票,那么,这本书也是写给你的。

6.现状必须改变,因为需求已经不同

如果学校的功能是培养我们的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者,那么,我们必须改造学校,因为我们对劳动者的要求变了。

过去,学校的使命是制造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顺从、知足的劳动者以及随和、热心的消费者。

而这已不符合现在的要求。

改造学校不是要把已有的铅笔削得更尖。如果改革的着眼点是让学校按以往的要求作出改进,那么它不会成功。我们不需要学校按原设计生产更多的产品。所以挑战是: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提高学校的效率之前,改变学校的产品设计本身。

这部意见书的目的是提出一套新的问题和诉求,以方便家长、纳税人和孩子们转达给他们选择的听众,转达给我们花费了时间和金钱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我们的目的是改造学校,使它能够为我们培养新型公民。

7.大规模生产需要大规模的教育

这句话看上去理所当然,但我们对于学校的目的是追求一致性这种说法却会感到吃惊。尽管职场和文明社会都要求多样性,工业化的学校系统却在摧毁多样性。

学校的批量化特征可以追溯到其创建初期,追溯到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和全民教育理念。而所有这些都是在我们改进和完善大规模生产、零件可替换性以及大规模营销手段的同一时期发明的。

让我们浏览一下背景知识:

普通学校(现在叫公立学校)曾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出现于南北战争后不久。称之为“普通”是因为它面向平民百姓,不论是农民子弟、制陶匠子弟、还是店铺人家的子弟,都可以进这种学校学习。霍瑞斯·曼[1]被认为是公立学校之父,但他办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艰难,因为企业家们都站在他一边。当时,新兴的工业化经济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缺乏守纪律的产业工人,二是缺乏热衷购物的消费者。普通学校的出现把二者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