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
9555900000013

第13章 说话高手从不以“硬”求胜(3)

科学家根据人们受到批评时不同反应,将人分为迟钝型反应者、敏感型反应者、理智型反应者和强个性型反应者。反应迟钝的人即使受到批评了也满不在乎;反应敏感的人,感情脆弱,脸皮薄,爱面子,受到斥责则难以承受,他们会脸色苍白,神志恍惚,甚至会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具有理智的人在受到批评时会感到有很大的震动,能坦率地认错,从中汲取教训;具有较强个性的人,自尊心强,个性突出,“老虎屁股摸不得”,遇事好冲动,心胸狭窄,自我保护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明知有错,也死要面子,受不了当面批评,并且也不会轻易改正其缺点。

针对不同特点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对自觉性较高者,应采用启发的方法,让他们开展自我批评;对于思想比较敏感的人,要采用暗喻批评法;对于性格耿直的人,采取直接批评法;对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人,应采取公开批评法;对思想麻痹的人应采取警示批评法。在进行批评时切忌一视同仁,方法单一,死搬硬套,应灵活掌握批评的方法。

所谓先肯定后批评的方式,就是在批评的时候不要全盘否定。而只是针对别人犯的具体错误加以批评,使其及时改正,不可一概而论。

在运用先肯定的批评方式时,要求细密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当面进行批评,对于个别现象就应个别进行。另外,也可以事先与之沟通,帮他提高认识,启发他进行自我对照,使他产生“矛头不集中于‘我’”的感觉,主动在“大环境”中认错。

点评:

无论对象是谁,向人提出忠告总是最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如果一定要批评,就要把分寸、找方法了,尽量让人乐于接受你的忠告,做到如此,你自然能为人办事左右逢源了。

8.话不说满,要给自己留后路

说话和办事一样,要懂得变通。在一些场合说话,要懂得“话不说满,给自己留后路”的道理,不能给他人留下话柄,要给自己留下余地。这样才可以为你在一些复杂的、困难的和尴尬的局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新出路。

所谓话不说满,给自己留后路,就是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请求或者是意见做出间接的、含蓄的、灵活的表态。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示态度,避免最后事与愿违的尴尬和责任的承担。

单位领导就某项决策征求职员意见的时候,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当你在单位决策上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别忘记加上一句话:“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还要看上级的最终的决策。”

事情办成了当然是皆大欢喜,但如果出现了问题,每个人因为自保都会推卸责任的,而关键就在当时大家发表意见时每个人的说法上了。

一个公司的产品部经理在每个产品进行市场预测的初期,总是要开公司会议,还经常叫上销售部和设计部共同讨论。同时私底下也会征求个人意见。

正所谓:“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开会的时候,公司新来的两个员工孙壮和赵书成都表达了自己超前的思想,得到了公司领导包括销售部和设计部的好评。而且两人在阐述自己想法的同时,还强调如果按照他们的方法做一定会成功。产品部经理当即表示要孙壮和赵书成一起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出来,公司一定会认真考虑。此话一出,孙壮和赵书成欣喜若狂。作为新人的他们能得到领导如此重视,想来自己也算是幸运的吧。但是新产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令公司上下非常的紧张。

事后,当公司处理这个问题责任的时候,孙壮和赵书成成了众矢之的。而本该为这个项目负责的产品部经理、参与产品研讨的销售部经理、设计部经理都相安无事。最后,孙壮和赵书成出于无奈,递交了辞职信。事外的人,大概都认为那些领导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责吧。正常来说,领导不仅肩负着本部门的工作,公司发展和重要决策的决定他们也应该负90%以上的责任。但这次公司新产品出了问题,为什么不让领导来负责,而是拉出了孙壮和赵书成这两个替罪羊呢?原因就出在产品部经理让孙壮和赵书成共同写的计划书上,当初让他们写的原因是希望参考年轻人的想法,当然,如果出现问题自然有文字上的东西为公司中层们开脱。

孙壮和赵书成也有问题,它们不懂得“话不说满”的说话方法,最终留下了话柄。他们在开会时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还要在后面加上按照这个方法来做一定能够成功。这种飘飘然的自我夸大,也注定了他们最后自讨苦吃的结果。当公司要追究责任的时候,产品部经理把孙壮和赵书成共同写的文书一交,自然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所以当别人征求你意见的时候,在阐述自己想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话不说满”,千万别忘了加上一句“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还要看上级的最终的决策”。这样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关键时刻还不用负责任,达到明哲保身,留有后路的目的。

有时候“话不说满”还可以作为拒绝别人最佳方法,既留给了对方面子,也不会让自己为难。它可以对方保留一点希望之光,有利于稳定对方的情绪。

当有人要求你解决或答复问题的时候,他的内心其实一定寄予着厚望,希望事情能如愿以偿,完满解决。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绝,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很可能因过分失望或悲伤,心理上难以平衡,情绪难以稳定,产生偏激言行,有碍于人际交往。相反,倘若话不说满,一切都尚未完全说死,则使他感到事情并非毫无希望,也许经过更多的努力或者过一段时间机会降临,事情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因而情绪趋于稳定。

凡事没有必然的定法,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话不说满”。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得有个过程,有的还得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事情处于发展变化初期,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这就难于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贸然行事、信口开河地去下定论瞎承诺。

如果事情发展方向最终对头了,倒是皆大欢喜、相安无事;假设事与愿违,让别人揪住话柄,只能是自己吃不了兜着走了。

点评:

说话不能说满,要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要给自己留下一个仔细考虑、慎重决策的余地。否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仅人际关系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也会因此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声誉。

9.反驳也要给人留面子

卡耐基曾经说过:“很多时候你在与别人争论时是赢不了的。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你还是输了。”在与别人聊天时,一旦与对方产生分歧,如果是正面的争论,就不会产生胜者,所有人在正面争论中都只能充当失败者,无论他愿意与否。因为,十有八九争论的结果都只会让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或者,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在对手面前俯首认输。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都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懂得说话艺术的人,如果发现对方语言中出现错误,只要无关大局,都不会大肆张扬,故意搞得众人皆知,让本来可以忽略的小过失一下子变得显眼起来;更不会抱着讥讽的态度,认为“这下可抓到笑柄”了,来个小题大做,拿别人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这样不仅会让对方难堪,伤害其自尊心,更容易让对方产生反感甚至报复心理,影响彼此之间的社交关系。

某公司的待遇很差,职工苦不堪言。每当有员工提出异议,公司领导就会说:“之所以不愿改善员工待遇,是由于员工都是庸才,工作不努力,对公司贡献不大,而且多数人还都是兼职”。一旦有员工拿其他公司与自己公司作比较时,老板又会说,“其他公司的职员都是正规院校出身,而自己的下属净是杂牌军”。

一天公司的一位高级职员忍无可忍,决心要向老板提意见。但为了意见能被老板接受,他想了一个办法:针对公司近来迟到人数逐渐增多的现象,他对领导反映说:“新职员简直都没办法到公司上班了!”

“为什么?”领导奇怪地问。

“坐人力车吧,觉得车费太贵;坐电车吧,又挤不上去,而且每月出的电车费也不够,他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以步当车,一文不费,而且还能锻炼身体,这多好的事啊!”领导说。

“不行啊,鞋袜走破了,他们又买不起新的了。不过我有个办法,希望您出个布告,提倡赤足运动,号召大家赤脚走路来上班,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谁让他们命不好,生在这个时候呢!谁让他们不去想发财的路子,非要当苦命的职员呢!他们坐不起电车、人力车,也不能穿鞋袜整齐地来上班,都是活该啊!”职员摇摇头说。

他一面说一面笑,说得领导也不好意思起来,只好同意改善一下员工待遇。

仔细说来,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既反驳又给对方留面子呢?

在开始反驳时,态度必须从容,说话必须稳当,先把他的话总括扼要地提出,问他是否是这些意思,再从他对的方面,表示相当赞同,使他高兴。说到后来,用“但是”两字一转,逐层反驳,把轻的放在前面,重的留在后面,越说越紧,越说越硬,直使他无法置辩。

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就是一位善于反驳,而又能恰到好处地给人保住面子的语言大师。

齐国国君齐景公的一匹最心爱的马突然得病死了。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当场肢解马夫,并大声说:“谁敢为他辩护就杀死谁!”

相国晏子对于齐景公这种无故杀人的行为十分不满。为了解救马夫,劝谏景公,他急中生智,走上前去一把揪住马夫的头发,右手举起刀,问齐景公道:

“大王,我有个问题不太清楚,要向您请教,古代尧舜这些贤明的君主肢解人时,不知是从哪个部位开始下刀的?”

景公好大一会儿才明白,晏子原来是在讽喻自己,他只得挥手说道:“相国,别指桑骂槐了,我不肢解他就是。”

晏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反驳也要低调,即使取得反驳的胜利,也要使对方不觉得是失败,大可随便谈谈,总要有说有笑,把反驳时严肃的空气尽力冲淡。

如果你要教训他几句,更要留在最后,看见他的面部表情已有感悟的表示,才好开始说教训的话。说教训的话,态度必须诚挚才显出你的善意,千万不要有斥责或讥笑的意思,免得他恼羞成怒,引起新的纷争,用理由与技巧使他折服,以感情使他心悦诚服。理由越是充分,反击越是强烈,语气就越要婉转。

反驳是一回事,交谊是一回事,争辩只限于一个事项,不要牵涉到交谊,如果彼此都是代表人身份,随时要把代表人的本身分开,不要发生直接人身分开,不要产生有直接人身攻击的嫌疑。万一对方盛怒之下,对你做人身攻击,你必须用和气的态度向他说明你是代表人,不是当事人。经过多方的解释必可减少误会,即使对方出口辱骂,你也要大度包涵,付之一笑。

为维护主张而反驳,多少要承认对方若干的论点,反驳的语气,有时可用补正的方式,不必完全以攻击的态度,倘若是在会议上,只要争取多数人的同情,促使各方面的响应,让各方面群起而攻击,造成他四面楚歌的局面,就可以不必单枪匹马和他相辩。这种四面合围,不但力量雄厚,声势壮大,而且你也可以不必费极大的气力。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所以即使对方犯了错误,如果不是不可原谅,都要尽量给对方留些情面。即使你很想反驳对方的观点,也要在让对方能下来台的基础上进行。做到既反驳了观点,也给人留了面子。

点评:

有的人不能明白即使反驳别人的观点也要给人留面子的道理,往往因薄物细故,极力争辩,弄得双方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其实这又何苦呢?

10.话要说“软”,事要办“硬”

俗话说:是人抵不过三句好话。看来说话也有它独到的技巧,说得好自有其无穷的语言魅力。形容人有三寸不烂之舌或者巧舌如簧都是指说话,但是都有贬义在里面,甚至说某人死的能说成活的。

说软话,办硬事。说软话,指的是一种语言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心态,说话和蔼可亲,不张扬,不张狂,嗓门儿大了不一定占理儿上,不一定你就是老大。办硬事,指的是有主见、有原则,该办的事儿锲而不舍、想尽办法,虽九死其犹未悔。

很多时候,事情的成功就在于语言的态度和艺术,我总在观察:官场上或商场上的大赢家多是说话谦虚,话说得让人很易接受,不知不觉你就听他的了;而那些失败者多是有好话没好好说,语气、语调盛气凌人、刁蛮张狂,给人以讨厌与他接触的感觉,“这人怎么不会说人话?”可就什么事儿都别办了,也没人跟你办了。

中国人历来是不愿意说软话的,这与我们的传统相关,因为我们历来歌颂和提倡忠厚老实,诚恳真实。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经济的多样性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频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语言的技巧成为一门必修课。

谁都愿意与谦和者共事,遇上不讲理的事你就软话好好说,原则不能变,软话为你最后胜利的“硬事”赢得了公众的理解与支持,那你就成功了一半,说了半天就是既要谦虚谨慎,又得不屈不挠。一般人做不到,做到了你就不是一般人!

我们相信任何成功都不是“说硬话”说出来的,或者是“办软事儿”办出来的,说硬话办软事儿的人,必将是浅薄而终无大出息的,是终究“硬”不起来的,而说软话办硬事儿的人则是东北话叫“上等人儿”,软话赢得八方,硬事儿功成名就。

说软话,有很多类型,但是无外乎尊彼卑己,谦虚谨慎。说硬话,而办硬事,可褒可贬,抛去欺侮别人,有辱道德和社会伦理的坏事以外,今天我把它主要理解为,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范畴。

说软话办硬事,人与人相处不会是一面之缘,世界很大,但是有时也是很巧,今天河东明天河西,已经用不了三十年了。那么,我们知道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即使今天惹得别人不高兴,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可以获得别人信任的,让别人获得安全感,是成功的条件,社会都在呼吁诚信,而这个诚信又是从哪里来呢?就是处事有原则,人人自律。

这个硬事虽然有这样的好处,但是真的不好办成,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它必须以牺牲某些人暂时的利益为条件,而在这样的沟通中,人与人的尊严是很关键的,人的弱点和可爱就在于需要互相尊重,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主动和别人做好沟通呢?

可能有这样一种声音,人难道真有这么高的觉悟吗?如果,自己心里不舒服,却说软话,岂不是虚伪的?哪有率性来的真实?这种说法是很幼稚的,倒不是为目的这样说,而是在我们内心每天涌动的东西中,我们需要随时作出选择,而说话影响最大的还是自己,那种反馈给自己的谦虚美好和谐,是任何人获得不了的。

点评:

所谓会说“软话”,不是说话软绵绵,而是一种能克刚的“柔”。办事要硬指的不是强硬的态度,而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所以如果说软话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为办事打开方便之门,又何乐而不为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