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金融公司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953100000032

第32章 3GDP数字的背后暗藏着什么隐忧

第七章3GDP数字的背后暗藏着什么隐忧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状况,国内生产总值(GDP)无疑仍是一个分量很重的指标。但是,也有很多头脑冷静的人士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GDP究竟是什么?GDP都是好的吗?GDP的增长是否真的意味着一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GDP数字的背后暗藏着什么隐忧?

何谓GDP

一提到经济的发展(指健康的发展),人们可能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GDP。虽然这一数字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但是,基于CPI的通货膨胀率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

追溯起来,GDP源于二战时的GNP(国民生产总值),最初是用来衡量一国战时的生产能力。先前从未有人想到它会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指标,因为这一标准存在的缺陷数不胜数。

从定义来看,GDP是指美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所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关于GDP和GNP的区别, GDP涉及的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就是说在国内的范围里生产的,不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创造的财富都会记入GDP,即便是在北卡罗来纳州生产的宝马也被记入美国的GDP。(作为当前已很少使用的GNP,它指是一个国民的概念,不包括外国生产商在美国国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但包括美国公司在国外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由此来看,GDP实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相加之和。

GDP的几个重大缺陷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GDP虽然一向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实际上却存在几个重大缺陷。

1.人为造成的虚假。中国GDP的统计是其所辖各地自行统计并上报的加总,但在GDP仍然是由上至下对官员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各地人为的虚报就在所难免。例如,2004年全国GDP增长率为9.5%,但是没有一个地方公布的数字是低于9.5%的;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

2.统计方式的失真。我国各地区经济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但GDP的统计却是分别统计再相加的,从而不可避免会重复计算。例如,一个跨区公司的分公司所创造的产值往往会为其总部和分公司所在地重复计算;再如,由于劳动力的流动,外来打工者的收入也往往会在其工作所在地和户籍所在地重复。

3.统计基数选择的不合理。地方政府在统计GDP总量时将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创造的经济成果一并计算在内,但在计算人均GDP时却往往以户籍人口为基数。

4.统计基数的测量不精确。即使同时用常住人口作基数作人均GDP的统计,但常住人口的估量本身往往也存在问题,因为往往无法将常住人口和外来打工者分开。

5.按常住人口统计也存在不合理因素。影响世界各国人均GDP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非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假设一个地区劳动力和非劳动力的比例是1∶1,那么,考虑到与那些外来工相连的非劳动力,计算人均GDP时所应该考虑的外来人口就不是原有的数字了。

GDP增长与福利水平的关系如何

GDP增长与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与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体现了市场化的程度,而无法精确反映经济增长状况,更无法考虑人们的闲暇福利。事实上,任何社会都存在大量的隐性经济没有被统计进GDP之中,包括被法律禁止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收入、在非市场或物物交换的合法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收入、由合法市场活动产生而因种种理由逃避了国民收入核算账户度量的收入。显然,随着法制的逐渐健全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些原本就存在的地下经济会逐渐显现出来,从而给人以经济过热的假象。而且,市场交易也并非就是有利的,如过度的市场交易带来了没完没了的诉讼,而这尽管提升了GDP数字却没有提高人们的福利。

2.GDP体现的是粗放式发展,没有考虑资本的耗费,从而不能反映生产力的提高,也不能体现出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增加值。正因如此,一个国家或地区越是实行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与GDP之间的剪刀差就越大;而且,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增长率就越可能小于GDP增长率。其实,衡量真实经济增长最可靠的指标其实不是GDP增长率,而是生产率增长率、人均真实收入增长率和人均真实GDP增长率。例如,美国的真实GDP增长率虽然远远低于中国,但其制造业的绝对和相对生产力增长却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3.GDP是基于个人价值的加总,但却不能直接反映社会财富。事实上,有些私人财富是相互冲突的,甚至社会财富会因私人财富的增加而减少。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主要是影响子孙后代而不是当代人们的福利,即GDP指标体系没有考虑未来人们的福利。

4.GDP不但无法计算外部性产生的负价值,反而产生更多的虚假GDP。实际上,GDP指标体系不仅没有把环境遭受破坏的价值以及经济活动造成的我们生活质量的下降等因素扣除,而且把为保护我们免受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而增加的防御性开支也算进了GDP的增长中去,结果,往往造成GDP数字的无限增长和人们的福利不断下降的背离。

5.GDP仅仅是对那些可量的因素进行统计,而人们的很多福利是难以量化的。实际上,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心理上的享受,对普通百姓来说,能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要比GDP数字有意义得多。

尽管GDP存在种种缺陷,但它还是被用作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指标。它并非毫无用途,因为它至少反映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发展状况,GDP跃入一个新台阶显示了这些地区朝现代化方向的迈进。但是,GDP本身不是衡量福利的有效指标,统计数字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人们福利水平的同步提高。因此,作为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不仅仅停留在数字层面上,而是要对数字背后隐藏的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GDP增长的背后往往潜藏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关注一般百姓的切身需求要比专注于GDP数字的增长有意义得多。而且,一般来说,在人们的物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私人消费的增加已不再是提高个人福利的主要方面,对环保、安全、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则越来越大,而这些公共品的提供正是政府的能力所在。因此,GDP的增长也使得政府的职能面临着一种转换,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一个如加尔布雷斯所指出的“私人丰裕和公共贫困共存的社会”。可见,GDP的增长也为地区政府转变其工作重心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它要求不再追求量的增长,而是注重质的提升,要求夯实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更需注重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节点评]

我们对GDP数字不能采取虚无的态度,不要一听到政府发布统计数字就感冒。与此同时,任何一个清醒者特别是清醒的决策者又不能仅仅陶醉于数字增长这一直观层次上,而是要进一步思考其背后相关的诸因素。看出经济高速增长和表面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的严重的隐忧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在为GDP增长数据感到欣喜的同时,绝不能忘记我们所肩负的使命还很艰巨,我们绝不能忘乎所以,真的以世界第六经济大国自居。然而,目前中国经济与社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只能在市场化改革的持续发展中逐步解决,如果扭转改革的方向,偏离市场经济的既定轨道,只能带来更加严峻的社会问题,甚至经济灾难。

[相关链接]

GDP数字:不堪承受之“累”

当政府以GDP为主要指标考核政绩时,一些地方出现数据造假等问题,不足为怪。新华社最近有一篇文章说,某省通过改革统计方式,国内生产总值缩水了800亿,其中有一个县的GDP比上年减少了46%以上,“误差”之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这还只是“统计方式”造成的误差,有的省份、城市为了给自己挣面子,把GDP做得高一些,则是更为常见。否则,这次国家统计局也犯不着花那么多人力、财力下去挤水分了。

GDP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环境因素。如果一家企业年创产值1亿元,但它对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损失也是1亿元,则其效益应该是零。但现有的GDP测算是不将那损失的1亿元算在内的。如果这家企业排出的污水通过江河污染到邻省,这家企业的收益与成本就更难计算了。所以,GDP虽然是重要的指标,但远不足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失真的GDP数字,将导致我国宏观经济计划的误差甚至失误。一些地方官员为了GDP增长,不惜引进污染严重的企业,对企业侵害职工权益的行为听之任之,造成环境破坏和加剧社会不公。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过去我们强调的是“增长”,现在国家宏观决策者们更强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已经申明:“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这表明领导层在治国理念上的新突破。

据悉,国家统计局还将和中组部联合制定一个地方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内容涉及居民受教育程度、环境保护等15项指标,以避免各地盲目地、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带来的各种问题。中央组织部负责人近来也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在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上。要坚决反对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显然,这与三中全会公报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不单纯用GDP考核干部,总还得用别的指标。只要有数字,都可能会被作假。我们认为,考核什么固然重要,但怎样考核更关键。地方官员廉洁不廉洁、能干不能干,当地老百姓看得最清楚,要制止各级领导在数字上造假,除了加强上级对下级,审计、纪检、监察对相关部门的考察外,更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评价官员、人大代表监督官员的作用。只有这样,“上面”才不会有“失察”之误,“下面”也才能真正感受到伴随GDP增长而来的社会全面进步。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