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金融公司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953100000019

第19章 1为什么股票要披上“包装上市”的嫁衣

第五章 触目惊心的诱惑

股票市场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个公司的上市都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包装和宣传,让股民们在种的诱惑下被套牢。作为散户的你不但要撩起“包装上市”的面纱,还要警惕再融资背后的猫腻,不要被资产重组的“魅力”所迷惑。

第五章1为什么股票要披上“包装上市”的嫁衣

股票不经过包装是没法上市的,很多想要上市的股票是由于企业原本经营有了困难才想上市。股票市场是战场,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不是一针见血,而是精心包装过的。它的跌宕起伏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股民轻信红光实业包装上市,损失惨重

1998年,红光实业在招股、上市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被揭露,从揭露的材料来看,利用所谓的形象宣传对公司进行虚包装,正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来,红光实业并不是一家很优秀的企业,它的生产和经营甚至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危机,在上市之前就可以说是一家亏损企业。但是,红光实业在担任中介工作的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某些传媒的帮助下,却进行了精心的包装,被打扮成一家优质企业,以至于一路绿灯地进入了上海证交所,上市当日,其开盘价也达到了 10多元。

在一些证券报纸上,总能看到连篇累牍的上市公司形象宣传材料。这些材料大多以密集的文字,对上市公司极力宣传。这些文字宣传材料,无一例外对上市公司采取了一边倒的形式,而对于其可能存在的缺陷则总是想方设法加以掩盖。每一个上市公司在新股发行和上市期间都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完成这一工作。据相关人士透露,一个公司要顺利走完新股发行、上市的过程,光花在形象宣传上的费用一般都要达到两三百万元之巨。其实,企业宣传的钱并不是企业自己的,而是股民投向公司的募股资金。

然而,纸毕竟包不住火,红光实业被揭露让企业得到一个教训,股民也损失惨重。红光的问题在市场上暴露以后,公司和一些中介机构受到有关部门的严肃处理,红光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被撤职、拘押。总之,轻信包装的投资者的损失已经造成,尽管他们向法律机关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但最终却未得到法律机关的支持。

上述例子只是一个个别的,实际上很多上市公司总是制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用来蒙骗投资者。使原本如日冲天的经济遭受很大的打击,最终还是在投资中造成了很大的误解……

包装上市的诱惑

很多公司都包装上市,那么有什么样的好处让上市公司如此冲动呢?事实上经常在股市行走的人,不难发现一种现象,当股市的股价炒到天上去时业绩总会出现上涨100%~1000%,而股价落至惨不忍睹时业绩却是亏损累累。此时此刻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们总会发出惊呼,中国的垃圾股存在严重的虚高现象,与成熟的海外市场相比具有极高的溢价。现状表明,中国A股与B股市场就存在着巨大的价差。例如四支个股存在于深B市场,与我们主板的ST股股价都高于1.5元相比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就是因为包装的结果。因为炒家的原始成本高企所致,但炒家早先很难预料这些公司就是包装上市最终会成为垃圾股。当然,管理层比谁都更明白包装上市的恶果。因此会在推行退市制度后又推出一系列新方法以挽救整体股市股价的崩盘,从而也相对地提高了好股的股价。

当然,股票包装上市也会带来很大的恶果。其恶果之一便是:虚增利润。以此达到上市的目的或抬高发行价,由于股价高涨,这种声音很难听到了。把股票的业绩、行业指数、企业形象,通通人为地抬高就是包装了。原本是丑小鸭,经过人为夸张的包装就成明星了。这其中隐藏着的杀机在改革开放后表现得尤其严重。

20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成立了深圳发展银行,发展和金田要算深圳市比较早的两支股票。虽然当时有文件明确规定,凡是掌握股市内部信息的金融界干部均不得涉足股市。然而,他们巧借名目,还是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后来,在国有企业改组和改制的过程中,有些领导干部的夫人或者子女,利用“老鼠仓”,又从中捞到了一些好处。再经发展,人们渐渐富裕了,手中的钱也多了起来,炒股的人便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些所谓的股民当中,

有多少人能看懂 K线图?有多少人能分析熊市和牛市?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盲目地跟进、盲目地抛售、盲目地卷入涨跌的狂潮,最终损失惨重。有关人士建议股民要慎重跟风,估量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选择合适自己的股票。

[本节点评]

股市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从股市诞生那天起,就存在包装上市的现象。要想在股市中获利,就要擦亮眼睛,不可盲目跟从,才能降低在股市中行走的风险。

[相关链接]

包装上市是上市公司“圈钱”的方式之一

在每一个上市公司发展的背后,都利用股市来“圈钱”。上市公司的恶意“圈钱”有两种:第一种,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恶意主要表现在包装上市、造假上市,另外还采取多报项目、多“圈钱”的方法,而钱一旦到手,则立即改变募集资金的投向。第二种表现在再融资上。包括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和次级债等。其手段主要是做靓报表以及利用现行制度某个方面的缺陷,但在再融资后,其业绩却很少能够继续“靓”下去,相反,常常呈现出“背离”状态,最后的买单者无一不落在投资者身上。当然,证券市场也是受害者之一。

“包装”报表现象是为投资者制造的陷阱。在“圈钱”效应下,会在其他上市公司中起到示范作用,造成股市的业绩虚高。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为了能把几千万甚至是数亿、数百亿的资金“圈”到手,上市公司利用制度上的缺陷,进行疯狂的公关活动已是愈演愈烈。在这种状态下,融资质量得不到保证。于是上演了宝钢股份和华夏银行卑劣融资表演,让上市公司的诚信大大减弱。

实际上,从股市中进行融资已经让股市抵挡不住,因为现在的股市正处于严重的低迷状态。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