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学不到的153条人生经验
952900000138

第138章 无须事事清澈如镜

第137章无须事事清澈如镜

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那就太累了,不如“抓大放小”,小事糊涂而大事清醒,既显得宽容大度,又能保全自己。在面对无需清清楚楚的事情上,装糊涂就成了一种处世之道,也是一种智慧。

装糊涂是一门高超的处世艺术,它需要超然的表演才能;拿出来表演的,是为了愚人耳目,装糊涂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掩藏真实意图。

日本某公司与美国某公司进行一次重大技术协作谈判。谈判伊始,美方首席代表便拿着各种技术数据、谈判项目、开销费用等一大堆材料,滔滔不绝地发表本公司的意见,完全没有顾及到日本公司代表的反应。实际上,日本公司代表一言不发,只是在仔细地听、认真地记。

美方讲了几个小时之后,终于开始想起要征询一下日本公司代表的意见。不料,日本公司的代表似乎已被美方咄咄逼人的气势所慑服,显得迷迷糊糊,混沌无知,日方代表只会反反复复地说“我们不明白”,“我们没做好准备”,“我们事先也未搞技术数据”,“请给我们一些时间回去准备一下”。第一轮谈判就在这不明不白中结束了。

几个月以后,第二轮谈判开始。日本公司似乎因认为上次谈判团不称职,所以予以全部更换。新的谈判团来到美国,美方只得重述第一轮谈判的内容。不料结果竟与第一轮谈判一模一样,由日方对谈判项目“准备不足”,日本公司又以再研究为名,毫无成效地结束了谈判。

经过两轮谈判后,日本公司又如法炮制了第三轮谈判。在第三轮谈判不明不白地结束时,美国公司的老板不禁大为恼火,认为日本人在这个项目上没有诚意,轻视本公司的技术和基础,于是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半年后日本公司依然如此,两公司间的协定将被迫取消。随后,美国公司解散了谈判团,封闭了所有资料,坐等半年以后的最终谈判。

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仅仅过了8天,日本公司即派出由前几批谈判团的首要人物组成的谈判团队飞抵美国。美国公司在惊愕之中只好仓促上阵,匆忙将原来的谈判成员从各地找回来,再一次坐到谈判桌前。

这次谈判,日本人一反常态,他们带来了大量可靠的资料、数据,对技术、合作分配、人员、物品等一切有关事项甚至所有细节,都做了相当精细的策划,并将精美的协议书拟定稿交给美方代表签字。

美国人立马傻了眼,一时又找不出任何漏洞,最后只得勉强签字。不用说,由日本人拟定的协议对日方公司极为有利。

在美日的谈判较量中,日本人巧装糊涂,以韬光养晦的谋略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其实作为一种谋略,“糊涂”不仅能在商场上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也能在关键时刻让人稳操胜券。

某公司主任职位空缺,于是办公室为继承人选的问题议论纷纷。

乔纳森自信是一位很不错的职员,平时工作积极,表现良好。而此时,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原因是他本人没有接到任何通知,也没接受任何正式的谈话。

这天,办公室主任问乔纳森:“什么时候请客呀?老兄,就要荣升了。”

“别拿我开心了,你给我发聘书呀?”

办公室主任竟得意地说:“这次,你的聘书还真有可能是我给你发。”

然后他对公司在人事改组上的考虑、老板的打算和前任对乔纳森的推荐猛侃一番。过了几天,财务部的主任又问乔纳森:“听说,从下个月起,公司的奖金又要调整了?”

这事乔纳森怎么没听说?可无风不起浪。乔纳森没有说不知道,而是回答:“怎么,反应很大吗?还没有最后决定的事已经传得这样厉害。”这时候,装傻其实就是装明白,这是一种很强的心理战术。

像乔纳森一样,面对事情揣着明白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极高明的策略。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人是不喜欢比自己聪明的人的,越聪明就越招人恨,招人妒。所以,无需将每件事情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适当的时候拿出“糊涂主义”的挡箭牌应对状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说:“如果一个人在别人眼里不显得过于聪明,他就已经相当狡猾了。”做人无需狡猾,也无需事事明澈,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便是糊涂主义的智慧所在:糊涂背后掩藏的是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