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认为: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也表明我党形成了系统的一套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3) 党的十七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部署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胡锦涛同志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党的报告中就社会建设单列出来这是第一次,这表明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构成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报告提出了未来几年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署,主要有三大内容:提出了“五个有”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提出了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思路和措施;强调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完善社会管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言:“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就规定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性质,也就是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它既具有一般意义上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特征。《决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构成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和核心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蓝图。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解析
十六大之后的新一届中央领导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刻分析新时期新阶段的新特点,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与时俱进,适时提出了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继而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战略决策意义深远。
(1) 构建和谐社会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重大战略决策
自古以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论哪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不断出现各种新问题、新矛盾,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就是追求和谐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探索各种制度的促进和保障社会的和谐。例如在19世纪晚期,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从西半球崛起,但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并未使社会与经济变得稳定与和谐。相反却造就了一个腐败、无序与分裂的社会、一个弱内强食的无政府世界,重建社会和谐摆在了美国人面前,随后几任美国总统推行了一系列进步主义运动,新政、福利国家建设,其卓有成效的改革使美国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市场竞争秩序与守法机制,社会也走向稳定与和谐。当然,每个国家的现实运动条件不尽相同,因而其发展过程也各有其特点,但就一般意义上的和谐社会而言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因此其它国家在追求社会和谐过程中的改革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追求社会和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但社会要发展,社会要和谐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的趋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看到至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及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这就意味着将从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着手以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因此,我们的和谐社会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的特征,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顺应了当代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更是中国走向更加文明进步的标志。
(2) 总体布局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显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学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明确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表明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
社会分工和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对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程度也反映出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反映社会进步发展的状况。从广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身就是社会建设。我们现在提出的社会建设应该说是狭义的社会建设,它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而言的,这也意味着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上更加精细经、科学化,这一总体布局的细化发展表明党中央对我国实际现状认识更加清晰和正确,反映了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也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结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有战略布置,并确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但遗憾的是并没有顺利地在这个社会主义战略部署上走下去,并且这一战略布局还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意识到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认识,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布局”这一概念。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但在实践中我们更多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后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此后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上提出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胡锦涛同志在三位一体的布局上又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每一次精细化和科学化,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不断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